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为啥信任太监,还敢用太监护边?靖难中太监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浩然文史 2022-04-23

朱棣

说起战争,大家就会想到将军征战,士兵搏杀。太监作为残疾人,比一般男性要柔弱,可他们却在明代靖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是靖难中太监的突出贡献,让明成祖以后的皇帝对太监坚信不疑。说到武功太监,大家首先可能想到郑和,但比郑和更能取得朱棣信任的却是一个叫狗儿的太监,作为太监的他镇守辽东30多年,俨然戍边大将。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看看明朝镇守太监的原点——狗儿。

靖难中崛起的太监之一郑和

一、狗儿的生卒

狗儿,大名王彦。如同狗儿之名一样,作为一个太监,正史中不会有他的专传,其生卒年份皆不知。《明史·宦官传》中提到了狗儿的名字,关于他的其他信息不详细,所以我们只能从明人的散记中揣测。

正统八年(1443),由辽东镇军事二把手毕恭主持撰写的《辽东志》中提到了狗儿,在《镇守内官》一卷中就说:狗儿是建州松花江人,最开始发迹于靖难,后赐镇守辽东,凡30年,到正统时期,69岁卒。再配合三杨之一的杨荣所写的《敕赐广宁寺记》中有一句:狗儿“将七十”,由此可以相信《辽东志》中关于狗儿记载的可靠性。

李朝《世宗实录》中一句:正统五年(1440)九月,王彦仍任辽东镇守太监来看,这时候他还活着。可到了明朝《英宗实录》中:正统六年(1441)夏,辽东镇守太监给朝廷的奏本,署名却是镇守太监亦失哈。从其他史料中,我们能确定这个亦失哈是狗儿的手下,现在他占据了狗儿的位子,只可能是狗儿因故离职,而这个“故”很可能就是身体原因。

按照以上逻辑,可将狗儿暂时确定为卒于正统五年末至正统六年夏,根据卒年向上推69年,可以确定狗儿出生于洪武五年(1372)。

明朝太监

二、跟随燕王

狗儿如何傍上的燕王,这是史学界讨论的话题之一。狗儿是建州人,但他什么时候归附的燕王,不知道。明朝立国,内陆和建州关系并不亲密。

明史专家晁中辰先生的《明成祖传》认为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第一次随军北伐,抓获了元朝太尉乃儿不花,名声大振,进而朱元璋将塞北防卫尽交燕王,燕王得此扩编卫队,招收了大量内附少民倚为心腹,其中就有狗儿。

明史专家丛佩远先生则认为,直到建文元年靖难,朱棣攻取了大宁,在此时迎娶了女真族侧妃,进而笼络了兀良哈三卫,兀良哈中有大量女真人,如第一代辽东镇守太监王彦。从这看,丛先生就坚定地认为王彦出身兀良哈,归附于建文时期。

建文帝 朱允炆

三、从龙之功

今天能明确狗儿的战功是建文二年(1400)的白沟河之战,此战燕军大败,《明史纪事本末》说全靠狗儿“力战河北岸”,燕军才免遭全军覆没的结局。同样白沟河之战后,燕军在济南遭到了铁铉的顽强抵抗,燕军被迫撤退。两个月后,燕军再攻济南,狗儿负责再攻济南中最关键的滑口偷袭,此战大胜,狗儿率领3000燕军斩杀数千人,俘虏战马3000匹。

再看建文四年(1402)的小河之战,四月十四日,狗儿率军偷渡小河;十五日,朱棣率军正面攻击朝廷军,却被朝廷军杀败;关键时刻,汉王朱高煦和狗儿率偏军“自林间突出击之”,朝廷军被夹击慌忙迎战,最终朝廷军大败,“溺死者不可胜数”。

五月爆发了淮河之战,两军隔河列阵。朱能、狗儿率百人向西潜行20里,以小舟偷渡淮河,半夜突袭朝廷军大营,朝廷军以为燕军大军袭来,皆“投戈弃甲而走”。

六月渡江战役,狗儿被燕王亲封为“前哨”。

靖难军攻打南京

通过上面几次重要战役的记载我们发现,狗儿一直都是冲锋在前,两次偷渡都是冒着全军覆没的代价进行的。也正是这种勇往直前,冲锋陷阵,最终让他赢得了朱棣的信任和喜欢。额外提一点,这几次偷袭,狗儿是和其他大将一起行动的,他的同袍就是朱能、丘福这些沙场大将,甚至和朱高煦关系十分亲密。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

四、镇守辽东

内官外派节制地方,史称“镇守太监”,这可是明朝特色,而明朝第一个镇守太监就是狗儿。《明会典》说:镇守内臣开始于永乐时期,初镇辽东。《成祖本纪》中也有“内臣出镇”的字样。《辽东志》说:王彦镇辽三十余年。嘉靖朝潘珍说“镇守辽东内城,永乐间始于王彦”。《李朝实录》朝鲜王在永乐七年(1409)六月对明朝出使朝鲜的太监黄严说,“皇帝待臣甚厚,欲亲朝……(对建州)有王狗儿之戍,何足畏哉”。凡此种种,可以确定,狗儿的确是第一个镇守太监。尤其是《李朝实录》这段话,明确看出狗儿镇守辽东至少在永乐七年六月以前。

朝鲜王

狗儿在辽东做什么呢?虽然不同时代镇守太监的职责不同,但基本就是监军、管理火器、羁縻蛮夷、安抚边民,除了监军是实际职务外, 其他职责多和边将大吏重叠。那为什么还要设置镇守太监呢?

辽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初辽东地区并不太平,明朝的统治也不稳固。辽东是控制蒙古草原的重要一环,以辽东钳制蒙古左翼(古代人以南为正向,面南则东面在左手)是明朝防边的国策。而且辽东还有拱卫北方重镇、燕王龙兴之地——北平的作用。朝鲜朝贡也必走辽东。所以从军事、边防、外交上来看,辽东都是重镇。这样就有必要在辽东加上多重防御,于是就派深受皇帝信任,并且懂军事能打仗的狗儿镇守辽东了。

狗儿在辽东还真没闲着。永乐五年(1407),朝鲜王世子入朝朝贡,狗儿全程护送。自永乐八年(1410)起,朱棣五次北伐,狗儿作为朱棣最信任的宦官,又深谙带兵之道,北伐自然少不了他。按照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北征诏令》所说,五次北伐狗儿始终跟随朱棣,而且都是先锋之职。北伐结束后,狗儿依旧回辽东镇守。

北京是朱棣苦心经营的新都,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从南京出发巡行北京,在北京正好遇到了朝鲜朝贡使,《李朝实录》就记下了朱棣北巡的全过程,其中一句就是“帝召内官狗儿”,可见此时狗儿从辽东调到了北京,北京毕竟刚刚建立,防御不全,所以狗儿很可能就是来当新皇宫保安队长的。

到了仁宣两朝,最大的事就是汉王夺嫡。如前所述,狗儿因靖难和汉王一同流过血,二人关系至少是熟识,狗儿又在北京北面,可以直接攻击京师,狗儿必然是汉王的重点拉拢对象。但从杨荣的《广宁寺记》中可见,仁宣二帝依旧让他镇守辽东,这一方面是狗儿对皇帝的忠心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另一方面就是狗儿扎根辽东20多年了,仁宣二帝怕动狗儿引起辽东大乱。

明仁宗

文史君说

狗儿作为明朝第一位镇守内官,虽然是一个太监,但其风度不下将军,就是狗儿干的太好,这给了永乐等人幻想,认为作为家奴的太监都能和狗儿一样,所以镇守太监制度确立,太监被广泛的派到地方,虽不如文臣武将那样直接管军管民,但太监代表皇权,打小报告的本事一绝,其奏章直接传入宫中,直接给巡抚、总兵巨大压力,镇守太监实际成了地方三巨头之一。

参考文献

杨旸、袁闾琨:《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中州书画社1982年。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

晁中辰:《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