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的背后暗战:睢阳附近都是自己人,为何等不来支援?

 地瓜5gbq29yd5l 2022-04-23


图片
本 文 约 6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min

安史之乱中,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张巡守睢(suī)阳。史书关于睢阳之战的记述可谓汗牛充栋。残酷的围城战和张巡等人誓死抵抗叛军的壮烈,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还有周边唐军将领见死不救的丑恶嘴脸。


图片
来源/纪录片《安史之乱》截图

问题是,这些丑恶的嘴脸仅停留在有关张巡的事迹里。譬如贺兰进明,是其中标准的反面人物,南霁云求援不成时曾发誓,如果能活过这次围城,一定要杀掉这个恶人。但是,故事之外的贺兰进明堪称完全正面人物。早在颜真卿起兵之初,他就积极配合,逐渐成长为一方大将。尹子奇最后一次围困睢阳的当月,贺兰进明率领唐军主动反击,攻克叛军在山东占领的高密、琅琊两地,战报号称杀敌二万。

也就是说,睢阳周边有那么多同样战功赫赫、坚定拥唐的忠贞之士,唐朝廷为何没有命令他们去救援张巡、许远?而他们本身也都选择不作为呢?
 

唐军随时有能力救援

但睢阳没那么重要


张巡守睢阳大半年,包括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在内的附近几支唐军主力,都选择观望不救,最终导致城池沦陷。甚至在唐朝宰相张镐来到关东亲自组织对睢阳的救援时,这几支附近的唐军主力仍然按兵不动。张镐眼看睢阳附近的现成兵力不听调度,只好从淮南等地自己组织援军救援睢阳。
 
睢阳沦陷三天后,张镐率领的援军就到达睢阳城下,很快击溃了刚占领这里的叛军,顺势收复了睢阳。这些援军主要来自浙江、安徽和山东等地,这些地方并非唐朝廷对外作战的前线,作为唐代传统的后勤基地,没有强悍的常备边兵,都是依靠各地二三流民兵临时征发拼凑而来。依靠这么一支军队,就足以将睢阳附近的燕军打得一败涂地。也就是说,张巡守睢阳的对手尹子奇的真实实力,虽然比起守城的张巡部不到一万民兵有着明显优势,但连从各地二三流民兵中临时拼凑起来的援军都打不过,可以想象,他们在贺兰进明等部唐军主力面前恐怕更不堪一击。

睢阳战败不久后,尹子奇被陈留附近的民兵所杀。尹子奇的初始兵力,《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和《新唐书·张巡传》的记述相同:“尹子奇将五千骑渡河,略北海,欲南取江、淮。”也就是说,尹子奇本部最初从山东南下时只有五千人。时隔两个月后再次南下,其部队数量也不会相差太大,因为当时河北燕军主力当时都在太原附近,这两个月尹子奇手中很难有什么部队补充。当时,已经有割据打算的史思明手握重兵,随着安禄山的死亡,洛阳安庆绪已无力约束史思明。尹子奇南下后,河北方面没有再为他提供过支援。南下睢阳作战的尹子奇部燕军,大约就是从河北南下的尹子奇本部五千正规军,加上攻克雍丘的叛军民兵和洛阳方面安庆绪的少量援军。当时,叛军和唐军主力正在全力争夺长安和洛阳,河北方向的史思明已经开始谋求独立不可能派兵援助,尹子奇的兵力规模大约不过在两万人左右。
 
这两本优秀的史书在编写过程中混杂了许多原始资料:尹子奇本部五千人的数据多半是参考了实际的军事情报,更接近真实情况。而尹子奇在后来被描述成带兵十三万围困睢阳,随后还有大批叛军增援,多半是照抄了唐朝后补的宣传张巡的材料,且不说和当时各地燕军的实际部署情况过于矛盾,对比叛军大头目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不可靠。安庆绪和唐朝拼死拼活争夺长安、洛阳两京都很难一次拼凑出十万人,史思明最后全据河北的所有兵力也就十三万,真正要和唐军决战时的本部野战机动兵力只有五万人。叛军哪里有这么多兵力交给尹子奇在睢阳挥霍呢?
 
安史之乱后,唐朝朝廷经过辩论,最终认为坚守睢阳城的张巡、许远都是值得纪念的。黄河沿岸的各级官员,面对安禄山的叛乱,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投降,像张巡千里赴援、忠于职守、最后殉职的忠义之士,实在是太少了。
 
图片
张巡画像。来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但是附近这么多忠唐的忠贞之士,都选择不救睢阳,怎么办呢?史官只好通过无限夸大燕军数量、拔高睢阳城的意义等方式,把一次真实的英勇抗战描绘成神话故事:睢阳一丢,整个东南赋税要地全部都会丢失。为此,叛军在睢阳先后投入近二十万大军,实在太强大了,附近唐军打不过,所以不敢救援。张巡是天降护国战神,才能用少量兵力挡住并重创叛军。唐朝廷既然以无比敬仰的语气称颂这样的神人,自然就不会苛责附近按兵不动的贺兰进明这些同样忠于唐朝的普通人了。
 
但话说回来,既然临时拼凑的民兵就能消灭尹子奇部,贺兰进明等人想救援肯定绰绰有余,为何不打呢?他们不救睢阳,本质上是因为睢阳不够重要。睢阳当然是南北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但是唐朝现在到处冒火,这一年唐军主要机动兵力需要击败威胁唐肃宗驻地灵武的同罗人,随后收复两京,还要守卫太原和襄阳,更重要的地方实在太多了。睢阳的得失相比这些战线,其优先级只有往后排一排。如果江南真的遇到危机,唐朝需要有充足的能力做出反应。
 
在诗人李白卷入的永王之乱中,唐肃宗半个月内就能一口气任命三个节度使,甚至还从和叛军激烈交战的河南战场调兵,以此快速平定乱局。如果睢阳真的有那么重要,唐朝廷肯定会直接下令调集各路部队予以救援。之前叛军进攻了真正堪称战略要地的南阳时,唐军屡战屡败,但每次唐朝都拼凑起新的援军,硬是让南阳拖了一年才沦陷。而南阳沦陷后,其残余败兵仍然能退守襄阳。如果睢阳有南阳那么重要,唐朝廷一声令下,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这些附近将领不敢不救。正因为此时朝廷眼中更重要的地方多,实在顾不过来,所以没下令援助。睢阳丢了,附近还有其他唐军将领布置的重重防线,加上江淮间密布的水网阻隔,尹子奇那些连临时民兵都没打过的军队,难道真能南下江淮威胁到富庶的江南地区吗?
 
但疑问还在,虽然睢阳没有那么重要,但如果能击破叛军,也算功劳一件啊。让我们回到关键的问题上:附近的唐军到底为什么不去救睢阳?
 
图片 张巡守卫睢阳战役前后的河南和江淮地区形势图(自制配图)
 

见死不救背后的政治逻辑


张巡得不到援救,除了睢阳优先级不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张巡在政治上是一个单纯的人,对当时太上皇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在河南地区的激烈争斗置身事外,只是埋头抗敌,没有站队任何一方。这种政治上的单纯,让张巡付出了代价。
 
马嵬坡之变后,唐玄宗宣布禅位给唐肃宗李亨。不过,身在四川的李隆基和身在灵武的李亨之间仍是暗战不断。张巡从最早守卫的雍丘撤退到睢阳附近时,史书花了很大篇幅,不厌其烦地记载了他如何向虢王李巨求救,而虢王李巨如何的一再令人失望。
 
图片
唐肃宗李亨。来源/电视剧《杨贵妃秘史》截图

如果我们把视野从张巡放宽到朝廷,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唐肃宗不顾唐玄宗已经任命了虢王李巨为河南节度使,悍然任命贺兰进明成为新的河南节度使,因此从至德元载十二月到第二年三月之间,河南同时存在两个唐朝任命的河南节度使。而张巡已经被唐肃宗破格提拔为河南节度副使,唐的河南节度使现在变成了两正一副的奇怪局面。虢王李巨对张巡的冷淡,更多是因为他由唐肃宗破格提拔。贺兰进明同样对张巡报以冷淡的态度,也与张巡在被唐肃宗提拔后没有站队到唐肃宗这边有不小关系。
 
从张巡拒绝叛军招降时的书信可以看出,张巡对皇帝和太上皇都是一副恭敬和谦卑的态度,但也都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架势,谁也不得罪。张巡的想法很单纯,他一点都不想管新老皇帝之间的政治斗争,他只管坚守自己的雍丘和睢阳。某种程度上,张巡只想守土一方,但他现在新的身份,是注定不可能在成为太上皇和唐肃宗之间保持中立的。
 
并不是说站了队就是人品不好。道德、能力甚至书法水平都无可挑剔的名臣颜真卿,此时同样面临抉择。这位留名后世的名臣在四川朝廷与西北朝廷并立的关键时刻,用向唐肃宗蜡丸传书奏事的方式坚决表示支持。唐肃宗也投桃报李,颜真卿不但被授予河北招讨使的要职,还得到了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职位。活跃在政坛上的著名诗人高适也是因为最早报告了永王的异动,被提拔为淮南节度使。

图片
颜真卿。来源/电视剧《大唐书魂颜真卿》截图 
 
张巡不卷入捕风捉影的上层斗争,踏踏实实地干实事,不失为保护自己的好办法。但现在的张巡已经是唐朝廷任命的唯一河南节度副使了,两位河南节度使又存在如此激烈的斗争,张巡没有逃避空间,他必须站队。我们说的站队,并不是说当事人一定要当个预言家,每次都能站对位置。季广琛一开始还是永王的头号大将,关键时刻站对了位置,之前的旧账直接一笔勾销。又比如许叔冀,上任伊始就依靠唐玄宗的心腹房琯为后台,和唐肃宗任命的贺兰进明对着干。贺兰进明不敢援救张巡的一大原因,就是怕许叔冀趁他离开火并自己,但后来许叔冀重新站队到唐肃宗这边,照样混得风生水起。
 
归根结底,一时站错不要紧,更要命的是不站队、不敢站队。张巡此前大半生在官场上可谓相当单纯。现在他突然进入角斗场,场内其他参与者都是节度使级别,这一切对他来说过于纷繁复杂了。没有把握、看不清方向的张巡,选择单纯到底,什么事都不想,只管老老实实守好驻地、抵抗燕军到最后一刻。比起大敌当前、仍内斗不已的周边各位军头,张巡自然是一个高尚的人,更值得后人欣赏。
 
但唐肃宗不会这么想。作为被自己破格提拔的河南节度副使,从提拔他那一天起,张巡已经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唐肃宗破格提拔张巡,就是希望张巡能积极表态拥护贺兰进明。单纯的张巡选择谁也不搭理,一心守城,太上皇不会记他的好,唐肃宗甚至还会对他失望。回过头来再看附近主要唐军将领按兵不动的原因,就没那么违和了。
 


睢阳周边有能力救援的主要是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三人。尚衡不愿意救援,大概率是嫉恨手下爱将南霁云被张巡个人魅力感召跳槽了。早在张巡从雍丘转战到睢阳的这段时间,尚衡就派出一支极为精锐的小部队帮助张巡对抗李庭望,睢阳守军中头号猛将、两次突围求援的南霁云就是这支军队的领袖。《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记载:“南霁云者,魏州顿丘人。少微贱,为人操舟。禄山反,钜野尉张沼起兵讨贼,拔以为将。尚衡击汴州贼李廷望,以为先锋。遣至睢阳,与张巡计事。退谓人曰:张公开心待人,真吾所事也。遂留巡所。巡固劝归,不去。衡赍金帛迎,霁云谢不受,乃事巡,巡厚加礼。”南霁云作为尚衡方面主力战将,不顾尚衡挽留,选择跟随志趣相投的张巡,张巡和尚衡很可能因此交恶。南霁云第一次突围向较近的许叔冀求援未果,第二次突围选择去更远的贺兰进明处,而不去找更近、更有渊源的尚衡,大约也与南霁云脱离尚衡、加入张巡麾下导致与尚衡交恶密切相关。
 
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和御史大夫许叔冀两位不救援张巡的原因是相同的。按照记载:“初,房琯为相,恶贺兰进明,以为河南节度使,以许叔冀为进明都知兵马使,俱兼御史大夫。叔冀自恃麾下精锐,且官与进明等,不受其节制。故进明不敢分兵,非惟疾巡、远功名,亦惧为叔冀所袭也。”当时,贺兰进明是唐肃宗的人,而许叔冀继承了虢王李巨的衣钵,在河南与之抗衡,他们互相提防着对方。
 
如果张巡明确站队唐肃宗,那么以他河南节度副使的级别,唐肃宗任命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人怎么也得救他于危难之中。如果他表示只和太上皇走,那么站在太上皇这边的许叔冀等人同样会冒着危险来给他助威。然而,张巡偏偏选择谁也不靠,只是默默守城。那么,对于附近这些唐军将领来说,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除非中央明确下令,不然谁有功夫去搭理睢阳的危局?就像贺兰进明说的,万一他去救援时许叔冀趁机找他麻烦,他向谁哭去?这就是为什么,张巡在睢阳被围困时,周边的唐军明明有着救他的能力,却始终不救的原因。
 


直到城破在即,真正意义上的援军才开始组织,而且这次领衔援军的是宰相张镐。
 

既怂又恶的闾丘晓

何以成为睢阳之战最后一位殉葬者


随着长安的光复,唐肃宗派出宰相张镐作为关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授权其调动各路大军,来完成周边军事行动的扫尾工作。来到关东的张镐,把救援睢阳当成头号大事,心急火燎的拼命催促,但让人震惊的是,此时面对唐肃宗派出主持军事的宰相全部选择借故推搪、迁延不前。睢阳附近现成能打的部队指望不上,张镐只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亲自从淮南等地组织援军,随后亲率主力前往睢阳城救援。就因为这些周边军头的拖延,等张镐赶到睢阳城下时,这里刚沦陷三天,张镐的怒火攻心可想而知。
 
为什么这么多军头面对唐肃宗派出主持军事的宰相级高官发出的命令,都像吃了熊心豹子胆一般坐视不理,选择迁延不前?唐肃宗刚继位时,权力基础尚不稳固,唐玄宗虽然承认了唐肃宗的权力,但把自己的许多心腹安插到灵武的新朝廷中,其中有好几位都担任宰相。张镐是杨国忠一手提拔的,是毫无疑问的唐玄宗心腹。在太上皇给唐肃宗派去一堆宰相的日子里,张镐是最后一个送到他身边的宰相。了解了这层背景,我们再来看张镐现在的头衔,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微妙了。

表面上,张镐现在被皇帝派去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掌握了很大军权。但张镐是从宰相的位置上被外放出来兼任职位,离开期间自然丧失了在朝廷的话语权。随着唐肃宗逐渐站稳脚跟,他已经开始连续的将太上皇送来的宰相清理出局。张镐现在表面上看是来关东主持军事大局,实际上只是皇帝不愿与太上皇彻底撕破脸、采取过渡方式清理掉又一个亲太上皇的宰相而已。不久后,张镐就被唐肃宗借故贬谪,从此远离权力中央。
 
张镐倒台在即,自然也没人愿意卖面子,没人愿意把他的命令当回事。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等人虽然名义上都归张镐节度,但人家重兵在握,现在都属于唐肃宗这边的人,包括曾经的太上皇代理人许叔冀也换边了。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拖延,张镐援救睢阳的行动功亏一篑,但他对这些家伙还真是毫无办法。
 
当时的濠州刺史闾丘晓同样收到了张镐要求准时带兵会合的命令。这位闾丘晓本来在历史上可能都无法留名,但是他做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从此遗臭万年: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常客,大家都熟悉边塞诗人王昌龄,此时已经退休,因为战乱而寓居濠州。不知道是因为嫉妒王昌龄的才情,还是因为唐肃宗把河南节度副使这个闾丘晓很可能看中的职位给了张巡,此时的闾丘晓陷入了无能狂怒,杀害了寓居在此的王昌龄。按照史书的记载,闾丘晓性格暴戾,刚愎自用,对属下刻薄寡恩,独断专行。可以想象,在上司面前充满了谄媚与猥琐的闾丘晓,面对自己权力范围内的王昌龄,那是充满了作威作福的架势,可谓穷凶极恶!

当时,周边的军头们都对张镐救援睢阳的集结令爱理不理,但人家手里有兵啊!闾丘晓一个刺史,本质上只是能带几个民兵的文官,硬要学这些军头摆谱,可以说是拎不清到极点。张镐正在气头上,正是周边军头们的私心导致睢阳的沦陷和张巡等人的遇害,于是就把闾丘晓抓出来,审判之后下令把他杖毙。

不可思议的是,平日在属下们和寓居于此的王昌龄面前穷凶极恶的闾丘晓,瞬间变脸,显示出自己的怂货本质,哀求张镐说,自己还有老母和妻儿要奉养。张镐反问“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遂杖杀。


闾丘晓不拿张镐当回事,大约是随贺兰进明等人的大流。然而,张镐再怎么即将倒台,也是宰相级别高官,作为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理论上对辖区内的地方官有着生杀大权。诚然,贺兰进明、许叔冀这样的拥兵大佬,张镐没能耐整治他们。可是闾丘晓一个地方文官,无论资历还是级别都有限,又不像贺兰进明、许叔冀那样重兵在握,硬要和这些军头一样把张镐得罪,他不是作死吗?
 
闾丘晓无法把这些逻辑想明白,最后稀里糊涂被杀,再加上平时的凶恶专横和对诗人王昌龄的罪行,后世读史者看到这里时,只能在大快人心之余,叫上一句:“活该!”
 
图片
END
作者 | 黑色君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