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书房|编织一个特别的故事,献给特别的“4·23”

 胡洪侠 2022-04-23

”夜书房“微故事征文临近尾声,300字以内的作品进入评选,超出规定字数的只能出局。可是,那些不守”规矩“的故事大都有趣,弃之可惜。今各摘数句,编为一篇。我给这些文字做了些”手脚“,其一,将所有的”我“改为”他“,以求人称统一;其二,或”掐头去尾”,或“斩前顾后”,以求各段文字相互有个照应。其他尽皆原貌。


1

近闻,某大学一教师在网上自曝月薪不足三千,生活困难,引发热议。原因是该老师十分痴迷漫画《哆啦A梦》,平时上课喜欢走“哆啦A梦”风格,没看过《哆啦A梦》的学生们理解不了也欣赏不来,纷纷给他打低分,这位老师被扣光了绩效奖金,穷得连网费都交不起。(苑秋《时空门》)

2

脑海中浮现他自己年少时的读书往事……县城图书馆阅览室常有一老一少两个阅览者,有时会在图书馆闭馆关门时一前一后走出图书馆,每当这个时候面容清癯的老者,都会看他一眼.......而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老者不光看书读报,还经常而会伏下身子用钢笔在笔记本上写着记着,他当初心中很不以为然,感觉记笔记浪费时间不如看几页书划算.......(李格非《由一本旧笔记本看到自己的读书习惯》)

3

他是个北漂青年。
他每天都会路过不止一家书店。
他三天两头去逛这些书店。
他习惯静静地挑选一两套喜爱的书,静静地捆扎好,付了钱,静静地走出店门。
他也习惯静静地翻翻看看,什么也不买,然后静静地走开。
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偶尔还会称病翘班,去偷偷过把淘书的瘾。
他路过的这些书店门口街边有时有小市,卖些日常家用的小物件。
他听书店老师傅说,小市有一种“浮石”卖,很便宜,很适合用来打磨书头书根的毛边和书页上的污渍。
他曾兴致盎然地买过这种浮石,他还买过戒尺、小刀、针线。(唐伟《一个淘书抄书又修书的青年》)

4

离开前一个月,正逢第27个世界读书日,他推出了一期特别策划《疫情下的读书》。这是他主推的第17个也是最后一个“4.23”策划。让书香滋润更多读者的心田,是他执拗的职业梦想。在阅读率奇低的当下,他是塞万提斯笔下不合时宜的堂吉诃德。(安然《时间的玫瑰》)

5

……夏始春餘,他往王府井中華書局取《書品》存刊。欲午餐於書局前“文苑酒家”,店小,已無座位。問拼桌可乎?曰可。遂引至一老一少桌前,老先生頭碩皤然,笑而頷首。他讀而等菜,老先生見是舊刊而問焉,他答有拙文一首,人索故用贈之。先生曰:“我看看。”文曰《名家精譯〈古文觀止〉讀後》,先生讀而笑謂他曰:“贊成。”因以《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新刊贈他。指《關於古籍今注今譯》一文,曰:“所見略同。”他觀署名,乃“張政烺”也。(老戴《读微小记》)

6

夜书房里,他发言的次数不多。一方面,群里藏书、读书、写书、做书的大咖太多;一方面,看到有用的文档、书讯,我得抓紧下载、截屏,用一句微信动图的时髦话来说:拿小本本记下来——(mandarim2014《拿小本本记下来》)

其一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三月初八日(公历1616年4月23日)上午,江西临川,今天难得是个晴天,六十六岁的汤显祖如平日一样,在自家庭院里随意地走走,显得有些孤独、寂寞。汤翁便寻思,倘有缘,也到海外一游,不求观景,只求以文会友。寻思间,汤翁已行至自家院内的牡丹亭,便在亭间的矮栏上坐了下来。春末的阳光斜照在汤翁身上,汤翁靠着亭间的廊柱,眼睛就眯缝上了……这是什么地方,既像是汤翁的书房,但又阔大了许多,书桌的一角沉香袅袅。汤翁坐在书房茶几的这边,茶几那边的两把藤椅上,分别坐着两位金发白髯、高鼻梁蓝眼睛的老翁。汤翁觉得有些眼生,便轻声问道,敢问几位尊姓大名?左边老翁拱手答道,在下英伦莎士比亚,……右边老翁双手托膝,轻轻点头,在下西班牙塞万提斯……(吴久冰《临川第五梦》

其二

大学宿舍楼,每层楼的楼梯转角都有一个大理石窗台,窗外是宿舍楼下的小树林,种了白桦和法国梧桐,一年四季,窗外树影婆娑,好像一幅会变的楼梯间装饰画。
有一天,三楼转角的窗台左边多了一盆“多肉”,花盆上贴了张纸条:“毕业带不走,好心人有空赏口水。”
又有一天,“多肉”旁多了一套《大学物理》和一个白板,白板:“毕业留下上课用书,附有笔记,需要的同学自取。”
后来,《大学物理》被取走了,窗台上放了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白板:“感谢师兄/姐的物理,我最近有点哲学的思考可以分享。”
几天后,窗台上的书换成了《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白板:“谢谢兄弟,正想看这本,不白拿,我这里有本“专业”书,分享给有缘人。”
从此,窗台总有书在流转。(怨秋《窗台》)

7

人,转眼就老。书,莎士比亚,不老。(张冠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