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其他地球圈层碳库的过程,具有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以森林为代表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碳库,海洋是水圈碳库,以岩溶为代表的特殊地质地貌是岩石圈碳库。 碳汇主要通过测定两个时点碳储量的差值来估算,主要监测方法是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样地实测法、生物量法及遥感估算法等,不同监测尺度下选取的监测方法也不同。 在国家、省级大范围尺度下监测,选取生物量法和遥感估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易获取、参数明确,能够进行大面积重复观测,即使是人类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也能够进行连续、全天候的工作,可提供的数据范围更大、成本更低。同时,还可以提供实时变化数据,及时反映碳储量的空间变化,且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在市、县级小范围尺度下监测,应首选样地实测法,数据精度高,方便国家、省掌握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汇量和分布格局,形成全国生态系统碳汇一张图,统筹自然资源科学规划和高效利用。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其中地下生物量根据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比例系数(根茎比)计算得到。利用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清查数据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即可得到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类型包括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计算公式如下: 岩溶。我国岩溶地貌广泛分布,岩溶碳汇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岩溶碳循环通常包括三部分:发生、迁移和转化。70%~80%的岩溶碳循环发生在浅表层的岩溶表层带,只有少部分发生在地下河和地下洞穴中。其计算公式如下: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如连续清查数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遥感监测数据、样地实测数据等),构建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碳储量本底调查,测算区域内生态系统碳汇水平,分析碳储量分布格局及碳汇潜力;并编写区域内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报告,构建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数据库和样地(样方)调查数据库,形成生态系统碳汇清单、碳汇本底数据库,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撑生态系统固碳增汇。 一是加强碳汇空间管控,稳定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在碳汇监测的基础上,挖掘土壤、植被等碳库的碳汇作用和固碳能力,评估国土空间规划碳汇成效,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土地利用生态布局;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与固碳能力协同保护,防止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稳定生态系统固碳作用;设计维持现有管理措施、国土空间规划和“双碳”目标管理措施等不同情景。 二是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基于碳汇监测成果,识别生态修复重大项目的主要碳源碳汇因子,提出减碳对策和措施及调整建议,科学挖掘自然资源碳汇潜力,推进国土绿化,推动废弃矿山、荒山荒坡、裸露山体植被恢复,保护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盐沼等生态系统,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有助于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三是助力推进碳汇交易,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通过监测摸清碳汇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碳市场建设的总体部署,指导开展碳汇项目开发,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碳市场,助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生态系统碳汇的价值,为人民增收、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国地科技是具有自然资源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研发、时空大数据集成分析与应用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变更调查、地理国情监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工作提供扎实技术支撑,实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的“数智”赋能。 参考文献: [1]张田勘.《“句芒”号把碳汇算得明明白白》.北京日报2022-08-10. https://bjrbdzb./bjrb/mobile/2022/20220810/20220810_013/co ntent_20220810_013_1.htm [2]包锐.“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我国海洋碳汇与碳年龄的思考[J/OL].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2022-09-08].DOI:10.16441/j.cnki. hdxb.202202. [3]曹建华.《地质工作与碳中和—岩溶碳汇》.中国矿业报2021-04-16. https://xw.qq.com/cmsid/20210418A01Y0U00 |
|
来自: longhy2000 >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