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宝典之七十八:李邦献家训《省心杂言》上

 ptzhangyh 2022-04-23

李邦献,字士举,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北宋末年太宰李邦彦之弟,官至直敷文阁。

《省心杂言》作者曾一度被认为是北宋诗人林逋(林和靖),后经考证为李邦献所作。从流传下来的序言和跋可以看出,这部家训在当时应当颇有影响,内容不离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大多为教导子弟修身、教子、治家、处世方面的格言。

文章图片1


李邦献家训《省心杂言》原文之一:

不匿人短,不周人急,非仁义人也。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结怨于人,谓之种祸。舍善不为,谓之自贼。  

诺轻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  

孝于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声色者败德之具,思虑者残生之本。  

为善不如舍恶,救过不如省非。  

欲不匮则博施,欲长乐则守分。  

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  

勉强为善,胜于因循为恶。  

责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过。  

自满者败,自矜者愚,自贼者忍。  

多言获利,不如黙而无害。  

寡言省谤,寡欲保身。

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则蹷。行险途者,畏而谨,故徐步则不跌。然后知安乐有致死之道,忧患为养生之本,可不省诸。  

太庙之牺,被文绣而悔,不及鹪鹩深林一枝之乐也。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斧斤。  

以众资已者,心逸而事济。以已御众者,心劳而怨聚。  

自信者,人亦信之,胡越犹弟兄;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敌国。  

渔猎不同风,舟车不并容。饮食嗜好,礼义贪残,四夷与中国殊若冰炭。至于推诚则不欺,守信则不疑,非但六合之内可行,动天地感鬼神,非诚信不可。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走坂,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止。  

务名者,杀其身。多财者,祸其后。  

善恶报缓者,非天网疏,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  

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霜雪,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也。  

薄于所亲,而责人重者,不可与言交。好名欲速者,不可与共谋。贪而喜诈者,不可与同利害。忍而好胜者,不可与同逸乐。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为已重者,不仁;好广积者,不义;足恭者,无礼;贪名者,无智。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或问之曰:欲可去乎?曰:不可。饥者欲食,寒者欲衣,无后者欲子孙,反是甘于自杀也。然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无沽名之心,而不求功,亦庶几乎欲可窒也。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容,不可以驭下。

天下有甚于饥食渴饮之道?而世或以名称,已或以为能事,哀哉!臣之忠,子之孝,弟之悌是也。孔子以文学为孝悌之余事,孟子谓良知良能不出于学,是非圣人强人以甚难耳。岂爱欲汩其心,而妻子爵禄为贼忠孝之具。间有得臣子之道者,宜乎表出于世,苟以孔孟之道反求诸已,则知舍孝悌不足以为人。移孝悌为忠顺,则立身行已之道当然。世或可称,已何能之有?

前辈论医云:闭门看古方三年,知天下无病不可治。及其出而用药疗疾,知古今无方可用。此无他,闻见力极则止。至于应变,则无有穷尽。噫!岂但论医也,士之学问,其失正在是。苟以是心反之,孳孳旦夜,自不知为有余,纵未能尽愈天下之疾,亦庶几乎十失二三也。  

知不足者,好学;耻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吉凶悔吝自天然,无有不由己者。  

寿夭在天,安危在人。知天理者,夭或可寿;忽人事者,虽安必危。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仞;万斛之舟溯于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势使然也。若驰群马于平陆,集多士于大庭,非骏足奇才,不可得先。  

人之有过失,犹身之有疾病,攻之以药石,诲之以廉耻,虽过失,不害为贤者;虽疾病,不失为全人。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舜跖之徒自此分。舍生取义,固不可得,见利思义,圣人亦取之。殆哉!不可言,况可为乎?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骄富贵者,戚戚;安贫贱者,休休。所以景公千驷,不及颜子之一瓢也。

外事无大小,中欲无浅深,有断则生,无断则死,大丈夫以断为先。  

人皆有好生恶死之心,人皆有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善根于心,则动容周旋,无非善。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则语音变,幼则视父兄,长则视朋友,虽然善恶有种,视先世如何耳。  有过能悔者,不失为君子;知过遂非者,其小人欤。

官爵富贵在人,谓之傥来。道德行义在我,谓之自得。傥来者足以骄妻妾,自得者可以轻公卿。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从之。

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无隐,圣人不易之论也。古之所谓犯者,以己所见而陈之于君,不以犯上为犯也。后世所谓犯者,处卑位而言非其职,徒以沽名之心务行其说,直前诋讦,无益于世。愚以谓若能以事师之道事君,无隐则不敢逢君之恶,无犯则不忍暴君之失,谏可行,言可听,膏泽可下于民,不亦美欤!

欲去病,则正本,本固,则病可攻,药石可以效。欲齐家,则正身,身端,则家可理,号令可以行。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事亲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固存,虽妻子不能移其爱,推此以尽为臣之道,则爵禄安能易其守。子惟知有亲,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所以良知者,其可忘乎?

译文:

不掩盖别人的短处,不帮助别人的急难,不是仁义的人。

心里糊涂,就不明白道理;志向不定,就不能成功。

和别人结怨,叫做种下祸根。舍弃善举不做,叫做残害自己。

轻易许诺的人,一定没有诚信。当面夸赞别人,背后一定非议。

对双亲孝敬,儿子一定孝顺。钦慕别人的人,大家一定也钦慕他。

享受声色是败坏德行的行为,过于忧虑是伤害生命的根源。

做善事不如舍弃恶行,拯救错误不如减少过失。

想要不困乏就广博的施与,想要长久开心就谨守本分。

积累多不如教导子弟,避免祸患不如减少错误。

勉强去做善事,胜过随意作恶。

责备别人就无法维持关系,宽恕自己就不能改正错误。

自满的人会失败,自夸的人愚蠢,自我伤害的人要克制。

因为话多而得到好处,不如沉默而没有害处。

少说话就能减少别人的诋毁,欲望少能够保护自己。

走在平路上的人,随心所欲,因此走得快容易摔倒。在险路上行走,畏惧而谨慎,所以走得慢却不跌跤,这才能懂得安乐是走向死亡之路,忧患才是养生的根本,能不明白这些吗。

太庙里献祭的牺牲,身披漂亮的绣花丝绢却后悔,不如站在密林树枝上的鹪鹩开心。

积蓄很多财物的人,是给子孙留下了祸害;享受声色的人,是那斧头残害自己的性命。

让大家来帮助自己,心里安逸而事情能成功。让自己去驾驭大家,心里劳累而集中了大家的怨恨。

自信的人,别人也相信他,哪怕是胡人和越人也能成为兄弟;对自己疑心的人,别人也疑心他,身边好像都是敌人。

打鱼狩猎是不同的作风,行船和乘车就不能并排而走。饮食的嗜好,礼义的残暴,四夷和中国就像冰和炭完全不同。至于说诚心相待就不会受骗,坚守信用就不被怀疑,不但天地之内能够做到,就是感动天地鬼神,只要诚信就能做到。

做好事就好像肩扛重物登山,意志坚定,但力量可能达不到。做坏事就好像骑骏马走坡路,虽然不用鞭打,但脚下却无法停止。

追求名声,会害了自己。多积钱财,会祸害后代。

行善作恶报应迟缓,不是天网疏漏,而是要成就君子而消灭小人。

祸福,是天地爱护人类的方式。就好像雷雨雪霜,目的都是成就万物的生长。所以君子因为恐惧而害怕,小人因为侥幸而忽视。害怕遭祸才会有福气,忽视福气才会遭祸。这就是《左传》所说的“灾祸和福气没有定数,都是人们自己招来的。”

对于亲人刻薄,而责备别人严厉的人,不能和他交往。想要迅速成名的人,不能和他一起谋事。贪婪而喜欢骗人的人,不能和他有利益关系。能忍耐而好胜的人,不能和他一起享受安乐。

用忠诚来猎取名声的人,会发人阴私;用信誉来猎取名声的人,会欺诈别人;以廉洁来猎取名声的人,有贪婪之心;以清白来猎取名声的人,往往内心肮脏。忠信廉洁,是道德修养的根本,不是猎取名声的工具。做到了其中任何一条,那些伪君子们,又何足挂齿呢?

自私的人,没有仁心;贪财的人,没有道义;取媚于人,没有礼节;贪求名声,没有智慧。功名官位,钱财美色,这些都是欲望,都可以害了自己。有人问:欲望能去除吗?回答:不能。饥饿想吃饭,寒冷想穿衣,没有后代想要子孙,不属于这样的情况,是甘愿自杀。但知道满足而不贪心,知道节制而不放纵,没有猎取名声的想法,也不贪求功业,这样差不多就可以抑制住欲望了。

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内心刚强外表柔和。治理家庭的方法,是长辈谦逊晚辈恭顺。不和气,不能和别人交往;不能容人,不能驾驭属下。

天下有比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更高明的道理吗?可是世上有人就以此出名,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才能,太悲哀了!其实就是人臣要忠儿子要孝弟弟要悌。孔子把文章学问当作尽到孝悌之余的事情,孟子说人的良知和本能不是学来的,这些不是圣人强人所难。岂止欲望会扰乱心志,妻子儿女高官厚禄都会成为祸乱忠孝的工具。其中有懂得了为臣之道的,恰好就是世人的表率,如果能够以孔孟之道来要求自己,就会明白除了孝悌就达不到做人的根本要求。把孝悌转移为忠顺,为人处世的方法就这些。世人可能会称誉,但自己有那些才能呢?前辈人谈论医术说:关上门看古方三年,就觉得天下没有治不了的病。等到开门出去用药治病,才明白从古到今没有方子能用。没有其他原因,见识多了就明白自己能力有限。至于应变的方法,则没有穷尽。可叹啊!岂止是谈论医术,士子的学问,往往就失误在这里。如果能以这样的想法回头总结,早晚努力,总觉得自己不懂的很多,这样纵然不能治好全天下的病,也差不多有七八成的把握。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好学;耻于求教的人,自我满足。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就看自己如何选择。

不知道自重的人,自取其辱;不懂得敬畏的人,遭受灾祸;不自满的人,会受益;不自以为是的人,见识广博。是吉是凶后悔还是麻烦,是自然而然的结果,都是由自己导致的。

寿命长短看天命,身体安危靠自己。懂得天理的人,命中夭亡可能会变长寿;忽视人为努力的人,虽然安全也会变得危险。千斤重的大石放到斜坡上,很小的力量就能滚落千仞深;万斛的大船逆急流而上,一片风帆就能行千里远,这是情势导致的结果。如果在平原奔驰一群马,在大堂聚集很多士人,不是骏马和奇才,就不能占得先机。

人有了过失,就好像身体有了疾病,要以药剂砭石治疗,要用廉耻的道理教诲,虽然有过失,也不妨害是一个贤良的人;虽然生了疾病,也不失是一个健全的人。行善的人不谈利益,逐利的人看不到善心,是大舜还是盗跖就由此处区分。舍身取义,固然做不到,但见利思义,圣人也会这样做。危险啊!不能说,还能做吗?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话,非常正确。

口腹之欲不节制,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念头想法不正确,是害死自己的根源。

因为富贵而骄傲,最终会担忧;安于贫贱生活的,最终会安乐。所以齐景公有千乘之国,却不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快乐。世上的事情无论大小,内心的欲望无论深浅,果断决定就能生,不能果断就会死,所以大丈夫做事首先要果断。

人都有期望生存厌恶死亡的心思,但却都有舍弃生命选择死亡的方法,为什么呢?不明白什么是善道。

教导子弟没有其它方法,让他耳朵听到的是善言,眼睛看到的是善行,把善扎根在心里,这样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善。比如胡人越人杂居,第二代说话就改变了,幼年看父兄怎么做,长大了看朋友怎么做,虽然种下的善恶不同,都是看着前辈怎么做的。

犯错能后悔的人,不失为君子;知道错误却马上否认,就是小人。

官爵富贵要靠别人得到,叫做意外收获。道德仁义靠自己去做,叫做自己获得。意外的收获足以在妻妾面前骄傲,而自己获得却能傲视公卿。君子因此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人间的官爵富贵自然随之而来。

侍奉双亲要隐讳过失而不触犯,侍奉君王要去触犯而不能隐讳过失,侍奉老师不能触犯也不能隐讳错误,这是圣人不变的观点。古人所谓的触犯,是把自己的观点陈述给君王,不认为犯上是冒犯。后世所说的冒犯,是身处卑微的地位说的却不是本职的事情,只以猎取名誉的想法而说这些事,直接到君王面前质问攻击,对世事没有什么益处。我认为如果能以侍奉老师的方法侍奉君王,不隐讳过失就不会迎合君王的恶行,不触犯就不会忍受暴君的错误,进谏能施行,说话能听从,好处能够被百姓享受到,不也是好事吗!想要去除疾病,就要端正根本。根本稳固了,才能针对疾病治疗,药剂砭石才能见效。想要管好家庭,就要自身端正,自身端正了,家庭就能治理,号令能够施行。稳固根本,端正自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对双亲孝顺,对君王一定忠诚,从哪里知道呢?良知是一定存在的,哪怕妻子儿女都不能改变这种情感,以此而推就能尽到做好臣子的方法,官爵禄位怎么能改变其操守。儿子只知道有双亲,怎么能不孝顺?臣子只知道有君王,怎么能不忠诚?所以每个人的良知,怎么能遗忘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