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汉字和中国书法的起源与递变过程 第七节 行 书
行书 是在楷书的基础上蘖生而来的,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中的“行”字,是“快走”的意思,寓意书写速度要比楷书快些,故称行书。行书在书写时,淡化或省略了楷书中折、钩、撇、捺的提按和横、竖的逆锋起笔、藏锋收笔的动作。此外,行书还弥补了草书因潦草而导致难于辨认的不足。 据传说: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首创。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就是一代行书大家,世称“二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李邕、徐浩、褚遂良、李世民等,他们不但擅长楷书,而且也都是行书高手。五代时期的杨凝式,他的行书打破了“唐法”的模式,而自成面目。到了宋代出现了四位行书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世称“宋四家”。明代行书大家中,当属董其昌、张瑞图和王铎的艺术成就最高。上述几代书法家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极其深远。 东晋·王羲之行书《日月帖》局部 唐.李世民行书《两度帖》局部 唐 欧阳询行书《五月帖》局部
唐 李邕行书《晴热帖》局部
宋 苏轼行书《正议帖》局部
明 董其昌行书《神仙起居法帖》局部 汉字和中国书法,从甲骨文起,经由金文、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章草、今草、楷书到行书,经历了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到东晋,历时一千八百余年,完成了它们的递变和完善过程。
作者张庆涛书法创作视频:横披 行书“闲云野鹤”。
第一讲 汉字和中国书法的起源与递变过程(共七节)已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