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起前行丨纪念徐光启诞辰460周年:爱国科学家徐光启云展览

 cxag 2022-04-2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科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   纪念徐光启诞辰460周年   ——

图片

治历明农百世师

出将入相一个臣

图片

治历明农百世师

出将入相一个臣

图片

徐光启祖容像(明代绘)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诞生于松江府上海县,先后在翰林院、礼部、内阁等部门任职,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图片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今上海乔家路228-240号)

徐光启崇尚实学,积极主张经世致用,毕生致力于国计民生特别是农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1633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定”。1641年安葬于徐氏别业旁(今徐家汇),“及葬时,全城吊唁执绋,极荣哀之盛”

图片

徐光启墓全景(1934年)

徐光启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先驱”。他突破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需翻译”。与西方传教士交往,积极宣传、介绍“西学”。

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在罗雅谷、汤若望等协助下修订《崇祯历书》,引进吸收的大量西方先进科学著作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徐光启积极学习西方,却没有盲目崇拜西方,他深信“后之人必胜于今”,坚信中国的科学技术必将后来居上。

图片
图片

数学思想作基础

《几何原本》开新篇

图片

《几何原本》

徐光启的数学思想是十分先进的。他认为“度数之用,无所不通”,数学起到了一种基本工具的作用,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他还认识到数学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提出“度数旁通十事”,重视数学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科学理论。

图片

《徐利谈道图》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几何原本》的翻译。1607年,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将《欧几里得原本》前六卷翻译成中文并刊行于北京,译名定为《几何原本》。

图片

《几何原本》英文原本首页

译著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译文中创新的一套名词术语,如点、线、面、钝角、直径、四边形、相似、外切等,十分切合它本身的数学意义,是徐光启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见解和贡献。梁启超称赞《几何原本》的翻译“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图片

《刻几何原本序》手稿(明代)

《几何原本》确立了徐光启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地位和影响,一经出版,便成为中国400余年来唯一的定本,不仅促进了明清数学的发展,直到现代,它的许多内容仍被选入数学教科书中,继续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起着应有的作用。

图片
图片

天文历法引西学

《崇祯历书》传百世

图片

徐光启关于历法的信函手稿

编制历法在中国古代乃是关系到“授民以时”的大事,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

1629年11月,礼部开设历局,由徐光启“督领”修订历法,外国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先后参与编译工作协助修订历书。《崇祯历书》至1634年完成编译,共137卷(徐光启进呈74卷,李天经进呈63卷),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思想,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

图片

《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完成后并没有立即颁行,新历的优劣之争一直持续了10年,直到1644年崇祯皇帝欲颁诏实行时,明朝却灭亡了。清王朝建立后,重新修订了《西洋新法历书》《历象考成》等历书,这些都源自《崇祯历书》。

今天使用的中国农历也是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完成的。《崇祯历书》的编纂,奠定了中国近300年天文历法的基础,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天文学。

图片
图片

农政思想为富民

《农政全书》立丰碑

图片

《农政全书》围田图

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关心农业生产;步入仕途后,提出“富国必以本业”,努力从事“农政”,并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利用在家守丧、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推广农业技术,造福广大人民。

图片

《农政全书》

徐光启在农学方面的贡献集大成于《农政全书》,其中收录了《甘薯疏》《泰西水法》等研究成果和译著。《农政全书》共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约50余万字。

书中记述了历代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政策的经史典故、诸家议论和明代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详细考察了历代的救荒政策和措施;其中最突出的是开发水利、荒政、“任土生财”的农业思想和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和高收入经济作物的农业技术。

图片

《农政全书》明平露堂刻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总结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史上最完备的一部农学百科全书。

图片
图片

军事思想为强国

《徐氏庖言》成汇编

图片

《徐氏庖言》

徐光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生于明末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幼年时期家乡一带屡遭倭寇蹂躏,因而从早年起即关心兵事,胸怀“富国强兵”的救国理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徐光启多次上疏言“正兵”,坚持守城重国防,引进、仿制火器并运用于实战。尤其是注重火器的“器胜”的思想,在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是一大进步。

图片

徐光启

徐光启一贯注重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他身体力行训练新兵,积极探求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并根据实践经验写了许多练兵、治兵的文章,将其汇编为《徐氏庖言》;还将练兵经验记录在《选练条格》《兵机要诀》中。这些军事理论凝聚了徐光启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爱国主义军事思想,为明朝抗金和抗倭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中国军事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图片
图片

数箱书稿留后世

两袖清风耀乾坤

图片

《徐光启注译集》

图片

徐光启像

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官员清正廉洁的典范。他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级)、内阁次辅(相当于第一副总理),为官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屑于官场的结党营私、尔虞我诈,一生清正廉洁、一身浩然正气。

图片

《崇祯五十宰相传》

徐光启过着“冬不炉夏不扇”的清苦俭朴生活,去世之时,所存仅数箱手稿、几件旧衣,明史称其“盖棺之日,囊无余资”。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廉洁奉公、勤俭自律、鞠躬尽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富贵荣禄的宝贵品质,数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图片

徐光启去世后,人们整理其遗物,

发现其囊无余资,仅余数箱书稿。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