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可以得到什么? 虽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需要人们去读书,然而,每个人都有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拿起书本,或者做别的。 于我而言,读书,是为了唤醒另外一个自己。 读书,是为了读书 我现在能想到“为什么要读书”,也还在读书,主要原因是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读书。 如果初中毕业,就不再读书,现在就不会费心思去想读不读书的问题。甚至,我的时间、精力以及兴趣爱好,都不会允许我去想“读书”的问题。如果真要做点跟读书相关的事,大概就只能是看影视剧,或者读网络小说,权当消遣。 学生时代的读书,几乎等同于上学。小学读书,读好了,上中学;中学读书,读好了,然后上大学。那时的想法很质朴,为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到高一级的学校去读书;为什么要把书读好,是为了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读书至今,不能说改变了家族命运,但也确实改变了人生轨迹。如若不然,大多只能重复着父辈的老路,务工、务农,经营家庭;即便不满,但也没有太多选择。也正是因为读书,获得的知识经验,让我能读懂更多的书,进而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如此往复,内心变得丰富。当外部世界不再是彩色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是黑暗的。读书促使你读更多的书,读书的过程中,内心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塑造。长此以往,就会唤醒另外一个自己。一个跟原来的自己,跟同龄但不读书的人,不一样的自我。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外部世界远比我们的内心要复杂,人活于世,不能理解所处的世界,生活必将是痛苦。所谓理解,前提是你得有能与外在世界产生联系的知识技能、经验,若非如此,就不能理解他人的言行。就像初学汽车驾驶的人,因为没有驾驶汽车的技能、经验,就无法理解教练转弯、倒库等一番操作。经验的获得,无外乎亲身体验和读书学习。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能亲身体验,只能通过读书学习获得。无论是工作技能、生活常识、人生经验,还是道德规范,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都能在书中找到。 不会做事,读书可以学到;不会与人相处,书中有太多交际的理论、技巧和无穷尽的例子;不能面对人生挫折、不敢面对人生选择,书中自有若干人的人生历程,早已告诉我们怎么选择,怎么面对痛苦。之所以指责、抱怨他人,无非就是太无知、或者知之太少,无法理解他人的言行罢了。当拥有的经验越多,能理解的事物就越多。就像小时候无法理解父母的一些行为,当你也为人父母时,自然就能理解了。但并不是长大了就能理解小时候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读书,让你拥有了理解那些人和事的经验。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积累的经验也越多越丰富,就越能理解世事,也就会唤醒另外一个自己。一个能包容更多的事,能宽容更多的人,能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自己。读书,是为了唤醒另外一个自己 读书,可以获得知识技能,提高生活、工作的能力;读书,可以加深对道德的认知,涵养品性,提升自我修养。抛开功利性的获得知识技能,或者做学问等很实际的目的,读书,还可以唤醒另外一个自己。就像周国平所说,读书最愉快的是什么时候?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最快乐的时候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我也有这个的思想”,“我也会像主人公那样选择”,这样的阅读感受,一次次唤醒自己——我也可以成为一个这样的人,跟现在、以前,不一样的自己。如果读书,无法唤醒自己,不要怀疑读书这件事,而是要考虑换一本书。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缺乏图书的时代,有太多的书可供选择,总有一本书,能唤醒另外一个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