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收时节话旧时知县“征粮纳税”

 传递着 2023-08-14 发布于上海

风吹麦浪绿渐黄,正是麦收农忙时。微风吹起沉甸甸的麦穗,田野中飘着自然的麦香,这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收获的味道。那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浪古朴而深沉,不仅积淀了农民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也寄托着庄稼人对丰收的渴望。

在我国古代,先人重农,农业生产是维持政府正常运转的基础,农业经济占所有经济产业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国家所需的一切大都取之于民,来自于最基层的征粮纳税,以养活大批官吏和军队,因此征税纳粮是一个县的大事,更是县级衙门最高行政长官的首要任务和主要职责,也是知县考核政绩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知县会亲自过问、慎重办理。而征粮纳税是件非常重要又比较繁琐的事务,衙门内就有专门的钱粮师爷主持此项工作,帮助官员处理财政赋税事务。在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里,还遗留有一处刑钱夫子院,是刑名和钱粮师爷们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在这个院内还有一棵年逾700多年的元代桂花树和一棵枝繁叶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谐音为“主贵”,意思为此院为“主贵院”,一般的平民百姓难以到此。

内乡县衙内的刑钱夫子院是刑名和钱粮师爷们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刘会 摄

我国从唐代开始田赋征收实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分别称为“夏税”和“秋税”,规定征收时间“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至明代晚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为一条”征收;清初的赋役制度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地有地税银,丁有丁税银。清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被统称为“地丁钱粮”,并规定地丁钱粮上期在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名曰“上忙”;下期八月开征,十一月截止,名曰“下忙”;在“上忙”和“下忙”所征收的地丁钱粮称为“忙银”。“上下忙执照”就是官府征收忙银所开具的收据,也是农户完纳田赋的凭证,这种征收赋税的办法是古代中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用至民国。在征税纳粮中,清政府还令州县在衙门的户房设置钱粮箱柜,即银柜,排列衙署前,纳税户到县衙向书吏出示税单,书吏将纳税户所持税单与县衙存照的同一税单底联对照无误后,为纳税户办理征纳手续。所纳银钱经过称量验色,由纳税户自行投入柜中。

内乡县衙展室内陈列的清代知县征税纳粮的泥塑像 刘会 摄

清代规定州县催征钱粮时县官必须亲临现场监督,防止吏役勒索,凡赋税银两俱由缴纳的粮户“自封投柜”,并以县衙发的缴税执照做为凭证。缴纳的税银及粮食都要由官府征收保管、储存运送,官员征收解送如超过期限,就要受到惩罚,如有亏损,还必须填赔。这样一来,基层州县政府赋税缴纳任务大大增加,而一些擅长记账筹划的“钱谷师爷”亦称“钱粮师爷”,就会帮助官员负责督办这些大量杂务。钱粮师爷大多熟悉地方政府情况、精通财政税收,所做事务相当繁杂,其工作绩效直接影响官员的政绩考绩。这些钱粮师爷在征收钱粮以前,设定期限,按田地等级应收若干的数目,列单刊印缴纳钱粮赋税定额之类的凭证,并要求遵照执行按期缴纳。

内乡县衙展室内陈列的清代知县征税纳粮的泥塑像 刘会 摄

在古代农民遇到闰年可要多负担一个月的赋税,即“遇闰加征”。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历代征收田赋,逢到闰年加征,原因是闰年比平年多出一个闰月。明、清两代实行“遇闰加征”征收赋税制度,在农历的闰年增加赋税征收额度,即每逢闰年加征一个月的税银。比如2020年是闰年,这在古代就多负担一个月的赋税,这种“遇闰加征”制度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实质就是借故加税、肆意加征,危害农民利益,所幸的是辛亥革命后使用公历,此制度于1917年后取消。到了新时代,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给中国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农村经济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策划/指导:江红军

图文/编辑:王 勇 岳 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