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密北京恭王府花园

 zzm1008图书馆 2022-04-23

恭王府花园

    恭王府花园为位于恭王府后的一独具特色的花园,位于柳荫街甲14号,建于1777年,据考证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恭亲王奕訢重建花园,曾调集百名能工巧匠,增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将其命名为“萃锦园”。建成后曾为京师百座王府之冠,是北京现存王府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堪称“什刹海的明珠”。其中园中的西洋门、御书“福”字碑、室内大戏楼并称恭王府“三绝”。

    恭王府花园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170余米,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全园有古建筑31处,面积4800平方米。有东、中、西三处入口,与花园三路景观相对应。

    某些红学家认为,此园可能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恭王府花园地理环境和造园手法

    恭王府花园在造园手法上既有中轴线,也有对称手法。全园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路,成多个院落。中轴上依次是园门、飞来峰、蝠池、安善堂、方池、假山、邀月台、绿天小隐、蝠厅。中路建筑和山水基本对称,东、西两路只是山体对称,建筑不对称。整个园林由六条土山山龙围合:南面、东面、西面各有两土山,中路后部有一山为中龙。


一、恭王府花园中路

    恭王府中路的建筑是花园主体。主要景点:西洋门、独乐峰、福河、安善堂、滴翠岩、邀月台、秘云洞,康熙“福字碑”和“蝠厅”。

    花园中路入口就位于箭道北面,正门为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称“西洋门”,与前部王府建筑由一过道相隔,处于花园中轴线的最南端。东路从一条曲折蜿蜒的山间小径出入,景名“曲径通幽”;西路入口仿长城样式建造,称“榆关”。

    进门后左右两青石假山夹道,前有太湖石独乐峰。独乐峰是一块高5米余的太湖石,起着屏风的作用。过了独乐峰,院内福河如一只向前飞舞的蝴蝶,正北是“海渡鹤桥”,过桥为“安善堂”。这是一座宽敞大厅。

    越过安善堂,来到“韵花鋎”。这是一排堂阁小屋,过此即是全园的主山“滴翠岩”,山上有平台“邀月台”,额曰“绿天小隐”。山下有洞“秘云洞”,著名的康熙“福字碑”即在洞中。有水从洞中流出,在滴翠岩前积成一湾。

     中路最后一组建筑是蝠厅。正厅五间,前后出抱厦三间。两侧又出耳房,耳房比正厅略前,形成曲折对称类似蝙蝠的平面。故名蝠厅。也是以蝠喻福。到此,可见全园有三福,各据一院。前院福河,中院福字,后院福厅。意喻不仅皇帝求福,就是平民也在求福。


1、三绝之一西洋门

    位于中路最南端,是花园的正门,为奕訢所建。门为汉白玉石雕砌,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西洋拱式风格,十分气派。门额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其中的“静” 和“秀”是取“喧闹中存太古之幽静、满园秀色永为春”的意境。造园者以此喻代仙境,与门内山谷的一派大自然的风貌相结合,将静和古的概念融合在一起,增添了园林的历史感和时空感。西洋门也是园内唯一的洛可可西式建筑,体现出主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来挽救清朝统治之意。这也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 另外两绝是戏楼和福字碑。


奕訢其人

    奕訢主管洋务多年,有“鬼子六”之称,对西方文化独有情种。所以,花园门厅采用西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园林混搭一起,相得益彰。京城此类建筑仅有两处,另一处在圆明园大水法建筑群。圆明园焚毁后,此处西洋门成为绝版,实在弥足珍贵。


2、独乐峰

     独乐峰是一块高5米余的太湖石,虽是园中点缀,但起着屏风的作用。“独乐峰”正面看像一条鲤鱼,背面看像一个怀抱着婴儿的妇人。和珅称为“送子观音”,和珅得到此石后,终遂心愿,喜得独子。奕訢称为“独乐峰”,隐喻为官场失意后,独善其身的情怀。

    此石独特之处还在于仰望只见“乐峰”二字,而“独”字隐于石的顶端,颇有深意。“独乐峰'三字为奕訢所题,名称源于北宋司马光政治失意后建造“独乐园”的典故,“独乐”取自儒家先贤“独善其身”的意境。“独乐峰”由于多年风化已经形成一种自然美,像软水漩涡,像淡云舒卷,古朴典雅,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回味。


3、蝠池

    和珅把园中的水池修成蝙蝠形,并命名为蝠河,后来改为蝠池,也叫“元宝池”,含有“祈福”的寓意。在清代的北京,往私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王府是少数几个获此殊荣的王府之一。

    这个用青石围砌成的蝙蝠形大水池,周围种满了榆树,每到春夏之交,榆荚飘落,状似铜钱的“榆钱儿”落满蝠池,谐音“福钱”满盈,寓意是福贵双全。


4、安善堂

    过了蝠池,正面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宽敞大厅,面积近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名曰“安善堂”。布局精美,建筑雄伟,彩绘装饰,前有抱厦,两侧有游廊通向东西配房。形似展翼大蝙蝠,与前面的蝠池相呼应。它在园中蝠池、邀月台、水榭、大戏楼等建筑的簇拥下,显得富贵堂皇,景致优美。这里原是主人游园时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曾是恭亲王奕訢宴请重要宾客的处所。


5、滴翠岩

    安善堂北有一座太湖石垒起的假山,奇形怪状,瘦骨嶙峋,这座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东西各有一条通向假山顶的曲径小道,山顶湖石如二龙戏珠,小道顶端各卧有一带孔的水缸。仆人把水蓄入缸内,夏、秋高温潮湿,石壁间便生出翠绿的苔藓,石黄苔绿,黄绿相间,苍翠欲滴,故名“滴翠岩”。奇怪的是只见龙头不见龙尾,原来当年和珅把龙脉和龙尾设计在滴翠岩下的秘云洞里,而龙脉的正中央即为“福”字碑。

    岩下长方形小池中有三组叠石,意为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岛。


6、绿天小隐及邀月台

    假山顶是整个花园的制高点,顶上的建筑叫“绿天小隐”;建筑前面的平台为“邀月台”,是赏月的地方,为恭王府花园所独有。


7、 退一步斋与韵花簃

    与绿天小隐东西相接的,是对称的爬山游廊。 廊上彩画斑斓,上下雕刻着或写实或图案化的蝙蝠装饰。游廊顺山势搭成,但上下并无台阶,一条直路上可一气通天,下可一冲到地,十分痛快。沿廊向东直通东路主建筑大戏楼,向西可至方塘北岸的澄怀撷秀。东西游廊在山下折转向南,连接东西两座小厅,东厅“退一步斋”,正对大戏楼的西门;西厅“韵花簃”小小的三间,却是西临方塘波光潋(lià)滟(yàn),东望山岩苍翠欲滴。据说恭亲王奕䜣在夏秋时节常来此散心静坐,赏鱼观山,享受风吟鸟啼、蛙鸣虫啾(jiū)的天籁之乐。


8、秘云洞

    藏有康熙福字碑的秘云洞,位于“滴翠岩”中心腹部。古代以石为云根,为秘藏仙云之洞府。洞的正中镶嵌康熙帝御笔“福”字青石碑一座。


9、三绝之一福字碑

     秘云洞内的福字碑,是由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成。碑石长7.9米,贯穿整座假山。碑前的地上有一副用碎石子摆成的中国象棋棋盘,方方正正,清晰可见。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这个“福”字,是康熙为祖母孝庄皇太后“请福续寿”写的。

     康熙御笔题字,作“请福续寿”之解,一直是大清国宝,珍藏于皇家。乾隆时期,此碑神秘失踪。乾隆皇帝一生最为叹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因此,乾隆对“康熙御福”的失踪始终无法释怀。可是,当嘉庆即位后,向乾隆询问“康熙御福”之事时,乾隆沉默良久后说了八个字:“布衣之相,福泽万民”。另外一种说法是乾隆将“天下第一长寿福”赐给自己的宠臣和珅,和珅命人运来几千块太湖石,在后花园砌成京城一条巨龙,这条龙的位置正好在北京的龙脉上,他将“天下第一长寿福”藏在龙穴悉心供奉,称之为“洞天福地”。福字碑成了和珅的镇宅之宝。从此他洪福齐天,官运亨通,而且财源广进,一时富可敌国。

    当年嘉庆抄家时,本欲拿走福字碑,可是那样就断了龙脉,折了福气,这可是古人最忌讳的,于是就命人用石头把福字碑全部封起来,不许外人看见沾福气。1962年,周恩来总理来此考察重修恭王府之事,考古人员意外地在秘云洞内发现了珍贵的福字碑。总理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之“天下第一福”。


游人们到了秘云洞口,无不排起长队,想干什么呢?就是因洞内有花园三绝之一“福”字石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每次游园,我都前去看上一看,再顺手摸一摸,想沾点福气,为自己带来好运。


福字碑寓意福照全园

    “福”字中央刻着“康熙御笔之宝”大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印章。康熙的福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地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


10、福厅

    中轴线最后一进院落终点是蝠厅。五个开间,顶棚卷檐翘起,屋外还有回廊,前后出抱厦三间。两侧又出耳房,耳房比正厅略前,形成曲折对称类似蝙蝠的平面,故名蝠厅,当年恭王府众人称此处为“蝠房子”。恭亲王奕訢经常与至交在此谋划军国大事。


蝠厅月台现状

“蝠厅”作为恭王府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屋顶建筑形式采用了庑殿、歇山和硬山三种建筑形式,这在一般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它的屋脊一般为大式作法,两端安置吻兽,庑殿更多采用了推山法加长正脊。

    蝠厅的顶棚和柱子都画满彩绘,是分成三种颜色的斑竹,称“海墁斑竹”,老竹、新竹、嫩竹,寓意“节节升高”。早先,“蝠厅”的所有梁柱皆是竹子所制,因经不起岁月的摧残,损坏严重,重修时就采用了水泥做柱,外面用油漆彩绘斑竹。

    从蝠厅往东走是梧桐院。梧桐院是一处单独小院,里面种植高大的梧桐树。虽然院名很好听,其实是恭王府的冷宫。凡是王爷不喜欢的妻妾都被关在这里,最终都郁郁而死。


二、恭王府花园东路

    东路的主要建筑是大戏楼也称怡神所、还有沁秋亭、竹子院、香雪坞、听雨轩等。


1、东路南面入口“曲径通幽”

    花园东路的入口在箭道北面,有石碑一块,上刻“曲径通幽”四字,这是出自当代书法家启骧之手。爱新觉罗·启骧是雍正帝五子和亲王弘昼后裔,启骧自幼受祖父及堂兄启功指导,研究书法。


2、竹子院

    进入垂花门,翠竹摇曳送来阵阵清凉,一派“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象。竹子院是当年恭王府嫡福晋游园歇憩和夏日乘凉的地方,因她特别喜欢竹子,便专门种植了满院楠竹。并居住于此。这里的垂花门很有特色。


3、三绝之一恭王府东路大戏楼

    大戏楼,位于恭王府花园东路,因其内部悬挂有康熙御笔“怡神所”匾额,而又得名“怡神所”。这座船坞形的戏楼建于同治年间,是我国现存稀少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同时容纳200人;屋顶是三卷勾连搭棚顶,整栋戏楼没用一根钉。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


戏楼内分三部分,南部为一米高的戏台,厅顶挂着宫灯,地面方砖铺就。台口朝北,硬木雕花隔扇墙分出戏台的前台、后台。戏楼后壁都是浅棕色的木棂,用暗蓝色丝布做底衬罩饰。戏台背景上悬挂黑底金字“赏心乐事”木匾,两侧立着两根圆柱支撑梁架,而前后台分界处设立8根立柱,不仅最大限度的保留大戏楼内的空间,还保证看戏人有良好的观瞻效果。


  戏楼内厅堂很高大,但音响效果非常好,处在大堂最边远的角落,戏台上的唱词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在设计上确实到了绝妙的境地。 据说,戏台底下掏空放置了9口大缸,巧妙地构造成了共呜混响空间,还原了逼真效果。所造用的木材聚声扩音,没有任何电子扩声设备,台下能从各个方向上听清台上的演唱,并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为花园“三绝”之一。

    1936年,当时在花园居住的恭亲王奕訢的孙子、著名画家溥儒,为母亲项太夫人祝寿,在戏楼筹办了一次堂会戏。当时京剧界的名角云集大戏楼,相继登台献艺。这是恭王府大戏楼的最后一次堂会戏。

    现在,大戏楼的演出,包括京戏、昆曲,而尤以王府音乐最具特色。府乐以三弦为主,共用七种乐器,乐曲华丽庄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来华访问时,曾点名要到恭王府大戏楼欣赏王府音乐,在近二小时的演出中,总理如醉如痴,对这一中国古典乐种及其大戏楼,倍加称赞。


  戏楼内悬挂有布垂饰和20盏彩图方宫灯,20张八桌太师椅,戏楼北部则是贵宾和女眷看戏休息的厢座,东西设出入门。立柱、四壁和顶部布满藤萝雕饰、绘饰,一片绿叶森森、紫花盛开的景象,犹如置身藤萝架下赏戏。

  恭亲王喜欢听戏,不仅有自家的戏班,当他生日时,还请当时的戏剧名角来演唱,恭亲王生日在农历十月下旬,办生日会需要生火取暖,所以大戏楼也被府里人成为“暖楼”。

     1936年,恭亲王奕訢的孙子、著名画家溥儒,为母亲项太夫人祝寿,在戏楼筹办了最后一次堂会戏。


  这里除了演戏之外,还是当年恭王府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 每逢府中重要人物寿终正寝,戏楼就会布满挽联、挽幢,香烟缭绕,长幅高悬,各寺僧尼相继洒经超度亡灵。


大戏楼东侧外走廊美丽如画。


4、听雨轩

    在花园东路主线的东侧还有一片院落,是一处幽静之地——听雨轩。主要是王府宾客看戏中间的休息之所,屋内分为男宾和女宾休息室。若有闲情逸致,不妨在此享受一下片刻的清静。


5、香雪坞

    曾经是恭亲王福晋和侧福晋们在园中游玩、听戏时休息的地方。也是多年之后,恭亲王奕䜣之孙溥儒幼年读私塾的地方。


6、沁秋亭

    飞来峰东有一小亭,单檐六角攒尖顶,名沁秋亭,俗称流杯亭。亭内的地面水流弯曲,这是模仿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会,曲水流觞,修建的流杯亭。亭内陆面上有条宽约10厘米的弯曲凹槽作为流水渠道,亭子南面假山中的井水潺潺流下注入水槽,形成“曲水”形态,从亭子北边流出,再经暗道注入蝠池。地面上的水槽从北向南看为一一个“寿”字,而从东向西看又是一一个草书的“水”字,所以此亭还被称为“水寿亭”。

16、沁秋亭,

    “独乐峰”东为沁秋亭。是主人在初春、盛夏、深秋时节邀文人雅士们饮酒作诗的地方,又名流杯亭,取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修禊赏乐”之意。亭后假山中老井的水潺潺流入小亭内的沟渠,地上水渠东西看像流水的水字,南北看像长寿的寿字,取水常流寿长有的寓意,也叫长寿亭。沁秋亭的看点是亭内奇趣的“曲水流觞”——亭后假山中老井的水潺潺流入小亭内蜿蜒的沟渠。想当年园主人在初春、盛夏、深秋时节邀客来此,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是何等的惬意。亭内彩绘有二十四孝、白蛇传等故事。


7、恭王花园蓺蔬圃

    王府菜园,既能使王府景观丰富多彩。又可尝耕作的喜悦和实惠。府主人在亲历田园劳作之余,可体会天地生机,农耕情趣。


三、恭王府花园西路

    西路的主要景观是“湖心亭”。这里以水面为主,中间有敞轩三间,是观赏、垂钓的好去处。水塘西岸有“凌倒影”,南岸有“浣云居”,北岸轩馆五间叫“花月玲珑”及“海棠轩”。南岸山上有一段城堡式墙垣,长约50米,雉堞、洞券俱全,石额书曰“榆关”,山径石碣书“翠云岭”。榆关东北有一座海棠式方亭,名“妙香亭”,二层八角式。西路中还有“雨者岭”、“养云精舍”、“山神庙”等景观。


1、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榆关关口的南面。龙王庙供奉龙王之首的东海龙王,按阴阳八卦推算,龙王庙恰处花园中的“水”位,因水置龙,以镇一方。


龙王庙对面的水井


2、榆关

在南端两山之间有一座雄关一一榆关。一段城堡式墙垣长约50米,雉堞、洞券俱全,石额书曰“榆关”,榆关即长城的山海关,是长城的象征,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美称。当年,清代皇帝从此入主中原,表明不忘清祖入关的丰功伟绩。


3、妙香亭

“妙香亭”呈八角海棠花型,屋顶双层木结构平顶。一层的四边均为直角,而二层则为圆弧形,暗含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上下层装饰十分华丽精美。


  当年这亭子的一层名为般若庵,屋内墙上有佛龛,上面有恭亲王所书的心经二字。二层叫妙香亭,是喝茶赏景之所。从八十年代恭王府对外开放以来,整座亭子被统称为妙香亭。夏天这里实属品茗纳凉之绝佳所在。


4、秋水山房

    榆关之西,依山建一座倒座敞厅,正对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轻风徐来,翠柳摇曳,树影婆娑,是主人盛夏之时喝茶、赏景、纳凉的地方。

     据奕䜣在诗中说,这里曾悬成亲王永瑆(xīng)书写的匾额“秋水山房”。成亲王永瑆,号少广,别号诒晋斋主人,是乾隆帝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成亲王。他自幼攻书法,博采众长,与铁保、翁方纲、刘墉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奕䜣所藏的稀世名帖《平复帖》就是从他家流出的。溥心畲(yú )中年以后,书法专学成亲王永瑆之瘦硬欧体。据书法家启功说,当时旗人写字没有不从成王手,甚至以成王为最高标准的。

    成王府位于什刹后海的北岸,后改赐奕䜣的弟弟醇亲王奕譞(xuān),也就是今宋庆龄故居和国务院宗教局所在地。


5、益志斋

    秋水山房西侧是“益智斋”,曾用作花园主人的书斋。此处“依岩为屋,凡六楹(yíng),结构曲折,备极幽致。室小而精,尚朴去华,几案清洁,罗列图书及鼎彝数事,渊然静修,古香袭人”。屋前种植梧桐,风起时飒飒作响,仿佛雨声。载滢称此斋为“养云精舍”,并写下“屋成云有依,云留屋转静”的诗句。


西路益志斋

    养云精舍的后窗外,有景名“雨香岑(cén)”:“叠嶂重峦,峭石林立,凭窗观之,峻耸入云,山上花木最繁,每当好雨轻风,则落红成阵,绿窗香溢,最可移情。”


通往西面土山的石径,怪石磷磷。


6、西路方塘水榭(湖心亭)

    澄怀撷秀的南边便是方塘水榭,这是恭王府花园西路的主要景观。凿的矩形水塘占满,水波清澈,碧漪涟涟,塘中植荷养鱼,仿古人画舫之意而建湖心亭,有一座船型的小桥相通,碧水之上,王爷、福晋、阿哥、格格们赏荷垂钓、吟诗作画,颇有江南山水之意境。


方塘水榭

    恭王府内“处处见水”,而且最大的湖心亭的水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清代的北京,要往住宅中引入活水,必须要经过皇帝的特批,恭亲王府是少有的几个享此殊荣的王府之一。


7、凌倒镜

    方塘西侧矗立一组高低不一的天然石笋,周边绿色植被茂盛,西枕奇峰,东邻水榭,当风静波澄时,水底楼台倒影清晰,如镜反照,此景叫凌倒景。


8、澄怀撷秀

    澄怀撷秀为面向水池而建的一组建筑。正房为勾连搭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后出廊;前后檐绘有苏式彩画做装饰。原为府主人读书处。东面配房名为宝朴斋,西面配房名为稻华馆,现已无存。房前有海棠数株,每年暮春海棠花开,主人带领全家到此赏花。恭王府的海棠在京城十分有名,此处种植的是西府海棠。花月玲珑即指这里海棠花盛开时的景色,可惜这十余株西府海棠今已不存。

    “澄怀撷秀”原来是家中子弟读书的地方,现辟为展厅,展出了具有王府文化特色的商品几十类、400余种,囊括了金属、陶瓷、铜器、银器、木器、琉璃、钱艺、刺绣、字画、丝绸、民间工艺品、书籍及其他印刷品等。

     恭亲王后裔爱新觉罗毓嶦先生亲笔题写了“澄怀撷秀”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在正房明间前檐。

沿路往前,见一垂花门,门外栽种了四棵龙爪槐,“枝柯纠缦,俨然棚幕”。在抬腿迈进这座有着五彩莲花柱头和高门槛的华美木门的一刹那,感觉仿佛从乡村郊野一步跨入了书香富贵人家锦衣玉食的闲散生活之中。垂花门里是竹子院,穿过竹子院的月洞门向北,就到了大戏楼的南廊檐下。大戏楼是恭王府三绝的又一绝,是一座三卷长方形船坞式建筑,内部结构设计巧妙:南面一座四柱有顶盖的戏台,戏台面积达51.8平方米,空间宽敞开阔,三面横楣和戏台栏杆都雕刻着与房屋门窗式样相同的花纹。观众席部分,柱子间的跨度很宽,使内部空间开朗舒畅。大戏楼的内部彩绘也别具一格,顶壁、梁架、木柱上绘满盛开的藤萝,绿色的枝叶与紫色的花朵相互缠绕,清丽淡雅,赏心悦目,令人悠然如在藤萝架下看戏。每当大戏楼开戏的时候,客人们围坐在摆满美酒佳肴的桌边,场面热闹非凡。如此奢华而又典雅的私人室内戏楼,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

曲径通幽


9、恭王府花园西山

     怪石林之,小径曲折,花木扶蔬,姹紫嫣红。站在西面土山北端俯瞰方塘水榭。


从澄怀撷秀往东走,在宝朴斋东边有抄手廊往东直通邀月台北面的“绿天小隐”小亭。


四、樵香径和园内六条土山合围

    南部土山西侧的山径。采用山石缝隙种植野卉的园艺手法,由人工制造又不着斧痕,一路野花芳草,馥郁香风,造就深山樵径的自然古朴。从西洋门往东的山径曰雨铃径,同样的怪石、古树、名花异草相丛,典雅古朴,浑然天成。

    园林共由六条土山也称山龙围合:南面、东面、西面各有两山,中路后部有一山为中龙。

    西面山龙延伸至榆关,从关门上方往东拓展至西洋券门为南面山龙,再往东走至“曲径通幽”南面为另一土山山龙。


山神庙

    位于榆关长城入口上方的小山东边。用于祭祀四仙:狐狸、刺猬、黄鼠蛇的小庙。据说这些动物在园内时有出没,府中人为求除病去灾,常在庙内烧香供奉,以求保佑平安。


探密北京恭王府沉思录

    北京恭王府历史人文信息密集,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四季风光意境迥异。多次游览恭王府,欣赏恭王府的美好景色,追忆恭王府的历史变迁、兴衰更替和三易其主,怎能不令人浮想联翩,扼腕长叹!尽管这座王府饱经历史风雨沧桑,三代主人早已灰飞烟灭,而王府的迷人风彩依旧。乾隆帝宠臣和珅的人生沉浮、晚清元老奕訢的辅政轨迹,给我留下深刻印记!

    在国人是非天平和心灵深处,作为富可敌国贪得无厌的大学士和珅,千刀万剐,遗臭万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亦不为过。然而,和坤其人并不是碌碌无为之辈。他出身卑微,少有鸿志,才能出众,二十六岁那年,一年之内曾六次职务升迁变更,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显赫职位,赏一品朝冠,赐紫禁城骑马,可见其才智碾压群伦。倘若能心系天下苍生,为国尽忠效力,岂不留芳百世、为后人敬仰?!但是,随着职务不断升迁,位及人臣,威重朝野,其贪得无厌私欲膨胀,一步步蜕变为千古罪人。

    同样,从小接受严格封建宫廷教育,通晓满蒙汉语,稔熟诗文经典,又善于骑射武功的恭亲王奕䜣,以他的武勇刚毅,治国理政才能,作为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虽未受皇父重仁孝、轻实务私欲的影响与皇位失之交臂,难以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历史大势,但也许比执掌清王朝权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私欲膨胀擅权误国的慈禧老太婆,与国与民有利!

    惜哉,悲哉,怪哉!严酷无情的历史岂能假设?游览恭王府,当思眼前身后事。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奋斗为车房,岂知三餐与一床?和坤奕訢今安在,虚有金玉罩楼墙。无论古今,人们对幸福都充满了期待。看来,现实中幸福生活不是写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更不是贪来的,是用智慧和勤劳奋斗出来的!


来自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