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2 闵志念: 1. 给这张片,取个名字呗 作者取名为“授粉”。瞧,多儒雅 审美活动反映审美情趣,由看者决定,一如柳宗元所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来,我们继续取名 作者取名为“单独但在一起” 以上片子是泰勒·施尔茨(美国)Tyler Shields 的 我们换过来一下试试,就是根据那些“取名”想想自己可能用什么画面来诠释…… 触觉只能碰到手之能及的距离。眼睛看的更远。 哦,要是心的话,就没谱了——没有边界,没有时空的任何阻尼。 即心即佛 2. 介绍两本书。 《维特根斯坦与杜尚——赋格的艺术》 《马格里特:图像的哲学》,两本书的作者均为 刘云卿 在国内,能把艺术与哲学聊的这么有趣,好玩,又不缺层次,也就他了。 当艺术碰到哲学,那就是“美学”啦 昨晚我看了他写的其中一篇:关于博尔赫斯遇到杜尚的故事。 3. 拍照这档子事,决定我们的,只有认知与思想。 远比认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独立思考。 我们有时候模糊了一种行动,认为经过自己所拍的就是自己思考过来的,也许这只是调起的记忆——那些你曾看过的片子印象,那些大家伙都认为优秀的模式,只是我们再照搬罢了。 认识是需要模仿的,但停留模仿的温室就悲剧。 叔本华说的挺有意思,阅读就是他人的思维活动借用了我们的脑壳作为场所。 纸上的知识,只是行者在沙漠里留下的足迹。我们的看需要经历我们自己的眼睛。 思考,是离不开切合自身的现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