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格可以改变吗?

 朱子专栏 2022-04-22

 

关键词:性格

刚刚我们聊过,漆雕开这个人活的非常明白,知道自己现在不是当官的火候,所以孔子对这个徒弟还算是满意。

人要做到了解自己其实还是很难的,特别是对自己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以及还有没有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知道不知道的,都了了分明,心中有数。

最近群里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吗?

我们从心里学方面来聊聊!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撒切尔夫人的名言。

回想我当年认识的许多人,有人在上市公司身居要职;有的人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有的人却自己离开了这个人间......
 
但他们在我们脑子里的印象,却已经凝固住了:有的是热情豪放的普通人,有的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有的是小鸡肚肠的聪明人,有的是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有的是心高气傲的强人,有的是被算命先生骗钱的书呆子、有的是装模作样的土包子.......其实,这么多年过去,性格变化真的不大:土包子成名、发财以后,仍然是土包子;心高气傲的强人经过挫折后,仍然一身傲骨。

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吗?传统的观念一般是不能。

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其实以前的心理学界也是这样认为的,性格到了25-30岁以后,基本就稳定了,不会再有大的变化。

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其实在30岁之后,一个人的性格仍然是会有改变的空间的。

2003 年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尽责性和宜人性会慢慢提高,亦即变得更负责、更亲和。同时,在女性群体中,神经质得分会缓慢下降。

2017 年一项研究又发现:哪怕是到了60岁以后,人的性格仍然是可以发生改变的,甚至可能比中年时期的变化更大。(Milojev & Sibley, 2017)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青年时期,我们的基因会给我们的性格塑造一个大致的倾向,而我们的经历会实现这些倾向,决定大脑的神经元链接。

而大脑的神经元网络大约在25-30岁左右稳定下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性格初步形成。

但30岁之后,如果我们的心态继续保持开放,接触不同的环境,探索新的经验和经历,那么这种新的经历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大脑的神经元链接,从而导致其发生改变,来适应新的、不同的环境。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令我们的性格特质发生微调。

所以,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是你能不能像年轻时期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

当我们讨论性格时,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在30岁以后,就对世界建立起一个固定的认知,每天生活在家里和公司两点一线,做着重复的工作,不去探索新的领域、新的可能性,那么,你的性格就会慢慢固化,慢慢地失去改变的弹性。

但如果你能一直保持灵活,不断地去接触新的事物,那么你的大脑就会不断地调整它自己,从而让你的性格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发生转变。

我读论语,给我最大收获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他呢,入朝可以当宰相,退休经商成为巨商。

反面教材就是子路,他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个另类,忠勇好义,还武艺高强,是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镖。子路为人刚直不阿,对老师也直言不讳,经常批评孔子,追随孔子这位都是,却不能行中庸之道,孔子说他无所取材,又曾预言他“不得其死”,他最后果然在卫国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同样是孔门学生,如何如何调整自己的性格呢?我们要做也要学子贡,会做官,退休了也要会经商,要做这样的人。

最简单又最有效的一个做法,就是让自己向着想要的方向去生活。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想要变得外向,怎么做?非常简单:你只要让自己像外向的人一样,多去社交就行了。这就是去习,练习。

这一步相信很容易做到,时间久了你就真的会有改变,有改变就会加深你的想法,慢慢的你就变得很热情。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固执的人,想让自己变得更开放,怎么做?你只要像一个开放的人一样,多去接受别的可能性就行了。

一项 2017 年的研究发现:经过四到八周的指导,参与者可以变得更加外向和低神经质,并且不会产生消极反应。

2015 年一项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让一群参与者写下想改变的性格特质,并让他们按照这个方向去生活,经过四个月后,参与者的性格评分大体上都按照目标的方向偏移了,并且没有产生较大的负面感受。(Hudson & Fraley, 2015)

在一项 2021 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一群内向的人,尽力去表现得更加热情、开朗、健谈、精力充沛,去跟别人交流,然后研究人员再去做回访。结果发现:跟这些「假外向」的人交流的人,对他们的好感度打分一致变高了,并且对他们的领导力评分也变高了。(Spark & O’Connor, 2021)

更有趣的是:对这些「假外向」的人进行回访的结果显示:当他们尽量去表现得外向时,他们并不会因此产生消极情绪,反而会产生积极情绪。

这说明了什么呢?

简单来说:如果你满足于自己的性格,让你去做跟性格不吻合的事情,你会感到很难受。但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性格,想改变它,那么有意识地朝着想改变的方向去行动,不但不会感到难受,反而会激发你产生积极情绪。

如果你想变得更加外向,那么就让自己多去社交,多去接触陌生人。在行动之前,你可能会觉得压力很大,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会很累。但事实上,这种担心只是一种错觉,它并不会真的发生。

如果你想变得更冷静、更理性,那就在每一次产生情绪反应的时候,告诉自己,先冷静下来,再做决定。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很麻烦,但事实上一旦你去尝试,你就会发现,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阻碍你的只是自己的想象。

如果你想变得更开放,更灵活,那就试着在每一次碰到跟自己不一致的信息时,不要急着否定它,而是停一下,深呼吸,问自己「它有没有可能是对的」「我有没有可能错了」 —— 你可能会觉得很难做到,但试一试你会发现,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困难。

决定我们往哪个方向走的缰绳,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