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等单位研究; 在CSSCI、北大核心等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4篇; 本科期间曾任社会实践服务中心副主任 三年“千人百村”联络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研究助理; 赴青海玉树、河南焦作、越南河内等多地调研 获得“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 ![]() ▲ 卢倩倩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专业2017级硕博连读生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照片中的人是卢倩倩,一位人大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专业的硕博连读生。在人大就读已经8年的她,“沉迷”学术已有时日。博三的她对学术研究有着独特的理解。她认为,做学术的快乐,就像在焦灼之时细细品尝冰箱里保鲜着的“鲜冰乐”,这种冰凉沁人心脾。作为八载人大人,卢倩倩的生活中有冰凉,更有热爱之火。冰火一同组成了卢倩倩的人大印象,将她皎皎的八年编织成网。“热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人大人的品质。一直以来,我都喜悦且感怀着——这里的许多人,共同拥有着一颗滚烫心。” 01 学术、实践与初心 卢倩倩和学术的故事,起念于课堂,成长于实践,坚守于价值。卢倩倩最初的理想,并非学术研究。小时候,她想做一名记者,以笔杆微光照亮社会一隅。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卢倩倩虽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但她朦胧而美好的愿望却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延续。她坚信,自己当下的研究,同样可以使我们立身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日月其迈,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但卢倩倩却仍然记得自己接受“启蒙”的场景。那时,刚刚入学的她在专业课上遇到了崔老师,崔老师对中国经济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授。“我也要成为这样一个旁征博引、传道授业的人。”美好的愿望于此发芽,成为支撑卢倩倩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源动力。 ![]() 关于实践 通过学校组织的流动人口调查活动,卢倩倩曾与家乡工人深入交流。工人们的真实生活为卢倩倩了解生活的另一面打开了窗口。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这也推动着卢倩倩在实践之路上越走越远。 青海玉树的调研对卢倩倩触动很大。她至今记得,当地老百姓是如何寄希望于调研团队的——他们拉着自己和伙伴们的手,希望可以通过大学生们,将一些灾后重建的住房建议向上反馈,然而,这些事情超出了当时她的能力范围。卢倩倩因此感到一些沮丧,但沮丧之后她又重新振作,参与到玉树的衣物捐赠活动中去。“理想与现实之间必然存在差距,我们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好。人之所为,并不在大小。” 在河南焦作,卢倩倩协助导师组织了“智慧金融服务调研”活动。从设计调研对象、制定调研问卷,到与政府和中小金融企业交流访谈,卢倩倩在其中感受到了调研活动的巨大魅力。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访谈对象是一位副市长,这位副市长对当地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有独特认识。他根据最真实的基层现状进行政策创新,促进了政府和小微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卢倩倩不禁感慨:“理论是抽象、理想的,就像不存在于现实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而国家政策直接回应现实问题,政策评估直接针对其可行程度,创新性和时效性是其最大特点。政策有时走在理论前,政府能做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 ![]() ![]() ![]() 实践经历带给卢倩倩的还有很多。在“印象辽宁”调研中,她联通多所学校走遍了辽宁省,第一次见识到了省级的产业发展;在广州“基层落户”调研中,她和团队深入了解了地方户籍政策的内在逻辑;在越南河内展开“一带一路”调研项目中,中越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理解给她带来了新的思路。 翩翩过往,种种体悟,为卢倩倩提供了认识民生和现实的宝贵机会,让她意识到:实践不是形式,需要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不必苛求自己的付出,不用惧怕自己的渺小。 ![]() 关于学术 卢倩倩在硕博期间已在CSSCI、北大核心等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4篇,但令她记得最牢的,却是一篇相比之下不那么突出的论文。那是一篇关于CPI权重的论文,开启了她学术研究的新阶段。自那篇论文起,卢倩倩开始感悟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逐渐培养出“我笔需写我心”的坦率。“学术研究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与实践紧密相连,学术研究者要永远秉持着学以致用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还要时刻保持对笔下文字的真诚,说出、写出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对于卢倩倩而言,没有对于这篇“相貌平平”论文的思索,就没有后来优质论文的产出。“在做学术的过程中,最该被我们记住的,或许不是荣名的花纹,而是那些能够使促人思考的转折。” ![]() 如何实现在学术上的自强不息,并且完成自我超越呢?卢倩倩答:“承认自己不会”。一言以蔽之:谦逊。本科时的卢倩倩也曾因成绩优异而骄傲自喜过。“现在想来,本科时的自己,真是无知者无畏,竟然觉得什么都可以做的好。”到了硕士阶段,卢倩倩开始碰壁。记忆中,有个师兄经常在她说完“懂了”之后,投来怀疑的目光,并追问:“你真的听懂了吗?”卢倩倩笑道:“那时的我,碍于面子,会以'有点不懂’来搪塞他,但在心里,我并不会承认。”到了博士阶段,卢倩倩的心境有了很大的不同。站在时间轴的这端遥望从前,她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时间和现实不断向我证明,我的认知确实有限,而伪装和回避无济于事。所以,现在的我会大大方方地承认'对,我就是不会,我确实不懂。’”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并非易事,虽然过程曲折,卢倩倩最终还是攻下了这座“城池”。 ![]() 在卢倩倩的学术征程中,实践调研的助力不可忽视。“我觉得学术应该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践培养了卢倩倩忠于现实的品格,使她常常在现实的土壤中挖掘出新的研究主题和问题,也使她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从定量研究向质性研究的拓展。这是新篇章的开启,也是新困难的降临。卢倩倩清楚,质性研究需要研究者本人具备理论构建与现实结合的更深厚的功底,出高质量成果的难度对于博士生来说也更大,但是她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坚持。“我们应该坐得住冷板凳。” 02 找到自己与打败困难 在理想面前,卢倩倩常常保持坦诚,不惧旁人侧目。“我之前参加保研面试,老师问我想做什么,我说我想到最基层去。我不怕别人觉得我开玩笑,我只是在做自己。”虽然现在的她,觉得当时的回答充满着率真。但如果时间重来,她依旧会那样回答。“我觉得,到基层实实在在地做事,是责任的体现,也是快乐的收获。对我而言,在责任中寻找快乐是任何东西都难以匹敌的。这就是我。”卢倩倩这样说,也这样做。从大一到大三,她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在社会实践服务中心。在这里,她曾作为“千人百村”项目的联络人,见证了三年来人大同学对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的热情。 在“千人百村”分享会上,很多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他们与卢倩倩一样,在服务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中国农村问题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卢倩倩在这种片刻,总能收获到珍贵的共鸣。“做联络人不太轻松,但很快乐。我看到同学们在锻炼中成长,看到他们的人生经历因服务而丰满,我和他们一样更开心。”卢倩倩在志愿服务中找到了自己,也遇到了知己。 ![]() 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最佳方式,正是卢倩倩对抗外界压力的快乐密码。在学术上遇到障碍时,这个密码同样适用。比如,写不出论文的时候,无法针对审稿人意见进行论文修改的时候,卢倩倩就会启动“暂停键”。“写不出来就先不要写,也许一两个星期后就会豁然开朗。人文社科的研究就像是在一个平面上'挖坑种树’,或许我在这里挖了一个坑,但是我无法在这个坑里种上树。那我可能就需要去别的地方挖坑,看能不能种树。然后,再回头,看看我是否有新的能力填上之前的坑。”正如她的导师许光建老师曾经告诉她的那样,社会科学类的研究需要经验的积累,不要操之过急。卢倩倩也在学术生涯中有了切身体悟。 ![]() 在做学术的时候,快乐的时间仿佛总是很短,而质疑自己的时间却总很漫长。但是如果能够学会延长“短暂”,保鲜快乐,“短暂”也能打败“漫长”。“学术研究的快乐虽然短暂,却像'鲜冰乐’一样甘甜。将'鲜冰乐’拿出冰箱之后,温度会随之降低,但也足够抚慰自己,使情绪在更高、更愉悦的水平线上实现新一轮的起伏,完成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这种感受是互通的,无论是工作、学术、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具有'保鲜’意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自我支撑,不断前行。” ![]() 在困难面前,“尝试”与“回溯”也很重要。卢倩倩认为,足够多的尝试,可以为我们快乐的建立提供更多机会,或许还可以成为撬动困难之石的支点。“如果尝试不起作用,不妨静心回溯一下:这些年,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一路走来又是为了什么?回溯有时可以依靠外力,我有次焦虑的时候,《觉醒年代》正热播。通过这部剧,我从迷茫中走了出来,明确了继续写论文的意义。” 03 她与人大的八年:感谢相遇 一个年轻人在与复杂世界交手前,必须要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并在往后无数的社会试炼场中,坚守之。对卢倩倩而言,社会责任感就是她价值体系的导航,人大以及人大人对她影响,则是设计导航的关键。卢倩倩认为,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但任何“大”,都来源于“小”。小事,谁都可以做,但却不是谁都愿意做。幸运的是,在人大,卢倩倩总能发现愿意做的人。在毕业之际,人大明法台阶的毕业歌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然而,歌会结束后,不管多晚,总会有同学主动留下打扫现场,卢倩倩也会加入他们。“人大的凌晨,有月亮,有星星,有清风,也有责任。” ![]() 人大人各自不同,却又在内心深处共享着相同的信仰。正如“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这八个字——人大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家国情怀,早已被刻进许多人大人的心里。说不如做,卢倩倩笃信,家国情怀也是从“小事做起”。“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身边有人下定决心,今后不浪费一粒米饭,每一餐都要吃完。”推己及人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卢倩倩的原则,“我们只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才能真正以小见大地关心国家、民族、世界的命运与未来。” ![]() 卢倩倩在人大度过了八年时光,对人大有着高度情感认同。她喜欢人大的老师。她深深地记得,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激情地讲述着中国道路的未来;深深地记得,一位致力于社会实践的老师,永远怀揣执着,在“人大特色调研项目”的土地上不断耕耘。她喜欢人大的同学。她深深地记得,同学们课上课下各抒己见的张扬和活泼;深深地记得,同学们“从小事做起”的踏实勇敢与赤子之心;深深地记得,那些来自陌生同学的帮助与善意。 ![]() 人大的某些景致也令卢倩倩难忘。而最难忘的大概有两处:天马行空的涂鸦墙;安静却富有生气的足球场。前者给人以思考和震撼,后者给人以宁静和欢欣。涂鸦墙上的一句话曾令她驻足:“黑夜漫长,黑夜孕育理想,理想漫长。”另外,有一副图画使她凝神:铁丝网中有只眼睛。卢倩倩觉得,这只眼睛在审视自己。同时,自己也在透过这双眼睛审视自己。这是她所热爱的人大校园,带给她的哲思。 ![]() ![]() 卢倩倩感慨,这八年,人大对她的培养与影响来自方方面面:造就了她的人格,锻炼了她的能力,更为她搭建了心灵栖息的归所。“我会将人大带给我的感动铭记在心,并将其化作我前行动力的渊薮。感谢相遇,感谢人大。” ![]() 出品:中国人民大学研团工委 文案:金依宁 于晨雪 卢琛 图片:卢倩倩 卢琛 排版:林佳欣 秦露 修改:于晨雪 张方寒 王学雨 审核:魏嘉希 汪庆浩 ![]() |
|
来自: rexue_2014 > 《形势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