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耕源 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投入庞大、参与主体众多、涉及领域较广,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提出推进市场化机制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对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拓宽项目资金来源、提升保护修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化生态补偿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和渠道,但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更有利于交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已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难题。虽然不同学者探索了各种核算方法,但仍然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寻找并精确核算市场交易的“代币”——生态信用。 生态银行通常是用生态系统产生的服务计量“生态信用”来实现提前补偿,形成抵消方案,这样可以减少环境破坏和补偿措施实施之间的延迟。与任何市场一样,生态银行需要开发一种通用的货币用于市场交易。这意味着,“损失”和“收益”必须量化并转化为生态信用。成功的生态补偿需要大量采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损失或收益,并进行定量化。由于生态系统定价方式复杂,交易过程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土地开发商有动机低估生态系统的损失,而生态补偿提供方有动机高估保护收益,因此在生态补偿政策设计中要紧紧抓住生态信用核算的本源性、客观性、可通约性、可调整性,方能成功。 以美国湿地缓解银行为例,当前交易的标的物就是“湿地信用”。湿地信用本质上是生态系统服务。湿地信用通过核算湿地保育、增强、恢复和新建这4类措施所产生或增加的湿地生态价值,借助市场交易实现湿地保护和资产收益。湿地缓解银行在完成湿地建造的既定目标或完整建造湿地之后,可以申请湿地信用。缓解银行的湿地信用是分阶段取得的,90%的信用是在湿地建造完成以后,10%的信用是在第一年(5%)和第二年(5%)成功管理之后获得。湿地信用的获得由完成程度决定,当达到相关管理部门规定的标准时,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湿地信用。这些标准以本地自然湿地的平均水平作为参考,包括目标动植物群落的数量、湿地功能的恢复状况、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湿地结构和水文条件等。此外,对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正面效益的指标也可以获得信用,如保护邻近湿地免受损害、控制外来物种等。 目前的湿地信用核算方法,通常是基于区域范围实施的,在各银行之间有所不同。此外,这些方法既没有确定银行机构之间的度量系统,也没有就应当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达成一致。特别是,对于交易来说,信用测度和所涵盖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尚未得到广泛认可。这些问题不利于形成成熟的生态系统市场,阻碍了大规模、多层次的基于信用借贷的生态银行的推广和跨区域交易的实施,也阻碍了对信用借贷价值的长期有效监督。因此,下一步应研究一个更加全面、系统、可监测和可实施的生态信用核算框架,以便为各级决策提供统一的框架,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支付方面的问题,并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进一步,可依托生态银行构建多元可持续的生态治理资金渠道,依托湿地等生态治理工程,积极探索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针对关键性湿地等生态治理工程的流动资金需求,鼓励由大型商业性银行设立专项流动资金贷款科目,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依据“生态信用”对此类贷款给予期限和利率上的优惠,或给予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支持湿地、流域沿线地方政府依据“生态信用”发行专项债券,鼓励大型企业、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社保基金通过购买政府发行的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湿地生态治理专项债券,或购买生态信用等级评级较高的生态治理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投资湿地生态治理,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