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为何阿西莫夫是科幻界当之无愧的超级大神

 西一里2l6sluho 2022-04-23

文/宝木笑

《三体》作者刘慈欣说:“阿西莫夫绝对是在中国拥有读者最多以及知名度最高的科幻作家,在我看来,《星球大战》可以说是基地系列的通俗版本。”当然,艾萨克·阿西莫夫远不止于此。他一生拿了七次雨果奖,三次星云奖,并被雨果和星云同时授予终身成就大师奖。他被公认为科幻文学史的“三巨头”之一,美国政府甚至为了表彰他为“拓宽人类想象力”所做的贡献,授予他“国家资源与自然的奇迹”称号。

就像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大师卡尔·萨根所说:“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书、文章或一个故事而触发了灵感,我们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普通百姓因为同样的缘故而对科学事业有了感情。”虽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现代科幻领域,阿西莫夫确实已经封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中的大师。他的“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等著作,几乎搭建起了1950年代至今所有科幻小说的边际和框架。研究阿西莫夫的人们喜欢说1950年代以后的科幻作者只有两类:一个在升级阿西莫夫,另一个在逃避阿西莫夫。

读阿西莫夫的书是一件过瘾的事,而追寻阿西莫夫的足迹则是一件深刻的事。我们将主要从他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出发,去再次回望这位大师的科幻帝国,并试图在其中找出更多的东西。就像“基地”中的那些探险者,即使银河都在我们的超空间技术的掌控之下,我们依然不应放弃对终极问题的不懈追求。追寻阿西莫夫的足迹,就是一次与银河甚至宇宙的对话,我们终将明白,神并非只是凭借超越一切的“力”而登上圣坛。“心”并不会随着科技的飞跃而被舍弃,相反,它将为人类打开一扇通向更高认知维度的大门。而领悟了这一切的极少数人中,便有科幻界的超级大神阿西莫夫。


基地永存:阿西莫夫的太空史诗

没有人会否认这样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作为一本优秀的科幻小说,必须要有过硬的想象内涵。为什么《三体》这样火爆,其核心原因之一便是刘慈欣的硬科幻故事读起来很结实,很有咬头,不水。想象力是一个科幻作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征服读者的主要武器。而阿西莫夫开创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科技类科幻小说,而是宏大的科幻史诗。他在“基地”系列的前言中说自己的灵感来自于爱德华·吉本的旷世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他要做的不是单纯地想象某种技术将在日后发展成什么样子,而是要创作伟大的科幻史诗。

文章图片1

“基地三部曲”是“基地”系列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三部小说。很多研究者说在“基地三部曲”正式出版的1950年,人类科幻文学史被彻底改变了。阿西莫夫用宏大的银河背景将科幻想象的边界彻底解放,用磅礴的史诗叙事将人类未来的世界写得荡气回肠。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太空殖民已经遍及整个银河,单是有人类殖民的行星便达千万之巨,人口何止千亿。伟大的“银河帝国”诞生,经过两万年的发展,帝国成为银河的主宰,人类成为银河的主人。

科技已然发达到极度高超的阶段,超空间技术让帝国臣民能够到达银河的各个角落,人们用“秒”来形容星际之间的距离。工程学得以实现里程碑式的飞跃,人类伟大的工程已经不是宫殿和纪念碑那样简单。“银河帝国”的首都川陀,整个行星被建设成一个大都市,整个行星都被包裹在智能金属板之内,一个星球的气候被完全掌控。单从技术层面的想象力来说,阿西莫夫也绝对是大师级的,然而这只是阿西莫夫创作中比重极小的部分。

文章图片2

“基地”系列真正征服世人的是想象力的大气磅礴,阿西莫夫一口气要写下两万年的“银河帝国”史。“基地三部曲”总是在每篇最开始来一段《银河百科全书》的摘要,也就是以后世史书摘要的形式回顾尘封的历史,让人总是处于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中。在“银河帝国”貌似已绵延万年的巅峰时代,川陀大学教授哈利·谢顿却大唱反调。他通过数学、统计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各类学科组合,最终预测帝国将走向衰亡,帝国衰亡后的人类将进入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时期”,结局不可避免,帝国必须未雨绸缪。

人类科幻史最著名的名词纷纷闪亮登场:“心理史学”、“谢顿计划”、“第一基地”、“第二基地”……“基地”系列实质上就是围绕着“谢顿计划”展开的,谢顿将自己的理论发展完善为“心理史学”,并将未来“银河帝国”的走势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计算。为了将三万年的“黑暗时期”缩短为一千年,谢顿成功借助帝国的力量在银河边缘的端点星建立了“第一基地”,即人类科学的保存地。然而,谢顿计划的核心却并非是“第一基地”,而是神秘的“第二基地”。谢顿和他的团队通过规模庞大的系列障眼法,让“第二基地”一直隐藏起来。在那里聚集着少数谢顿计划真正的守护者,那是已然进入“心灵之力”阶段的少数帝国传承者。


三法则永恒:阿西莫夫的诗意理性

也就是说,阿西莫夫通过“基地”系列要表述的是一个源自科幻,但远远高于科幻的想象之地。科幻在阿西莫夫这里得到一次全新的飞跃,科幻小说不再是指向未来某个定点或是阶段的故事,而是成为指向永存的宇宙史诗。阿西莫夫在时空方向上为科幻找到了永存的路径,同时也在思想高度上为科幻开拓了永恒的论题,这在他的“机器人”系列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1950年代是一个新的纪元,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正式出版,那部著名的《我,机器人》也在1950年年末由格诺姆出版社出版了。在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引言部分,阿西莫夫总结自己十年来关于机器人题材写作的思索,正式整理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法则: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其实,从1942年在短篇《转圈圈》中首次提出机器人法则开始,阿西莫夫就一直在搭建一个“法则体系”。比如,后来他自己提出的“第零法则”:“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这在“基地”系列的后续中,解释了“银河帝国”核心守护者和历史推手机器人丹尼尔的行为。更多的科幻作家也加入到“机器人学”的探索当中,比如保加利亚科幻作家Lyuben Dilov在1974年又提出了第四法则:“机器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确认自己是机器人。” 同样是保加利亚科幻作家Nikola Kesarovski 在1983年则提出第五法则,美国科幻作家Harry Harrison在1989年则对第四法则进行了修订等等。

文章图片3

科幻创作总体上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创作,阿西莫夫本人就曾坦言:“我相信科学的方法和推理的法则是了解宇宙的途径,我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我是一个不相信天堂与地狱、上帝与撒旦、天使与魔鬼的无神论者。”但这并不表示阿西莫夫是一个冷冰冰的唯理性主义者,相反,他的理性夹杂着诗意的感性,充满着对人类伦理和道德的深思。“机器人法则”的核心是对机器人存在与伦理的思索,本质是对未来世界人类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的沉思。

也就是说,“机器人法则”表面上说的是机器人,本质上却是对未来人类良知与底线的拷问。当理性之光普照银河帝国,人类幼年时的诗和远方是否还应万古长青。“机器人法则”是一种文学上的象征,它们象征着现代社会对人类设定的种种规则,机器人其实是在替阿西莫夫为全人类作答。Robot dream 中的机器人做了一个关于取消第一法则和第二法则的梦,最终导致自毁,Bicentennial 中那位梦想着做一个人的机器人就像一位黑暗中的舞者……当枷锁在身,你是否还会勇敢地闻歌起舞?当规则如刃,你是否还会选择诗和远方?阿西莫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一往无前地坚守人性,那更是他的诗意理性。


盗火者永生:为什么阿西莫夫超越了科幻写作本身?

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很多人为普罗米修斯扼腕叹息。但其实普罗米修斯更是一个寓言,是一个天启,他象征着人类对于能力和责任的道德与良知。如果一个人有着某种天赋,那么他应该对自己的天赋进行认知,他应该勇敢地定义自己的责任。阿西莫夫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令人敬佩的答案,也正是这些最终成就了阿西莫夫。阿西莫夫超越了科幻写作本身,他将自己的文字和行为升华成一种盗火者般的情怀。

在创作方面,很多人都将阿西莫夫归为文学家而非单纯的科幻小说家,这是因为阿西莫夫一直将科幻写作作为承载自己更宏大思索的载体。在技术上,阿西莫夫可以完全科幻化,但在思想内核上则实现了更深沉的深化。虽然“基地”系列里也充满着“神经鞭”“核铳”“心理史学”“超空间”“防护力场”等很硬核的科幻概念,但阿西莫夫从来不想去纠缠科学原理,他要的是一部科幻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从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看,从本质上说“基地”系列就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历史小说,从叙事方式到人物设定都是如此。比如,“基地”系列中大名鼎鼎的人物“骡”就对应着匈奴王阿提拉或查理大帝以及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其身上甚至还有希特勒的影子。

文章图片4

而在责任方面,显然阿西莫夫一直践行着自己盗火者的使命。普通人的智商一般为80分,而阿西莫夫得分总在160左右,这位从小就被视为神童并多次跳级,最终15岁高中毕业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盗火者,决心将科学和自由传递给整个世界。阿西莫夫展现了堪称恐怖的创作力,阿西莫夫一生到底写了多少书竟然成了一个问题,他自述出版过467部著作,但研究者宣称至少已经超过480部。除了科幻作品,阿西莫夫还是一位积极的科普作家,在他的著作中竟然还有高达200多本的各类科学、文化类的科普书籍。很多人都说阿西莫夫启发了一整代欧美年轻人学习和投身科学事业,而这正是盗火者的本色——给更多人启示,让更多人受益。


后来者永福: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阿西莫夫?

如果仅仅是在创作科幻小说之余积极进行科普,阿西莫夫也许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幻小说巨匠和科普大师。但阿西莫夫的精神,特别是他的情怀,最终让人类在上个世纪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科幻小说之神。前面提到,阿西莫夫虽然对科学技术有着过硬的想象力,比如他在1964年《纽约时报》发表的《2014年世博会之行》中,对2014年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预测堪称精准。但终其一生,阿西莫夫都没有止步于此,在他的心中,有着类似于儒家“平天下”的情怀,而这正是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阿西莫夫的原因所在。

无论是“基地”系列还是“机器人”系列,以至于“银河帝国”三部曲及后续数量庞大的短篇,在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中,最核心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文情怀。如果一定要做比对的话,则非常类似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里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什么是真正的精神独立?什么是真正的思想自由?什么是科幻小说最核心的价值观?阿西莫夫给出的答案是两个字:情怀。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生命、情感、尊严、道德这些人道主义元素,共同组成了阿西莫夫科幻小说体系的情怀内核。

这种情怀是对科学真理的坚定信仰。不再听信无良公知和敛财网红的聒噪,不再颤抖于各种外部压力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哈里·谢顿提出“心理史学”,大胆预测银河帝国衰败的命运,即使面对着被审判的险境,依然坚定执着,“科学的真理超越了忠诚的范畴”。这种情怀是对良知和底线的无畏坚守。写机器人的科幻作品汗牛充栋,为何唯独阿西莫夫完成了最终的升华?“三大法则”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大法则”让人不得不面对人道主义的最终抉择。个人尊严和道德平等的价值原则,应该因为对方是机器人而不再存在么?无论是宗教、政府还是团体,不管未来它们最终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的概念应该因为躯体组成形式的不同而被区别对待么?

这种情怀更是对生命个体宏大使命感的呼唤,是对自己真爱之事的无悔求索。阿西莫夫从未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文字变现,从未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制造话题收割粉丝,更未用假佛系真虚伪来推倒年轻的支持者。阿西莫夫认定即使每个生命个体比起浩瀚宇宙过于渺小,但依然可以投身宏大的使命,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点燃生命。阿西莫夫是出名的“写作机器”,每周工作七天,没有休息日,每天写作八小时以上。他几乎从未外出度假,他说度假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快乐,而对于他来说写作就是快乐,所以他一直不停地写,每天都处于快乐之中。

……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直播时候有两个画面让国人泪目:一是地面发射支持系统型号主管孙振莲,直播时她紧紧盯着发射指挥大厅的屏幕,火箭成功点火时,她开心地笑了,而当镜头再次转回时,这位为火箭升空付出很多辛苦的姑娘早已泪流满面……另一个是国家航天发射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第一次出现科幻经典的名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阿西莫夫从未离去,因为新的传奇正在悄然上演。

“时辰未到,目前能让你知道的,是我们将在端点星建立一个科学避难所,而另一个则会建在银河的另一端,或者可以说……”他微微一笑,“在群星的尽头”。

—— 艾萨克·阿西莫夫 《基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