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因种种原因,造成兄弟之间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之间的兄弟关系。过去一般来说,兄弟之间同父异母的要多于同母异父。而现在,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的现象不比过去少,两种情况已相近。 过去把父比作“山”,把“母”比作“河”,也就是“水”,山河代表父母。平时人们常常说父亲之爱,用“父爱如山”来形容。而形容母亲之爱,用“母爱如水”或者“母爱如海”也就是这个道理。“隔山兄弟”就是同母异父的兄弟,“隔水兄弟”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种说法在民间很普遍,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 然而,这种说法虽然寓意深长,但还是有瘕疵。天下父母既生儿子,也生女儿,应该说是兄弟姐妹才全面。如此说法,把姐妹抛弃到爪哇国里去了,明显带有封建社会时代的重男轻女思想。开个玩笑,这样说有点钻牛角尖的味道,古代人也就是为了顺口而已,不必这么较真。 与“隔山兄弟”“隔水兄弟”差不多的意思,民间确实有比较全面的说法,也很有意思。如,把父亲比作天,把母亲比作地,同父异母兄弟姐妹说成是“共天不共地”,把同母异父兄弟姐妹比作“共地不共天”,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说成是“共天又共地”。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更生动有趣。把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统称为“隔门枋”,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说成是“共门枋”。门枋就是房门的框架木枋,“隔门枋”有两层意思。古代一夫多妻,不同的妻妾住不同的房间,她们所生育的儿女虽为同一父亲,但属不同的妻室,自然也就不同房间了。第二层意思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那就属不同的家庭(指转亲),或者不同的姓氏(指改嫁),不仅门枋不同,连大门的门槛也不相同了。 其实“隔山兄弟”“隔水兄弟”之说,是源于古代的语言禁忌习俗。比如说“我们兄弟是共爹不共娘”,这样的话,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是难为情的,而“隔山兄弟”之说,虽然意思一样,大家也心知肚明,但听起来,说的人也好,听的人也好,觉得舒服多了,消除了人们交往的尴尬。这种尴尬就是正室和偏室的地位之分,还有前娘养的后娘养的之分,许多人很在乎这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