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桂革 | 老滕县、旧县衙、苏东坡及其他

 微湖渔夫 2022-04-23
图片

老滕县、旧县衙、苏东坡及其他
——《〈滕县公堂记〉的话里话外》读札

文|张桂革

昨日,杜孝玺先生的《〈滕县公堂记〉的话里话外 》一文刊出后立马很火,于是赶忙拜读。读过之后,我突然就想起前段时间去滕州图书馆的情景来。
 
当时热情的刘进静馆长带着我到那个有着好多收藏级资料的房间看了一下,好多馆宝级的书还真不少,只是可惜现在人们大都去刷抖音和看快手了,没有人会跑到这个地方来安静地呆在这儿坐会儿,枯燥地看上几天这个老书本。我开玩笑地跟刘馆长说,将来我退休了,一定到这儿来细看看你们的这些“干货”!刘馆长笑着说“管”,但语气中透着满满的不相信。
 
的确,现在人的阅读习惯在改变,真是没大有人关注这些旧事老物了,然而杜孝玺主席还能坐下来细心地读这些旧事,真是值得钦佩。拜读了杜先生的这篇力作,我的思绪便顺着他的笔迹,又回到那个属于“老滕县”的时代。

1
 
鲁南有座小城叫滕州,她是一个地区的名也是一座城的名字,城在原来的老城关镇,后来分成了四个街道,城不好叫了,就统一叫滕州,但不叫滕州城。在1987年之前,小城大部分时间叫滕县,别看小城不大,可历史不短,单是这座小城的主城区,就是从唐代走来的。
 
公元817年,是唐代的元和十二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的年号,是唐代第十一位皇帝。能让人记住这个时期的,是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李愬月夜入蔡州》,这一年,节度使李愬采纳淮西吴元济降将李佑的建议,密谋袭击了蔡州(今河南汝南)。就在那一年,滕县因为原来的城址低洼,常因发水时常常被淹,于是在原地向东南转移了两公里,到了现在这个地势高的地方筑建了这座小城。
 
最近,这一片地方被划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意思是不能随便进行开发或是拆迁了。这一片地方地势较高,我在百度上测量了一下,大概是南北长750米,东西长850米的大小。四个老的城角分别是现在的:步行街南口(西南角)—实验小学步行天桥(东南角)—人民医院大门(东北角)—步行街北口(西北角)。
 
把新的县衙建在这里,这片的地势高,就不容易被淹。原来这是一片叫黄山的土岭,从现在的地势的情况现在也能看出来比其他地方是高,现在还有痕迹:从现在中医院门诊楼到病房区的下沿落差明显,还有就是实验小学西边的那条街向南走到红十字医院那儿,再有就是府前路与步行街的交汇处,这些地方还能确切看到有地势变化。
 
建了小城,当然最重要的得建行政的管理中心——县衙,就是现在大堂位置,现在的九州清晏那片儿。不知道当年从建办公中心和城墙得多少时间,但理论上说,不会像现在那样,有商混,有机械设备,施工周期很短,我感觉在当年,没有个三年五载的,肯定是建不起来。
 
从方位上看,老行政中心是建在了东门里,位置的地势应是全城最高处,再也不怕了水淹。从建城那年的唐代元和12年(公元817年)到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县衙在大唐时代运行了90年。又在五代十国运行了53年后来到了公元960年建立宋朝。到了一位叫范纯粹县令到这儿的宋代的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又是过去了115年。县衙这个办公场所使用的整个时间跨度是258年。

2
 
还得说说咱们的滕县一直到范县令来的这段时间的宋朝。
 
宋朝代是960年建立,运行到1075年的熙宁八年,已过了5任皇帝、115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据统计,到了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中国,GDP总量到了265.5亿美元(按银折算),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达到了450美元,已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那时,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得到发展,政治相对开明,且没有像唐代那样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现象,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到了范县令在滕县当官的那个时代,中国的人口已到了1亿人左右。按同口径计算,那时滕县应是超过了10万人,这个数字在当时,已是很不错的大县了。

3
 
熙宁八年初,范纯粹来到滕县任县令,这个人可不简单。
 
首先得说他爹。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一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1020年-1077年)所说;另一句就是他的好朋友,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在同时期两位好朋友能同时留下名颂千古的字句,真是厉害!而且这些思想鼓舞和激励了历代仁人志士,应该说,这是个很牛的时代!老子英雄儿好汉,范纯粹是范仲淹的第四子。这位范县令,是范仲淹的幼子,在我们滕县做的是县令,最后他官至户部侍郎,《宋史》给他贴的标签是“沉毅”、“有干略”。
 
范县令上面有三个哥哥,除了大哥身体不好,缠绵病榻,不堪任事外。他的三哥范纯礼,与包拯一样,也曾任职过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最后官至尚书右丞,就是副宰相。《宋史》给他贴的标签是“刚正”、“沉毅”。最厉害的是他的二哥范纯仁,比他父亲还厉害,曾官至宰相。他的名声虽远不如父亲响亮,但仍算得上宋朝屈指可数的名相。
 
知子莫若父,范仲淹曾经评价自己较有作为的这三个儿子:“纯仁得到我的忠义,纯礼得到我的沉静,纯粹得到我的干略。”所以在杜孝玺先生的文中:
 
“范纯粹并不因自己被贬谪而郁郁不得志,而是像当年'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一样,把地方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然后,捐俸银,倡首议,募工役,重修滕县公堂及吏舍116间,使之修葺一新,高明硕大,能和'子男邦君之居’相称。”这位县令,从这家庭如此之厚的背景来看,有这个底气做出此事。

4
 
中国的文化有点意思,不干事吧,别人说你无能!干点事吧,说你谝能!
 
“修缮五十二年没有修理过的办公场所,按说应是政绩一件,可按照宋朝规定,不可轻易修衙门,以防劳民伤财。规定的本意是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可现实是办公场所年久失修,甚至发生屋塌伤人的事件”(杜孝玺)。真不知道“官不修衙、民不修庙”是什么时间开始有的这个说法,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一定是长期总结经验的结果。
 
作为当官的,干个三年五载的就离开这儿了,那大堂修得再好,也不能长期在这儿住不是?还落个浪费钱财不艰苦奋斗的孬名来。家族也是这样,有钱怎么了,都是一样的子孙,你充什么大头鹰,所以一个家族中,出力最多的人,常没落下好来!
 
但是,“范纯粹以被贬之身冒着'修衙劳民’的风险,立足滕县公堂实际,勇于担当,奋力为之”(杜孝玺)。支撑他敢于动工的,我感觉除了他“勇于担当”这四个字外,一定还有他那不凡的身后背景。

5
 
得说说老苏了。不然就跑题了!
 
度娘上说: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书法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词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给的评价是:“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并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
 
上面所有的夸奖,我们只是选取一个场景,那就是在徐州任职的这一段时间,时间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任,次年离开,期间,他到了滕县,这一年,他50岁整,正是他体力和精力还不错的时候。
 
纵观苏的一生,他是想干点事的人,刚才所说的各类圈子,其实他都玩的很好,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政坛的发展,但是操蛋的是,他从政的大部分时间里,左有王安石,右有司马光,而苏偏偏是那种认自己理的人,结果两边都没落下好。
 
从他的为官作为来看,“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不仅修了苏堤,还以向朝廷要500个和尚度牒的方式换取资金,将杭州知府进行大修。在抢修官衙方面,他是倡议者,也是身体力行者。”民生工程搞了,政府的形象工程也做了,其实他做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来证明,他是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官员。
 
按说,这没有错,这是主业,但是历史总是给人开玩笑,让他在历史上留下名的,不是当了哪一级的官员,而是他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伟大诗作。

6
 
杜孝玺先生专门对“滕,古邑也,在宋鲁间,号为难治”中的“难治”一词作了圆满解释,我非常赞同。
 
我也在想,也许是老苏说的是实话,这个实话极有可能是范县令说的,毕竟苏在滕的时间短,不可能亲自到民间去观察,去体会,也许真是当年有些案例存在,但是范县令可能是真正有体会。
 
刚才前面说了,当年,滕县已差不多有十万之众了,你想这么大的人口体量,那经济上不会是太差吧,富人就多吧,那种想有话语权的感觉一定会表现出来。正是这,让老苏想起老家的事来,有点差不多的意思。
 
其实,在滕县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市民为难县官的事,民国时期布衣大师刘子衡先生就曾让当时的县长难堪过。

7
 
滕州到徐州现在地图上的距离是120公里左右,高铁是半小时。在宋代,这240里路,一般官员如需出远门的话,武官多骑马,文官多乘马车。百姓乘坐的一般都是一匹马拉的车,但官员出门都是马车,而且常是有多匹马拉的车,以尊显官员的品级和尊贵。马车的行进速度一般在不赶路的情况下是每小时20多公里,从徐州到滕县,正常是六个多小时就到了,如果是一大早出发的话,还不晚来滕县喝碗热乎的羊肉汤。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秋天,此时,真是春旱夏降时雨之后,丰收在望之际,苏东坡心境颇佳,正赶上滕县公堂修葺落成,受当时滕县县令范纯粹的邀请,苏东坡莅临滕县视察指导工作。“即元丰元年七月,苏东坡莅临滕县。于公,视察滕县风土人情;于私,与心中偶像范仲淹的后人一晤,亲沐圣人之余晖;再就是拜访滕县同榜契好时公:可谓一举数得。”(孝玺先生文字)
 
老苏来滕后,范县令感觉上级领导来了,得参观一下城里场面的地方,正好,当年一位时姓的建设的一处园子不错。于是在范县令的陪同下,参观了这座时氏园林(时氏园林的位置据考证在滕州市老西门外路南,也就是现在荆河辖区步行街南段。我个人初步判断在过去的老粮食局那一片,而今全是高楼了。)
 
东坡先生与好友相见,触景生情,在滕县的荆河老白干、辣子鸡的助力下,文如泉涌,诗兴大发,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无限感慨写在了《西园》诗中:
 
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
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
君看闾里间,盛衰日骎骎;
种木不种德,聚散如飞禽!
老时吾不识,用意一何深;
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
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
养此霜雪根,迟彼鸾凤吟。
池塘得流水,龟鱼自浮沉;
幽桂日夜长,白花乱青衿。
岂独富草木,子孙已成林;
拱把不知数,会当出千寻。
樊侯种梓漆,寿张富华簪;
我作西园诗,以为里人箴。
 
可惜的是,千年以后,诗中咏唱的西园珍木葱茏,鱼浮池塘的美景,只留在了这首诗中了!

有朋友说这个西园石碑还在呢!有朋友说:当年为了造此石碑,让人给集的苏东坡的字,而且有几个字是实在找不到了,仿着写的。

也许千年以后,会有人写一篇石碑寻访记
 
2022年4月22日读札

——E N 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