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假期小记 | 假期里,总得去趟书店吧

 左手咖啡右手茶 2022-10-11 发布于北京

假期是用来

发现另一个自己的

假期就是用来发现的: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不同的样子,发现不同时空中的自己。

一场读书会

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在吴老板稍显错愕、不解、困惑、无奈的复杂眼神中,我自己一个人,去了趟书店,参加了一场读书会。留下他和三宝同学在家,主攻数学作业。

这是我极为少有的独处时光。我只是单纯的认为:一个假期的完美结尾,应该在书店里度过。

本次参加的读书会,是绿茶老师的新书《所幸藏书房》发布会,地点选在雍和书庭。一到雍和宫地界,还没出地铁站,就已经在空气中闻到了这个空间里独有的味道:寺庙里的檀香。

拍张照片发朋友圈,初中同学老马问我:台上这四位的年龄?我说:加起来,二百岁吧。

韦力老师说:今天大家能来到这里,一起分享和读书有关的话题,可见都是爱读书的人了。要不然,大过节的,干点什么不好呢?跑到这里听我们几个人唠叨?

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我是很有收获的。其实这场读书会也有网上直播,在经历了5月份整整一个月居家办公后,我越来越怀念和向往“现场感”以及“在场感”了。

韦力老师的发言堪称读书人的“顶级凡尔赛”。他说:读书人最大的苦恼,是如何分类存放书籍。为了更好的分类图书,只好买房。把同一个类别的书,放在同一套房子里。写作的时候,就用小推车拉来;用完之后,再用小推车拉回去……

在绿茶老师的公众号里,找到那篇关于韦力老师书房的专门介绍:我老觉得韦力是通过“芷兰斋”穿越过来的古人(戳蓝字链接可以看原文)。1988年,韦力从部委机关调到一家三资企业当总经理,当时按外方的标准算,月薪3800美元。韦力笑言,他当时“一个月就可买套四居室的房子”。老天垂爱,韦力成了一个有钱的爱书人。

原本我对赚钱没什么兴趣,温饱足矣,知晓了韦力老师这个故事后,又生龙活虎起来。为了更好的经营自己的“读书爱好”,得努力工作啊。(刚刚不小心把“努力”写成了“奴隶”,不经意间又发现了汉字的玄妙之处:以奴隶的姿态努力打拼)

出生于50年代的雪村老师,也分享了一个自己的读书故事。年轻下乡插队时,躲在屋子里看《茶花女》,结果被人举报。他被叫到村大队那里“交代”,大队长批评他: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雪村老师说:这个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一辈子。

作为资深书评人,绿茶采访了很多人的书房,并用自己仍“保有童真的画笔”,记录着书房和主人的片段故事。翻开《所幸藏书房》,每一页都好像在和一位书房主人对话:诶,你的书房不错哦,名字起得好,你推荐的几本书,我也很感兴趣呢。偶遇几页,也会难免感伤:因为书房主人的介绍里,有清晰而准确的时间起止点……

在讨论如何对待先人留下的书籍时,未曾想很多人表达着“不想留也不想卖”的最大苦恼。之前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买回来很多书,会觉得这些书可以留给后人们一起分享。现在看来,果然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读书故事,以后,我可以更加大大方方的断舍离了。

再回到“书房”这个话题,故宫正在推出专题大展: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期专题报道:中国人的理想书房。展览还没有去看,倒是把杂志翻阅一遍之后,作为一名只有书桌没有书房的女性读书人,我稍显敏感的意识到:在传统书房叙事主线里,基本上,没有女人什么事儿。

伍尔夫说: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她都没有说“书房”诶~

还好,在《所幸藏书房》这本书里,可以找到几个女作家的书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