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笔记|经志芹:基于语用的 阅读教学策略

 天天向上杨老师 2022-04-24

心得:

我听到了什么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思考到了什么。

如果我没有思考,我就不会真正地“得到”。

(注:黑颜色的字是记录,红颜色的字是我的思考。)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策略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经志芹

关于语文有效教学(PPT显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这是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多次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能只注重了阅读理解,而没有关注到语言运用。
(我的思考:还要注意一个词,“学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只要提到能力,一定要提到一个词“训练”。比如,游泳要训练、运动员要训练。
(我的思考:能力只能被训练,而不能被教导。)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PPT出示表格:
表一:语文专业杂志公开发表的国家、省、市级优秀课例(33篇)教学内容统计表
表二:某优质学校“导学案”教学内容调查表(19课)
(我的思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一定非得是进行练习,“品味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窄化为“写作练习”是否合适?)
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副产品,是耳濡目染的,不是非得用一定教学环节来呈现。
(我的思考:同意!许多教学行为的偏差根源就在于对课程性质理解不清。细读课程标准非常必要。想想自己以前,总觉得读课标对自己没啥用,唉!走了多少弯路!)
表三:常规课教学内容调查表(20课)
(我的思考:经老师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取样调查法,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是凭感觉下结论的。这样的结论才有说服力。要随机抽取样本,样本数量要足够大才具有说服力。)
 
当前的阅读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1.“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被过度关注。
文章内容与情意的理解是每位老师必然关注的首选,对微言大义的分析,对中心思想的挖掘,成为阅读教学内容的主导,甚至成为大多数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部,似乎不把文章主旨挖深挖透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有的老师非要读出一些区别于别人的东西才觉得好。
(我的思考:的确如此,为什么许多优质课大赛的选手觉得只有教得和别人不一样才是好课呢?这就是俺师父所说的“教师语文”。)
例:李华平曲解朱自清《背影》
2.“怎样写”关注不够。
不管哪个层次,何种级别的课堂教学对语言及文章形式的教学都处在教学内容设计的次要位置,更有许多课根本不涉及文章是“怎样写”的。这样的内容极大地偏离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方向。我们常说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走完两个来回,第一个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第二个是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但是当前的教学只是走了前一个来回,对文章思想内容深挖细敲,读出思想内容越“新鲜”越好,导致偏读、片读、错读、误读等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因文解意太过,据意习言不足甚至缺位,致命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不到位,这也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借助教材进行“怎样写”的语用实践练习缺位。
课程中要求的“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点体现得远远不够。
4.阅读方法的指导基本不被关注。
阅读方法指导的缺位正是学生上了十几年学依然不会阅读的根本原因。
(我的思考:老师们不是都会说“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吗?可是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做到呢?这种“知”还没有转变为“行”,或者说这种“知”还不是真正的“知”。还有一点很可怕的原因就是,有些老师也不会这个“渔”,只在“吃”各种参考资料中现成的“鱼”。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不禁汗涔涔呀!)
5.语用教学只被少数优秀教师关注。
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语言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找结果是劳动力多而收获少。——叶圣陶
(我的思考:在一篇篇文章中,“内容”与“形式”其实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要人为地把它们“分开”呢?这样才有利于研究和学习。就像“确认”和“整合”也是一个整体,但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我们得把它分开来。)
必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扑腾。
 
新教材阅读体系:
三位一体、读写配合、双线组元、写作:独立专题、名著阅读、自主阅读推荐
 
举例:七上各单元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
(我的思考:要教学生会……,教师首先要会呀!作为教研员,我们是教师的服务者,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老师们最缺失的是什么,把服务做到最必要之处。)
 

二、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从语言入手到语言结束
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象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我的思考:回去再看袁行霑的书,找一下关于“得意而忘言”的部分,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用“言”描绘“象”,用“象”来表达“意”,因此得“意”之后要回溯“象”是怎样用语言表达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媒介和物化形态,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作品,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接触语言,沉浸文字,通过反复和阅读涵咏,根据文本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具体的“象”,借助这个鲜活的“象”再深味文本之意“象”。之后,不能终止教学,还要回到“言”,学习作者怎样表达的“言”上。语言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言——象——意——言”
(一听到这“两个来回”,就想起唐山师范学院的卢素侠教师,想当年在唐山参加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时,卢老师就讲过这个问题,现在多少年过去了?卢老师当时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就已经深刻了。感恩!)
(我的思考:作者的写作过程和读者的阅读过程,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互逆的,但是不是完全重合的,一定会发生偏差。)
(我的思考:如果没有对语言形式的认真体悟,就不能相对地准确理解那个“象”,也就不能相对准确地理解“象”中表现出的“意”。阅读教学中把“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把握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是否是符合阅读规律的?)
(二)教学关键: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
要点勾勒法、层次梳理法、批注阅读法、摘录赏析法
1.要点勾勒法
例:《背影》中的重要语句
(我的思考:哪篇文章中教哪个阅读方法,不需要我们老师们自己去发掘,教科书编者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了。我们需要通过教材与编者“对话”。)
2.层次梳理法
梳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习得了剪裁组材的写作策略。如何梳理层次?
(我的思考:现在教材上的选的是“议论性文章”,有些文章不具备那种典型结构。比如《纪念白求恩》只用这种典型结构来套,太难了。)
记叙类文章:找到“起——承——转——合”的落脚点,再顺着线索或顺序,层次就会清晰起来。有明显的标志,时间、地点、情感等的变化,找到这样的词句,层次就清晰了。
(我的思考:为什么《植树的牧羊人》一课课后第一题要让学生填这个表格呢?就是为了让学生很轻易地理清层次。)
例:《社戏》
3.批注阅读法
批注的对象:词、句、段、篇甚至标点
批注的角度:思想内容、表达效果、层次结构、艺术手法
批注的方法:理解概括;评价赏析;质疑提问;联想想象
例:《黄河颂》
学生写批注和教材上的批注做比较,进行认知。
(我的思考:借助教材上的批注学习批注,好办法。什么时候教批注?什么时候训练批注?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4.摘录赏析法
格式:摘录……赏析(用词、修辞、描写……)(形式特点+内容概括+思想情感)
 

(摄影:我的初中音乐老师杜士玲老师)

点击下面的链接,分享我的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 王岱:雷雨
学习笔记 | 黄玉峰:边城
学习笔记 | 梁晓静:走进苏轼
学习笔记 | 孙绍振:小说的奥秘——把人物打出常轨后的情志错位
学习笔记 | 部编本教材培训(九年级)(2)
学习笔记 | 部编本教材培训(九年级)(1)
这个春天的收获!
【学习笔记(1)】再见李凤英老师
【学习笔记(2)】课程标准语境中的写作课程
【学习笔记(3)】作文,不妨这样教学
【学习笔记(4)】作文教学序列化的研究
【学习笔记(5)】作文教学如何创设生动的写作情境
【学习笔记(6)】作文教学的立场和追求
【学习笔记(7)】语文教育研究——问题的提出
【学习笔记8】基于阅读教学的中学作文指导策略

学习笔记|王海燕: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  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养成


扫描二维码

和我一起学习、记录、思考

还有更重要的——

(笑了没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