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的“肚脐”在哪里?- 汉代人确定的大地原点

 罗宋汤的味道 2022-04-24

“天之脐”,天下之中- 天齐祠与五帝(汉代的大地原点)

从大汉王朝的京城-汉长安城北门正门厨城门出发,过厨城门桥北跨渭河,越过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一路向北到了嵯峨山,就到了大汉时的池阳宫了。这里在汉长安城正北50公里。

池阳宫是一个的汉代离宫,位于今日陕西三原县北的嵯峨乡天齐原上。

《汉书.东方朔传》里曾说:“武帝建元中,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汉武帝在上林苑内兜了一大圈,所到最北处,则在池阳宫休息。

汉宣帝也曾夜宿池阳宫,《汉书.宣帝纪》中记载:“神爵三年,上自甘泉宫,宿池阳宫,上登长平坂。” 汉宣帝的这个行程可以看出是由北往南,在回长安城的返程中。从甘泉宫回长安城的未央宫,第一站要路过池阳宫,当天夜里就在池阳宫住下了。第二天接着出发,再往南就到了汉高祖刘邦的长陵,那附近有个地名叫长平,长平有大坡,所以宣帝是登上“长平坂”,而在长平坂上有长平观(馆),也是汉宫名。

那么为什么池阳宫在汉代史籍中出现频率如此之高?

因为这里是天地的“肚脐”,天下之中心。为此,这里建有“天齐祠”和东南西北中“五帝祠”

文章图片1

池阳宫遗址布局

Ø 池阳宫

我们先看一下池阳宫遗址的图片。

文章图片2

池阳宫遗址天齐坑 1

文章图片3

池阳宫遗址天齐坑 2

池阳宫遗址的第一大遗迹是个巨大的圆形天坑,而在这个巨大圆坑的东侧有东、南、西、北、中五座大土堆。那么这些残留的都是什么建筑遗留下来的遗迹呢?

这就是池阳宫遗址,它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的圆形“天坑”被认为是汉代的天齐公祠遗址,而东边的五座夯土堆,被认为是五帝祠堂遗址。

文章图片4

天坑东侧的五座夯土堆

五帝祠遗址为一个边长1500米的正方形,面积约为2.25平方公里,地面遗存和建筑的基址还都保存完好。这五座建筑台基呈现“十字”布置,中间一个,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个。东、南、西和中间的建筑台基清晰可见,北面的台基已被夷为平地,但还可辨认。这五个台基的距离均为550米。就是在这里发现了大量汉代建筑材料,例如瓦当、地砖、陶制水管,井圈等。 还出土了一个精美的汉代铜行灯。

文章图片5

汉池阳宫铜行灯

而天齐祠遗址的天坑直径为260米,坑底直径为170米,深32米,天坑顶的大小大约为5.3万平方米,约合80亩地。天坑底的大小大约为2.27万平方米,约合34亩地。根据考古,如此庞大的天坑是人工挖出的,并非是自然形成。在天齐坑的北部发现有大量汉代绳纹筒瓦以及大片的汉代板瓦,而天坑向东480米为五帝祠遗址。

这两个遗址的总面积加起来约2.5平方公里,有三个半北京故宫大。

《汉书· 地理志》中说:“谷口,九嵕(念宗)山在西,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汉时,这里叫谷口,天齐公祠就是这个天坑,而五帝祠就是天坑东边的五个夯土地基。“五床山祠”和“仙人祠”可能就在旁边的嵯峨山的五个山峰上。

那么汉朝人为什么要祭祀天齐呢?我们看看史籍上是怎么记载的。《史记·封禅书》中说:“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 天齐公是八神之中的“天主”,而“八神”就是天主-天齐、地主-泰山梁父、人主-蚩尤、阴主-三山、阳主-罘山(念孚)、月主-莱山、日主-成山、四时-琅邪。这八个神都是齐地的神仙,但秦汉之时之时多祭祀这,秦始皇和汉武帝去泰山封禅,主要是祭“太一“,但这八神也一并祭祀了。

唐时的颜师古给《史记·郊祀志》作注解说,什么是天齐呢?说白了就是天的肚脐眼。原话是这样说的:“如天之腹齐也。” 那时“齐”和“脐”通假。这就是为什么要在这里挖一个如此大的天坑,这哪里是坑?这分明就是“天之脐”,天地的肚脐的确够大。

而《说文解字》上又说:“凡居中曰脐,'肚脐’人之中,'天脐’天之中。”说白了,这个天坑就是“天地的中心点”。这里就是大汉地理坐标系的原点 ,二维坐标(0,0)点甚至三维坐标的(0,0,0)点。

我们再看看天齐祠东边的五帝祠,这个祠堂里祭祀的是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玄帝(颛顼)等五帝,代表中、东、南、西、北五个方位。

但是“五帝“的说法很多,也有可能是以下组合: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那么天齐祠和五帝祠这些礼制建筑是谁在什么时候修建的呢?

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汉初,由于遗址上有大量的筒瓦和板瓦的型态要早于东汉;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礼制建筑是建于王莽时代,王莽将天齐祠、五帝祠甚至王莽的九庙等同时修建,而且命名子午道。王莽在赋予这些礼制建筑新的含义。而后世之所以很少提及这两个礼制建筑,是因为各正统王朝对王莽的差评和厌恶。

Ø 汉代的“天之中”和现在的“大地原点”

“仰以观天文,俯以查地理。”

- 《易.系辞上》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耗时两年,在西安、兰州、武汉、郑州等地反复测绘,在中华大地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最后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原点定在了距离西安往北30公里处的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那里是八水绕长安的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泾渭分明”的泾渭三角洲之西北侧,也是《那时花开月正圆》中周莹的故乡。其具体位置为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这个系统叫“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大地原点就是高斯直角坐标的(0,0)点。

而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政府也做了同样的事,只不过汉朝的“测绘人员”是一群会看天象、知风水的术士。他们“测绘”出的“天之中”就在西安向北50多公里的三原县嵯峨镇天井岸村旁的“天坑“。这个”天之中“不但是大地两维坐标的(0,0)点,也是三维立体坐标的(0,0,0)点。这里的经纬度为经度34.7091180, 纬度108.8747950。大汉王朝的”天之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直线距离为20公里,现在的大地原点比汉朝”天之中“向东偏了4.5公里。

但对比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两个点几乎是重叠的。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现代技术下大地原点的定位和2000年前的望风者“风水术士”的法术下“天下之中”定位的高度重合。

文章图片6

天齐祠天坑和嵯峨山

文章图片7

现在西安往北30公里处泾阳县永乐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文章图片8

大地原点标志

这个“天下之中”不但和授时相关,而且和节气和历法都相关。例如我们熟知的24节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在这里才是最准的;几点天亮,几点天黑也是以这里的天光为准。

人的肚脐又名神阙穴,“神之所舍其中”,也就是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元气通行出入的门户。同时“脐为五脏六腑之根。”而“天之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图片9

汉代“天之中”-天齐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几乎重合

汉长安城中轴龙脉

天齐祠和五帝祠之所以如此神圣,因此这里也被确定为汉长安城的中轴龙脉的北起点。

从嵯峨山下的天齐祠出发向南走,如前文汉宣帝所行之路,会依次经过清水河,汉高祖刘邦的长陵,经过中渭桥跨过渭河进入汉长安城北城门最中间的一个,厨城门。进入章台街,穿过整个汉长安城,出安门,经过社稷、王莽九庙和名堂辟雍,一路向南。西侧是秦阿房宫、周丰、镐二京以及昆明池,再往南进入秦岭子午谷,看到高山顶上有一个通天高坛-玄都坛。这就是汉长安长74公里的南北中轴线,汉长安城之龙脉所在。

文章图片10

池阳宫、汉长陵、汉长安城以及子午谷形成汉长安南北中轴线

有意思的是南北一头一尾,最南端是突起的高山之上的“天坛”擎天一柱,高有145米,因为建在山上,此处海拔为880米左右;而在最北边却是一个深40米(最先发现时40米深,现在已为32米)的大坑,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一公一母,南高北低,这是要给我们说些什么吗?

汉代初期崇尚黄老的无为而治,而在《周易》中,“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天地交而万物生,男女交则孕育生命。“地天泰”卦中,阴在上而阳在下,而阳的本性是要上升,阴的本性是要下降。所以你看到了一副动感图画,阳在下而努力向上升腾,阴在上而使劲向下沉入,这就是“交”和“通”。这一卦也成为周易64卦中难得的好卦“泰卦”。因此泰卦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而庄子在《田子方》也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

从方位上讲,南为火,兽为朱雀,属阳;而北为水,兽为玄武,属阴。而两端的礼制建筑也完全更符合五行周易之道。从天齐祠到玄都坛这条龙脉,一头一尾,一阳一阴。阴阳交合,生机勃勃。

玄都坛

前文中聊了最北端的天齐祠,下面让我们看看最南端,位于秦岭北坡、终南山中、子午道上的玄都坛。《史记. 封禅书》中说:“筑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报地之功故曰禅。” 先看这张图,这就是玄都坛:

文章图片11

一柱擎天的玄都坛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 杜甫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文章图片12

赵孟頫书杜甫《玄都坛歌》

“玄”的意思就是“天”,而“都”的意思就是中心,所以“玄都”也是“天的中心”的意思。和天齐祠的“天之脐”以及“天之中”只不过是同一种意思的不同表达。只不过一个为阳一个为阴,都是天的中心。突然感觉同一个“时空点”的不同表达,有点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的感觉。

玄都坛被称为天下道教第一坛,据说这座“天坛”最早修建于西汉文帝时期。而是在汉武帝时期发扬光大的。

文章图片13

玄都观碑

根据历史学家的判断,由于这个位于终南山内的祭坛周围地形奇特,在先秦时期,这里就被作为自然崇拜的对象。到了秦汉时期由于要打通子午道,通向巴蜀地区,而这里正是子午道的途中,又是秦咸阳汉长安的中轴线南端,很容易引起宗教崇拜联想。加上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神仙传说、天地宇宙大象的超级粉丝,西汉末期的王莽又是个复古狂,在这里建一些有关信仰和宗教的建筑就不足为怪。而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这里寂寞了一段时间,在山下却建了道观。宋元以后道教快速发展,在原有祭坛的基础上又建了很多殿堂建筑。这基本上就是玄都坛和周围金仙观的发展状况。

汉武帝时代,他将当时很多民间的信仰的宗教化和偶像化,给与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史记· 封禅书》中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所以汉代祭祀的主神是“太一”。《正义》也解释说:“泰一,天帝之别名也。“从道家学说来讲,”太一“就是”道“,“道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道家的“太一“更像是基督教里的上帝。没有具体形态面貌,而具有超级强大能力和能量的无与伦比的存在。

汉武帝在长安南郊为“太一”立祠,并将“太一”位于五帝之上。建完太一祠后,汉武帝在自己打下的大好江山之内,到处兴建崇拜场所。光是长安附近就建立了700多个神祠。把主管祭祀的太祝官纳入公务员编制。汉武帝的太一祠就建在子午口以东大约10里处,而这个玄都坛和太一祠相对应,也应是一座神坛。但是玄都坛和《三辅黄图》中记载的汉代天坛-圜丘不是一个系统,这个圜丘顺应的是周礼的制度。

本文节选自笔者系列丛书《长安108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