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着的张巡,永远等不到援军

 莫为天下先 2023-06-2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举兵叛唐。
安禄山打出来的旗号是“清君侧”,要进京勤王,诛杀宰相杨国忠。
消息传到长安,杨国忠欣喜若狂,天天都在皇帝耳边念叨安禄山要反要反,他可终于反了。
皇帝的心情极为复杂,失望、遗憾、委屈又间杂着不甘心,满朝都说他要反,皇帝丝毫不信,一腔热血赌他的忠诚。
对他那么好,他居然真的反了。
背叛的确很伤,但更让皇帝不安的是,只怕晚节不保了,大好的江山要在他的手中破败掉。
杨国忠安慰皇帝说,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人,河北将士们还是心向陛下的,不出十天,必定将安禄山的人头送到长安。
皇帝心稍安,开始打起精神应对叛军。
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去东京招募兵马,抵抗叛军。
任命高仙芝为讨贼副元帅,屯兵陕郡。

叛军一路杀来,势如破竹,洛阳一战,封常清临时招募的部队溃败,东京失陷。
封常清带领残部与高仙芝在陕郡汇合,依旧顶不住叛军的攻势。
二人决定继续后退,固守潼关。
玄宗派到军中的太监很活跃,不停地给高仙芝提着各种意见。
高仙芝打了一辈子仗,怎么可能听一个阉人,把他晾一边,懒得搭理他。
等到唐军退守到潼关时,太监跟玄宗告状,说封常清召了一堆乱贼,高仙芝畏敌,故意放弃陕郡,还克扣军饷。
玄宗大怒,敕令去军中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
封常清临死前给皇帝写了遗表,希望朝廷不要轻视叛军,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高仙芝悲愤无比,我没打过敌人,我认了,但说我克扣军饷,那可是天大的冤枉。
士兵们跪满一地,帮主帅求情,但无果,高仙芝被冤杀。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正好在长安养病,皇帝授他为兵马副元帅,驻守潼关。
有人跟皇帝说,潼关外只有叛军的少量残弱,兵力不足四千。
皇帝让哥舒翰出关,哥舒翰回奏说,安禄山善于用兵,这些残兵不过是诱饵,如果贸然出关,会中敌人计谋。
敌人远道而来,最希望速战速决,我们固守,等到敌人士气消退,再出击必然可胜。
北面的郭子仪与李光弼也上书说,潼关需要固守,拖着敌人,我们可以直接杀往范阳,捣毁他们的老巢。
杨国忠与哥舒翰有过节,担心哥舒翰守稳潼关,立了功劳,日后可能会害他。
便跟皇帝说,哥舒翰再不出兵,只怕是要失去机会了。
敌人堵在潼关,皇帝没法想往常一样快活,心里火很大,想着赶紧把这破事儿平掉,便不停地催着哥舒翰赶紧出兵。
每天一拨拨地派宦官过去,对着哥舒翰狂轰滥炸。
哥舒翰没办法,只得出关。
中了叛军埋伏,二十万唐军一天尽数覆没。

潼关失守,长安岌岌可危。
玄宗带着高力士、杨国忠、杨贵妃、太子李亨,和数十位禁军,趁着长安未醒,悄悄地离开了都城。
行到马嵬坡时,将士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缢杀杨贵妃。
玄宗元气大伤,更兼伤感贵妃殒命,心灰意冷,去做了无牵无挂的太上皇。
太子李亨继位,是为唐肃宗。
天下易主,唐王朝打起精神,开始收拾残局。
敕令郭子仪与李光弼北出讨伐叛军,还找了回纥作为外援。
回纥人答应出兵,条件便是,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二都收复后,土地人众归大唐,币帛子女归回纥。
肃宗要长安和尊严,回纥要钱财和报酬,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次年正月,安禄山被近卫刺杀,其子安庆绪继承兵权,派部将尹子琦率众十几万,进攻睢阳。


睢阳位于今日河南省商丘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极重要的战略要冲。
“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
叛军若是攻克睢阳,往下则是一览平川,一口气俯冲,越淮河,直达长江,江南的苏杭、东南的福泉。
大唐半壁江山、主要的税赋来源,则将落入敌手。
睢阳是江南之屏障,睢阳在则江南在,江南在则大唐在。
睢阳堵在叛军必进之路上,绕不过去,站在叛军的角度,睢阳城则必须攻克。
墨子说,城池有“五不守”,排名第二是“城小人众不守也”。
睢阳城便属于此种情形,面积极小,大约1.1平方公里,挤满了七千兵士,以及二万多百姓。
墨子说不守,原因是空间小、没有战略缓冲,不方便守。
守将们也知道,睢阳城小,地势又平坦,无险要可居,大概率是守不住的。
但守城之目的,其一是最好能彻底守住,其二是尽可能地延缓时间。
希望能拖住叛军南下的步伐,越久越好。

睢阳太守许远在叛军围城前,向四周郡县告急。
原真原县令张巡带了三千人过来帮助守城,二人合兵,一共六千六百人。
张巡本来是个书生,安禄山造反后,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声名远播。
许远说,我不懂军事,先生智勇双全,睢阳就全靠您了,我努力做好后勤工作。
张巡率部奋战十六天,杀敌两万多人,俘获敌将六十多人。
叛军逃走,睢阳第一次解围。
一个月后,尹子琦又率大军将睢阳团团围住。
张巡杀牛设宴,将士们饱餐一顿后,直接冲出城去。
唐军主动出击,敌军措不及防,阵脚大乱,纷纷溃逃。
唐军一口气追了十几里地,杀死三千多人。
第二天,敌人又蜂拥而至,继续围困睢阳。
夜间,张巡带领将军南霁云、雷万春出城偷袭,又杀了五十几名叛将,五千多叛兵。
南霁云一箭射中尹子琦左眼,险些要了他的性命。

七月初六,尹子琦又征调几万士兵,来到睢阳城下。
经过六个月的战斗,睢阳已是困苦不堪。
睢阳是战略要冲,许远早早存下了六万石粮食,虢王李巨让他分一半给濮阳、济阴两郡。
许远据理力争,但拗不过人家是皇亲国戚。
一半粮食分过去,济阴吃饱了,立刻投降了叛军。
此时的睢阳已然粮尽,将士只能吃茶纸树皮。
更麻烦的是,死伤后无从增补,战士越打越少。
叛军想尽各种办法攻城,张巡随机应变,总能破解。
叛军索性不进攻了,城外挖了三道沟堑,准备饿死睢阳。
到了七月中旬,睢阳能作战的,只剩下六百人。
睢阳依旧在,但已经无比困顿。

睢阳保卫战持续了半年多,附近的谯郡、彭城、临淮,都在拥兵观望,并不相救。
山穷水尽时,张巡让南霁云带三十骑突围,去求救兵。
南霁云出城,势不可挡,叛兵几万人也无从阻拦。
南霁云去了临淮,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说,睢阳旦夕被破,救兵过去已经没有意义了。
南霁云说,睢阳城破,下一个就是临淮,皮毛互依存,救睢阳就是救临淮。
贺兰进明说,不急不急,容我考虑一下。
摆下宴席来招待南霁云,说,要不你跟着我吧。
南霁云哭着说,睢阳一个月没有吃东西,我在这里,怎么能下咽。
您坐拥重兵,却眼睁睁地看着睢阳陷落,不肯伸出援手,哪里有一点忠臣义士的担当?
南霁云怒火冲天,咬下自己的一根手指,既然无法完成使命,我还是回去跟着大家一起死在睢阳。
这根手指留在这里,以表明我的心迹。
满座皆泣,唯贺兰进明不动声色。

贺兰进明不救睢阳的原因有二,一来张巡孤军守睢阳,扬名天下,大家都看不过眼了。
肃宗为了激励人心,将张巡一路提拔,从真原县令升为河南节度副使。
誉满天下的背后,便是妒满天下。
河南前线的其他将领不希望看到,张巡顶住十几万叛军,还能活下来。
这么牛的人物,你最好去当个烈士,不然便映衬出我们的无能了。
二来,此时驻守在谯郡的是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与贺兰进明有隙。
贺兰进明担心分兵去救张巡,会被许叔冀偷袭。
南霁云回城后,告知大家,不会有援军了。
城中哭成一片。

到了十月,睢阳城内已吃完了茶纸和树皮。
然后吃马,马吃完,吃鸟雀老鼠,所有动物也很快吃完了。
“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
十月初九,叛军攻上了城墙。
将士们已经无力再战,张巡向着西边,天子的方向拜了二拜。
臣已经尽力了,不能保全城池,那就死后成厉鬼来杀叛贼。
城破,许远和张巡被俘。
尹子琦问张巡,说您作战时,总是咬牙切齿,这是为什么呢?
张巡回答,我志在灭贼,但力量不够。
尹子琦撬开张巡的嘴,果然只剩下三四颗牙齿。
张巡不肯投降,被叛军杀死,终年四十九岁。

三天后,援军到。
七天后,收复睢阳,尹子琦兵败身死。
是不是张巡再坚持三天,就可以得救了?
并不是。
活着的张巡,永远等不到援军。


睢阳保卫战极为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明知不能守而守,死不旋踵。
睢阳以弹丸之地,区区数千人,与十几万叛军激战四百余战,杀敌无数。
存粮吃尽,树皮吃光,分食军马,最后罗雀掘鼠而食,城中大多数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至于其中的三万百姓,更是深陷人间地狱,易子而食,自杀为粮,真真的惨绝人寰。
睢阳城以近乎死绝的代价,死死拖住叛军,不让其南下,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睢阳之战同时又充满了争议,后世争议之处主要有二点。
为了拖住敌军,牺牲掉睢阳全城百姓,是否妥当。
江南百姓的性命是命,睢阳城几万人的命难道就不是命么?
牺牲一小部分,来保护其他绝大多数人,这样公平么?
叛军一路走来,每过一座城池,都是下述操作。
粮食财物妇女劫掠一空,成年男子沦为苦力,榨干最后一滴精力后死于沟壑。
老弱者则挂于槊上,虐杀致死。
睢阳城处于叛乱的风暴正中,避无可避,纵然出城投降,依然是个死。
出现如下情况时,少部分人是可以被牺牲的:
被牺牲者同意牺牲自己来保护别人;
被牺牲者已经被特定化,他注定会牺牲掉;
被牺牲者死亡的可能性大于其他人,他会首先牺牲。
睢阳城完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合城军民抱定决死之心,求仁得仁便是归宿。

第二个争议之处则是,城中粮尽时,以人肉为食。
张巡杀了自己的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杀了奴僮,给士兵吃。
翻开史书,“人相食”,“缢人而食之”,大乱之世经常发生。
但无论怎样,从道德视角来看,食人无异于禽兽,肯定是不对的。
张巡是读书人,信奉立德立功立言,深知这种行径肯定会让自己遭千古骂名。
山穷水尽之时,他可以选择向叛军投降,也可以选择弃城而逃,如果为了保住名声,他也能选择自杀。
但他却走出了最出格的那一步,不在乎性命,也不在乎声誉。
为的是尽可能地守住睢阳,守住身后的大唐江山,以及数以千万计的百姓。
他这么想着,便如此毅然果决地坚持到底。


张巡死后二个月,朝廷里有人非议,说张巡不该死守,不肯撤离。
不仅连累了合城百姓,还干出了吃人这种非人的行径。
张巡的朋友李翰上表给皇帝,为其辩解。
张巡以少敌多,保住了江淮和帝国的粮仓,功劳无比之大。
张巡之所以死守,是在等待援军到来,援军没来,粮食又吃完了,他能怎么办?
牺牲百人而救天下,纵然是故意的,功过也能相抵,何况这并非张巡的本意。
张巡为了国家而死,如果国家辜负他,那真是最大的悲剧。

五十年后,韩愈读到了张巡的事迹,激愤异常,提笔写了《张中丞传后叙》。
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张、许二位刚守城时,怎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
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他地又有什么用处?
救兵不至走投无路,带着那些受伤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天下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
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不去追究这些人,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简直是不可理喻。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
我认为中国最大的幸运,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拆开来看,中国人的勇敢包含二个部分。
一是死不旋踵的决心,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节。
我可能会牺牲,但我还是要去。
明知道身前敌人千军万马,身后只有一仞孤城,也绝不退却。
明知道这条路凶险无比,困难重重,也要咬紧牙关逆向前行。
明知道黑夜漫长,看不到尽头,也要拆下腿骨,燃成火把,照亮世人。

后世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道: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张睢阳齿,讲的便是张巡的不可为而为之。
他是真正的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