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兰亭序》课堂教学实录(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4-23

《兰亭序》

课堂教学实录(一)

执教名师:黄玉峰

上课前与学生聊天

师:我和你们讲一定要读五遍,然后看注解,这样我才可以和你们交流。你们没有读过的话或者读过是三四遍的话很难交流。但是有一点,我希望大家今天要积极一点,我之前说过要给大家一点东西。这是我最近写的一个红木扇面,只有一把,其它的书法作品多一点,我抄了兰亭序中的一段,写了好多张送给大家。

请大家读: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师:读得响一点!“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好,时间到,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上  课

师:昨天我来到绍兴以后,先到我母亲的坟上祭祀。我对母亲说我要到兰亭上《兰亭序》,她说“好呀,你从小就喜欢去兰亭。”确实,大概是我十五六岁时的一个大雪天,走了三个多小时到兰亭去,那时候兰亭很破旧,

关于《兰亭集序》的评价,历来是很复杂的,为此争论了一千多年,还没弄清楚,请看:(ppt)

——金圣叹说:《兰亭序》真古今第一情种!有意思吧,只有人说贾宝玉是情种,哪有说一篇文章是情种的?

——废名,他是周作人的得意门生,他说“文章以六朝文章最不可及。”                

——文史学家郑振铎说,《兰亭序》 “ 虽不是什么极隽妙的好辞, 却自有羲之的清淡的风格。”说明他不认为《兰亭序》是“极隽妙的好辞 ”。                               

——大名鼎鼎的钱锺书说:“羲之此《序》低徊慨叹,情溢于辞,殊有徘恻之致;究其心蕴,析以文理,反杀风景。”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们没有必要研究《兰亭序》,一研究,反而大杀风景。

奇怪的是,当时重要的《昭明文选》没有选《兰亭序》,说明不看好文章本身。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不选。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也不选。

    ——华东师大教授施蛰存更看不起这篇文章,他下了十二个字的评语,说《兰亭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那篇批评的文章我课前发下了,大家看了吗?

生:看了。

师:应该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说王羲之语无伦次,思考过吗?

好,现在我们把《兰亭集序》再读一遍,声音一定要放出来。

学生齐读《兰亭集序》

师:魏晋时代是个哲学的时代。什么叫哲学时代?哲学就是要思考人的根本问题,包括生死问题。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直接面临死亡。这是个痛苦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莫名其妙地死掉。这又是个潇洒的时代,你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包括生命,因为这个时代什么都由不了你。《兰亭序》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所以一般人都只是在欣赏他的书法之美,忘记了这篇文章之痛。今天我们研读这篇文章,看看它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我先请各位说说在语言和文字上面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痛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痛就是心痛(众笑)。想到这句话心里就很痛。

学生:什么是“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师:从字面上讲,俯仰就是一抬头一低头,什么东西就过去了——说明生命的短暂。比如放在在历史长河中看,一百岁也是俯仰之间。

学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师:“犹”,什么意思?还,尚且。尚且不能与之兴怀。接下来,“况修短随化”,是个递进。生命那么短,何况有死亡,那就更可悲了。

学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其致一也”,字面上意思是,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能引起人内心感慨的东西是一致的。注意这个“致”是到的意思。“致”在《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 

“送诣也”。

诣就是到达的意思。王羲之认为每个人最后思考的东西都一样,所以“其致一也”。问题是这个“一”具体指什么?到讲文章时再说。

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为什么?。

师:问得好!在似乎没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你自己怎么理解?

生:以后的人看我王羲之,就如同我看庄子一样。就是这意思,但他背后的意思是什么?

师:对!问题是背后的意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问题是“今的”什么?“昔的”什么?后面要有一个中心词。这句话要是真正能读懂,这篇文章的意思就清楚了。那么,我就要问。这整篇文章从什么时候什么事件开始写起的?

生:从“修禊事也”开始写的。

师:好!那么整篇文章,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

生:先写快乐,然后转到悲伤。

师:是从快乐开始写的吗? 

生:是的,从快乐写起,“信可乐也”。

师:你把前面一部分扔掉了。我们来看。“永和九年”他们来到兰亭“修禊事也”。大家想想,“永和九年”是个什么样的年代?他们又是来干什么的?他们是去“修禊事也”。修禊是在河边举行的一个仪式,祛灾祈福,避祸求福,为什么要去灾去祸?说明有灾祸!这是从乐开始吗?是从悲开始写的——为了去悲!

不信,我们看 。“永和九年”,这个年代一定要记住。这个年代东晋的天空笼罩着死神。请看材料(PPT):

永和九年

“河南人夫食妇,河内人妇食夫”

“老翁蒸小儿为食”

“大兵晒人肉干充饥”

“人肉价贱于犬,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钱。全躯曝以为脯”

把人做成肉脯,像我这样的人不过就十五钱,可能还不值。这就是永和九年。永和九年“百姓流亡,户口日减,死亡绝没,家户空尽。”从汉朝开始有五千万人口,到永和九年连五百万人都不到——十分之九以上的死了。王羲之的七个儿子没有一个长寿。要知道写这文章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什么心情。他是要祈福的呀!不要让死神再横行作祟了!他是来祈福的,他是带着悲情来的。

来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呢?当然是不同的。有个故事很说明这个时代的人根本是朝不保夕——大富豪石崇邀请客人来聚会,他就让美人来行酒。“客饮酒不尽者”就叫人把这美人杀掉。王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一起去看他,“丞相素不善饮”,王丞相不大会喝酒的。“自勉强”看到要杀美人,他当然就勉强。喝了一杯又一杯,结果“至于沉醉”。但“每至大将军”,他就是不喝,以观其色,结果连斩三人还是不吃。“丞相让之”,“让“是什么意思?责备。责备他,大将军你这不行就勉强喝喝吧!结果大将军怎么说?他自己杀自己家里人管我什么事呀!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生命无常,早上我去上班做服务员,站在旁边莫名其妙就被杀掉了,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也没有犯什么法。就是要杀你就杀你,这个生命太贱了。不单服务员生命贱,连石崇本人的生命也贱啊!他后来也被杀掉的呀!整个社会笼罩着一片杀机。东晋的天空就是笼罩着死气的天空,这就是“永和九年”的天空。

王羲之本人又怎么样呢?当然这个时代不单是悲惨的时代同时也是潇洒的时代。王羲之就很潇洒,为什么又悲惨又潇洒呢?因为人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反正今天潇洒就潇洒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现在也有这样的人呀!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享受,他们也去享受。至少讲一件事情,坦腹东床时的王羲之就很潇洒嘛!对不对?但是王羲之的内心也很痛苦。我查了他那些年写给别人的信,我倒觉得那些字比《兰亭序》的味道更浓。你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奈何”什么意思?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他的心很痛。“姨母哀哀、哀痛摧剥,不自胜,奈何!奈何!”“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茶毒”——他家里的墓也被别人搞掉了。“痛贯心肝,痛当奈何……临纸感硬,不知何言……”“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六月十六日,羲之顿首……痛悼伤恻,兼情切割,奈何!奈何!初月二日,羲之顿首……感远兼伤,奈何!奈何!”我看这文章正是布满了这样的悲凉气氛。其中“奈何”的是哪些事情,主要有两件事情。你看“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顿首,从子弟夭没”——他的侄子去世了。“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新妇入门未久,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王羲之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情。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王羲之除了这种心情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心情。他看到“白骨露于野”,很想有所作为,他是会稽内史,做了三年,从351年开始做的。第三年举行兰亭雅集。这一年他看到很多死去的人,于是很想救济。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他管辖的区域很大,一直到宁波,而且他是党政军一把抓。他这天去了,心中这么痛苦,总得找点乐趣吧!如果一个人天天这样痛苦会崩溃的。他怎样找乐趣?开这个兰亭集会,找了四十二个人,这里面有他的儿子,孙绰的儿子也有,温桓的儿子也有。可见其中有很多大官,至少有五个军部级干部。这次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好与今天的天气差不多。“惠风和畅,虽无丝竹管弦之声”——虽然没有音乐,为什么这里要讲一句没有音乐呢?照理是什么东西最能引起人们共鸣?音乐。很遗憾今天没有音乐。痛苦的深情也通过音乐。音乐可以排解人们心里的惆怅也好高兴也好,都可以得到满足。而现在没有音乐怎么办呢?一觞一咏。我们可以喝喝酒、写写诗嘛!他们都是文人。“足以极视听之娱”——大家注意这篇文章有两个“足以”。足以极视听之娱,能够把视听的乐趣,感官享受的乐趣能够到达一种极致。王羲之当时就是这样写的。然后怎么样呢?然后“仰观宇宙之大”抬起头来看看,大家注意他为什么写“仰观宇宙之大”?当你看到宇宙之大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呢?自己很渺小,对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看到大地上有这么多的东西,感到自己和它们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他“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其实不但这一次如此,他的另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地方景色很美。我们绍兴是很美的,我这车开过来,突然发现绍兴变了。我昨天从市区乘车过去,经过兰亭的时候,觉得路上面很干净,树木很多很多,很漂亮。然后我弯过去,弯到我母亲墓,也觉得很好。当时肯定也觉得很好,为什么这个道理,你看看对比很重要。永和九年的天空是死神笼罩着,但是大自然最美的东西还是那么的美好。还是只能用大自然来抚慰内心,大自然还是给你一点乐趣。那你只有还活在这世上才能感受那一丁点的乐趣。因为自然太美了。所以你看“千帆竞秀,万壑争流”,当时他们写了很多这样的山水诗。我们知道魏晋时期山水诗的发展也就在这个地方。痛苦的时代也是文学的时代,往往是同时产生。我们看下面一句话大家读一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学生一起: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