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讨论休克的补液与血管加压药物的选择。 先简单介绍一下多种休克:
对休克的治疗有多种原则,本文主要讨论液体复苏、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选择。 发现休克后,尽快采取补液措施,补充衰竭的循环血量极其重要。补液除了涵盖已丧失的血容量,还需补充因毛细血管网扩张而导致的液体量。 补充的液体成分包括晶体(降低血液粘稠,提高微循环效率),如平衡液、林格氏液、NS、5%GNS或10%GNS;以及胶体液(提高胶体渗透压,提高携氧),如血浆、代血浆、全血、人血白蛋白等。严重的失血性休克以补充全血及血浆改善效果最佳。 抢救休克期间,因存在大量口头医嘱,每12小时核对一次医嘱及输液量计算。否则容易因纸质补液量显示不足而出现实际补液过量的情况。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包括醛固酮、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减低交感神经兴奋和周围血管阻力,提高心排出量和耗氧量。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内毒素激活与补体系统的作用。保护内皮系统和血管膜的完整性,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保护胞内溶酶体酶。 肾上腺激素(原液1mg,1ml,即0.1%浓度)的使用,在过敏性休克抢救中,静脉肾上腺素0.1mg (原液稀释10倍)ST,或肌肉0.5mg ST,同时采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辅助。 下面重点分析关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血管收缩药物,以去甲肾上腺素(短效,10min稳态)、多巴胺(短效,10min稳态)、血管加压素(调控浓度耗时长)为主。
相关研究有不同的推荐。 以急性心梗导致的休克为例,美国心脏协会发表了2021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源性休克有创治疗管理相关陈述。 ![]() 陈述中显示,应用最低需要剂量的血管收缩药物控制动脉血压在65mmHg以上,青睐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是同时也特别强调了,65mmHg并非需要严格遵循,具体还是根据能否保证有效的循环灌注量来控制血压。 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心动过缓,能提高心率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可能更合适。 在难治性低氧血症、酸中毒情况下,儿茶酚胺类血管收缩药物疗效可能受到削弱,而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更有效。 ![]() 而在新英格兰发表l专门针对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的休克临床随机对照治疗。 ![]() 一共1679例休克患者,858例予以多巴胺治疗,821例予以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两组的28天死亡率,多巴胺组为52.5%,去甲肾上腺素组为48.5%,并无差异。 ![]()
具体的亚组分析中,多巴胺在心源性休克中,相比去甲肾上腺素会导致明显的28天死亡率,但是在感染性休克或低血容量休克则无差异。 ![]() 国内相关专家共识也提出 ![]() 脓毒血症的休克,首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管加压素(脓毒症休克超过24小时后可用)为二线。因多巴胺在使用于脓毒症休克时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因此需要谨慎。 神经源性休克(急性脊髓损伤),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股外侧肌肉肌注,特定情况可静脉注射等。必要时15min重复一次。心跳骤停+意识丧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1mg(原液是0.1%,稀释10倍使用)。 肝衰竭引起的休克,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而尚未明确原因的休克患者,首选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尤其对于液体复苏无明显临床缓解时。 关于输液路径选择 短期1-2小时的抢救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可通过外周静脉,但是超过6小时,外周静脉可出现局部并发症。 而长期使用(6小时以上)血管加压药物,优先使用中心静脉。 这里专门提一下为什么65mmHg动脉血压重要。 当动脉血压低于65mmHg,通常情况,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肾脏动脉、脑动脉即出现自动调节功能丧失。重要器官的供血无法通过血管变化再分布,此时器官的血液补给完全依靠血压。当小于45mmHg,器官的血流将完全停止。虽然指南提示65mmHg,日常对于老年患者患有重度基础疾病,需要提高对最低安全动脉血压的要求。 总结,休克的补液治疗至关重要。其中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一线。多巴胺使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多发。维持血压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