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人间失格》?

 金刚光 2022-04-23

 

还被这令人喘不过气的绝望所胁迫着。
尽管知道这样的体验还是要自己面对,但还是忍不住向别人求助。

被浏览
4,651,209

1,032 个回答

李洋白
心理学,数码,小说写作者,略通日语和插画,杂食向

最近刚巧看了《人间失格》,再看了楼上有些评论,不知为何,总让我联想起我大学发生的一件事情,而这也与如何评价一部小说相关。

那是一节小说鉴赏课,课的内容是赏析一篇英文小说。小说的内容我至今还记得,是乔伊斯的《阿拉比》。讲的是一个青春期的小男孩,如何暗恋邻居家的女孩。周末小男孩邀请女孩去集市约会,女孩却因为有事而不能前往。男孩克服阻碍,终于在集市结束前赶到那里,想为女孩买个礼物。最后却没有买。“不久集市将要熄灯,大厅的上半部现在已经完全暗了下来。他觉得自己像一只被虚荣心驱使与嘲弄的可怜虫,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

然后故事就结束了。

从当时的我来看,我觉得非常难以理解。于是我就问老师:“故事就这样了吗?”

老师说:“是的。”

我当时话也很直。然后我就问老师:“这故事有什么意义?”

老师说:“没有什么意义,就是表明一种求而不得而感到痛苦的感觉。不知你们人生中有没有这种经历BLABLABLA……”

故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实话来说,当时的我就像楼上的部分人一样,觉得那小说在鬼扯,真矫情。个人的破事都拿到文学作品来说,就是在无病呻吟。直到人生阅历再丰富一点后,回头去读小说,我才明白,小说并没有“矫情”,“矫情”的是我——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存在的意义并非充当明灯给人引路,也非从这本来没有意义的人生中,给你生生发掘出什么“经验”“教条”出来。它所做的只是描摹,描摹作者的人生,描摹作者眼中人生的常态,再让你在经历了类似的情景后,回到书中去感受他,就像和一个你过去的老朋友侃侃而谈。你不会嫌一副绘画“没有积极意义”,同理,小说也是如此。

而《人间失格》,从“描摹人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一部好小说。人生本就无谓绝对的错与对,黑与白,换句话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混沌之中游走着,从无意义中探询绝对的有意义。有些人能够形成一套自己的逻辑,强迫自己接受“已经获得了意义”的幻觉;而大庭叶藏始终徘徊在黑与白,爱与恨的两端,生活在社会之中,他没有自我,而和他人的羁绊,又不足以强大到为他指明方向。在自我厌弃之中,他选择了死亡,以此来凌驾于人生之上——这也就是楼主提到的,他“绝望”的来源。而这绝望的确是无人可拯救的。

看到楼上有同学对中间大庭叶藏的男女关系颇有微词。但在我看来,那些女人的角色,只不过也是推动大庭叶藏一生发展的棋子。而作者本身,对其也具有怜悯的,包括大庭叶藏本身亦然——因此,他在良心的驱使下,不停地离开他们,同时也逃避着自身。他们的存在,不过是更加衬托出了大庭叶藏自身的悲剧——一个无法向自身求取存在力量的人,就算再怎样依附他人,终究只能孤单一人。就像江面的浮萍,没有根,永远也不能固定。

大庭叶藏的悲剧不在于不能合群,不在于交友不慎,不在于吸毒,也不在于性关系混乱,而在于他本身就是“没有自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叫《人间失格》的原因。想必大庭叶藏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再三自杀,尝试把“不合格的”自己,从这个世间抹去。如果说吸毒和混乱的男女关系是他恶的体现,那么自杀就是他尝试的自我救赎,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评价他时把这一点抹去。

这一点折射到正常人身上,同样也有所体现出来。我们也会在“世俗”眼光和个人间欲望间犹疑不定,会在做出决定的同时身怀对他人的愧疚感,会“虚假”地撒着白色谎言取悦他人,也会为自己的虚伪而感到羞愧,进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没有了自我。我觉得太宰治在这本小说中,把这种“欲为(理想中的)人而不得”的心态描摹得很好,这微妙的状态是要很强的笔力才能描写准确的。

至于文中对“世间”的看法,我觉得也比较有意思。大庭叶藏的一生,都是与这“世间”息息相关。他童年就不惜扮丑,来讨好这“世间”,后期也为这“世间”的模糊而感到恐惧,直到最后——

打那时候起,我开始萌发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念头:所谓的世间,不就是个人吗?

这种想法看似可笑,细细一想却觉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真正的社会道德在我们决策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很多时候我们所遵循的“道德”,不过是被我们所看重的那些人,加予我们的评论和约束罢了——毕竟,遥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无法动摇我们的自尊,我们的亲友却可以。所谓的“社会舆论”的作用,最终也是通过亲友和熟人,才能施加给当事人,这也算是另一种现实吧。

总之,《人间失格》也许如楼上部分人说的,没有“正面形象”的主角,“堕落压抑”,“自作自受”,但这并不妨碍它把大庭叶藏的一生描摹的活灵活现,剖析人性中的某些现实,乃至诱发读者进行比对和思考【尽管我觉得太宰治只是在单纯描写,没有这么崇高的意图】,更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作品——甚至我觉得,能诱发上述争论,都能足够证明,它是一部担得起高评价的好作品了。

我有一个仙女棒
美酒加咖啡,一杯接一杯

童山濯濯,如同徘徊在山巅,抬头一望对峰还站着另一个人,遥远但是清晰。

触发共情。

是在有抑郁倾向的时候捡起来读的,不知道是不是情绪失控的原因,看完《人间失格》大哭了一场。

我看到叶藏跟默尔索一样,成为了被放逐的人。

对于人类本身的未知性恐惧与排斥引发了荒诞与颓唐。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必要活着?如果活,要怎么去活?

加缪说,你反抗啊。别逃避,别自杀,你反抗啊。

但叶藏选择的是演戏。不说别人,至少我,也跟叶藏一样的怯懦又软弱——是碰到棉花都会受伤的胆小鬼。习惯去用技巧讨好他人,借以来摸一摸自己真正存在的温度。


那些对于生命与生活都有着更高的领悟力(或者说更细腻的感触能力)的人,仿佛能感知到周遭的五十光一百色。这样的纤细敏感,虽然能体验到更多层次的美好。但这种能力的背面是,他们也必将承受着敏感带来的十倍百倍的痛苦,且无人能诉说。




在那些立于洪流之上观百川灌河的人眼里,每一条小溪流的喧闹是不是显得愚蠢而徒劳。那些更加敏感聪明、善于体察人心的人,是不是在演戏的时候,感到的不仅是戏弄的快乐,也有一种悲凉和自怜。




看到有人说《人间失格》全篇都是呻吟病语,矫情且不知所云。我由衷羡慕他。

《人间失格》:病态文学,阅后即焚

夜雨缙云

发布时间: 2020-06-09 21:24
关注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一篇中篇小说。这是一本诡异的书,首先书名拗口难懂,让人摸不著头脑。它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这书名倒是准确揭示了主题,但比较之后,反而是诡异的前者更具魅力。

此书发表于1948年,彼时的日本正陷入战败投降的深渊,悲伤、绝望、痛苦弥漫全岛,因而此书带有一种强烈的“丧”的气息。

颓废“丧”文化

翻开它容易,但要读下去却需要一定的耐性。在适应了它无病呻吟、略显做作的第一部分后,奇异的阅读体验开始接连浮现。

首先是结构的奇异。《人间失格》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封手札组成。全书有两个叙述者,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主体是中间占绝大篇幅的三封自传式手札,由叶藏自述短暂但慌乱的一生。序言和后记则是作者的描述,描述对叶藏照片的观感和得到手札的过程。

这有趣的结构算是太宰治的小把戏,他成功设置两个不相关联的叙述主体,营造一种超叙事层氛围,让作者和叶藏保持距离,以使全书显得客观真实。

其次是主题的反转。叶藏因为从小深植内心的社交恐惧,让他形成讨好他人的悲观自虐型人格。这让他不能正视优渥的人生,只能不断地自我否定,在难以理解的恐惧下,疯狂酗酒,继而莫名其妙的殉情、无缘无故的离家出走,整个人生为赋新词强说愁,为成悲剧强折腾。

这种诡异个体的离奇言行实在超出常人理解,堪比蹩脚剧情中的脑残富二代,放着奢侈生活不去享受,反而一门心思沉浸在苦日子中。

太宰治

起初我猜测这种自虐人格是太宰治想要展示和批判的一种,这种人格的悲剧宿命可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胆小鬼连幸福都会惧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也会被幸福所伤。

但全书最大的诡异之处在于,太宰治明明是批判这种人格,但读完全书后却并没有最初的厌恶憎恨,反而对他感同身受,生出理解和同情。

原来我们被作者欲扬先抑的高超手法洗脑。太宰治先是大肆批判叶藏的相貌,接着通过手札展现叶藏诡异人格犯下的罪恶,下足猛料后,却通过描写叶藏的悔改之心成功扭转其恶劣形象,称他为神一样的好孩子,达到类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奇异反转。

联想太宰治五次自杀的经历,我愕然发现,叶藏写的根本就是作者自己。太宰治以毁灭自身生命为夙愿,一生追寻虚无和破灭,他就是那失格的人,讨好、恐惧、害怕被抛弃,最终以投水自尽的方式抛弃世界,结束他39岁的年轻生命。

“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实在是一种病态的颓废文学。在我看来,“空”、“无”是一种心经百劫后的淡定和坦然,是人生得道的智慧和顿悟,而不是追寻的初衷。

再看看日本武士道推崇的樱花式审美,“在灿烂中死去”、“把生命献给赏识”也似乎走入了极端,更像是奴才迎合主人的愚忠和自我陶醉。

《人间失格》,让人生不值得。此书有毒,丧气太重,定力不够或心智不熟的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