分享

聂绀弩笔下的清末京山税收潜规则

 鄂中京山 2022-04-22

《税收征纳》2010年12期

聂绀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现代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加入“左联”,被誉为鲁迅之后杂文写作的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聂绀弩曾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
   
聂绀弩出生在清末的京山县城,父亲有秀才的功名,还兼着替县衙征收契税的差事。聂绀弩七岁(1910年)在私塾发蒙读书,1915年12岁时考入京山高等小学,他天资聪颖,屡以作文优异获得老师的奖励,同学们戏赠“聂贤人”的雅号;1918年他小学毕业,因家道中落没钱到武汉读中学,失学在家。这期间,他除了刻苦自学外,还帮着家里到农村“跑税契团”。聂绀弩走出学校和家庭后,接触面更广,发现了政府的许多弊端,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平,产生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并萌生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的情绪。这段经历,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他的短篇小说《天壤》、《姐姐》、《盐》等,就取材于他在京山读书和跑税契团的经历过的人和事。这些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真实的(稍有艺术加工),特别他用的是京山方言,情节生动感人,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值得一说的是,聂绀弩在自己的小说名篇《天壤》中,不仅描述了京山当时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还对税收制度混乱和黑暗,对官吏的腐败和舞弊作了深刻的揭露。
   
《天壤》是一出旧时代的悲剧,写的是真人真事,主人公是聂绀弩童年好友王龙,祖上是县衙门里收税的小吏,王龙长大后世袭了父亲的职业,娶了一房漂亮的妻子。不想妻子在娘家即与人私通身怀有孕,过门6个月就生了小孩。在旧封建礼教中,戴“绿帽子”的王龙从此备受歧视,被同事们倾轧排挤,失去了这份收税的职业,流落到外地做了一名卑贱的小学杂役,漂亮的妻子也被当地的恶霸抢去。抗战爆发后,在外从事革命工作的聂绀弩回到京山,对王龙的遭遇深感同情,费尽周折找到他的住地,可王龙却避而不见,只托人带给聂绀弩一封信,信上写了“天壤”二个字,以示“我们的境况有天壤之别,我无颜见你”。
   
小说对当时京山的税收情形也有详尽的介绍。清末京山的税收主要包括田赋和契税,县衙里收田赋税的称为做钱粮柜的,也称“柜书”,现代的说法应该是税款征收员。另一种收契税的,则称为跑税契团。“柜书”并非谁都能做,先得有钱粮柜的“衙门”,就是要有资格和权利。钱粮柜的“衙门”分成一百份,每成值多少钱,是可以买卖转让的。有了钱粮柜的资格,才可以上去做。这是终生的职业,可以遗交后代。王龙就是继承父亲的职业去收税的。钱粮柜又分为甲柜、乙柜、推收科和由单科,甲乙柜是正式收钱粮的,推收科是管立户(新买田产,立起的户头)和倒户(产业完了的户头),立户和倒户相当于现在的新开业户和注销户;由单科是给花户(纳税户)画由单的,由单上开列需缴的钱粮数目,相当于现在的纳税申报表。
   
很奇怪的是,县衙门并不给这些“柜书”们薪酬,他们的收入来源全靠陋规(潜规则)维持。甲乙柜收田赋,公开的秘密是“收尾子”。花户们应交的田赋,折合成银两上缴,多是零数——几钱几分几厘,征收时凡零数一至九厘,都当做一分计算征收,谓之收尾子。有地位的绅士们来缴税时是这样计算,其他人来缴税,“厘”当做“分”计算后还要加“分”,对熟人是加一分,对普通的花户,甚至要加到两分。收尾子和加“分”后的多余所得,自然进了柜书们的腰包。
   
推收科和由单科的陋规收入是另外一种情形。画由单除了能分一点柜书们的钱外,还可向立户敲诈一点,称为“要喜钱”;推收科管立户和倒户,可以敲诈新买田地的人家,也称为“要喜钱”。对倒户,本来官府规定是不需要缴纳费用的,但推收科还要脱手钱,他不替你销帐,倒户就会永远替别人背着税,因此田地注销时也得给税收员好处。
  
 “税契团”也是可以买卖的,聂绀弩的家里就有这种收契税的资格。当时的人买了产业,要把契约拿到衙门里完税,衙门里收了税,把一张印刷好的盖了官印的官契纸连同原契纸发还给业主,谓之税契。去收税,叫“跑税契团”,因为收税的地区范围是依照为办团防而划分的“团”(现在的乡镇)而定的。小说中说,官方规定契税的税率是百分之十三,而乡下人不知道(官府从不搞税收宣传),随收税的人要,一般可收到百分之十五乃至二十。还可以伪造官契纸和官印来收税,这些伪造的东西当时还有人专门制造。这样弄虚作假得来了银两,算是跑税契团的报酬。
   
据聂绀弩的描述,清末地方政府的税收征收大权,可以买卖转让,由私人把持。政府不负担征税的费用,完全靠潜规则来支付征税成本。收税人员既非正式官吏,又没有正式的薪饷,完全靠敲诈过日子,很为人瞧不起,甚至他们的后代都不许去参加科举考试,但老百姓不得不怕他们,因为对无力交税或者抗拒不纳税的花户,官府就要派差役来拘拿,并以抗税罪名处罚,除重加责打外,还要枷号示众。
   
这样腐朽的政府体制,这样荒唐的税收制度,满清政府安能不亡?终于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埋葬了延续了256年的满清王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