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说“人类社会正是由于文字的发展及其应用于文献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中国文字历史源远流长, 自商代起就有了独立的文字系统, 书法也伴随着文字一同产生, 一同发展。中国文字自商代以来, 产生了大篆 (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 以及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纸(印刷术)、电子书等书写工具和载体。 ![]() 甲骨文 金文 甲骨文和金文是商周时期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兴盛于商,是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金文兴盛于周,是铸在钟鼎等礼器和乐器一类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在当时属于贵重金属,而铸字的青铜器更是用在极为庄重的场合。 篆书 隶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小篆。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隶书者,篆之捷也”,隶变将小篆的直线和曲线,变成了顺应毛笔笔锋的点提横竖撇捺折钩,创制了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楷书产生于汉代的末期,由隶书逐渐演化而来。特点是端庄工整,书写简便,形态丰富,结构严谨,笔画细腻。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特点是自由灵活,生动而自在,是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字体。行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笔画转换之处少方折。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在甲骨文之后,文字的载体和工具不断的发生了多个本质性的改革,从开始的龟甲兽骨,到青铜时期所使用的青铜器,到奴隶制后期人们普遍使用的竹简木犊,再到生产力又一次大发展中所产生的绢本帛书,最后随着封建社会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所出现了最重要的一次文字载体的变革,纸张和印刷术就此出现。 中国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经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 近代以来,文字的载体和工具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末,王选院士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称为汉字印刷术的二次发明,引发“告别铅与火,迈向光与电”的汉字印刷技术革命,王选院士也被称为“当代毕昇”。虽然中国传统印刷术不再应用于大规模复制活动,但其为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会被永远铭记。 除此之外,电子书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传统纸质图书的可选替代品。作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今印刷型图书的数字化形式,利用计算机高容量的存储介质来储存图书信息的一种新型图书记载形式,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