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为平衡灸之五行三焦灸

 勇敢的芯2 2022-04-24

总论

企盼健康为人类之共愿,历代仁人志士多方求索,汇成体系。然时移世易,古法难续。先师柏林先生为当代养生大家,师古拟今,提出养生之道——平衡健康理念,开创古今结合养生新观念。先师已逝,养生理念犹存,激励我等后辈续其志、圆其愿,健康身心,造福人类,提倡无为灸,利用艾灸及其它方式养生保健,服务大众。无为灸之道即是先师所提平衡理念之中五大健康要素之道德健康,是养生的最高标准及归宿。

先录平衡健康理念之五大要素:

1)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应“以道德为本”。“仁爱”是传统道德的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爱”之德的人必然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视他人为亲人,与人为善,乐于奉献,济人之困,竭诚相助。在助人过程中,感受到欣慰的快感并能增强自信心,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平衡的、健康的,有利于心身的整体健康。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的具体表现,是心身健康的基础。平衡健康理念认为,“无私”与“利人”能够消除人们的各种欲望和不良情绪对人心身的伤害,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无私”就是忘却自我,进而全身心地回归自然、融入社会;“利人”就是事事处处以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助人为乐。内心“无私”自然清静安祥、喜乐长生;处处“利人”则可在自己周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无私利人”内外相和自然心理健康。所以说,“自私自利”是百病的祸根,“无私利人”是根治心理疾病的良药,是健康快乐的源泉。

3)行为健康:道德、心理与行为表里如一、内外相应,才能使心身平衡健康。平衡健康理念认为:一切健康的行为都是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行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和谐就是人的道德、心理、行为、生理相统一,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宜。所以“顺应规律”是行为健康的准绳,“居中守弱”是身心内外和谐的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心理健康的具体展现。

4)饮食健康:饮食是健康之本、生命之源。平衡健康理念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科学的饮食习惯,尤其强调“自然、平衡”的饮食原则。“自然”是指自然饮食。平衡健康理念提倡饮食要回归自然,以自然植物性食物为主。“平衡”是指:一要营养平衡,人体每天摄入的食物必须做到种类多样、营养搭配得当。二是营养的摄入量与机体的需要量要平衡,无论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有多么丰富,营养价值有多高,如果超过了人体的需要量,再好的营养也是“垃圾”。

5)躯体健康:躯体健康是心身整体健康的物质基础,现代医学一直把躯体健康与否作为划分疾病与健康的第一标准。

平衡健康理念认为:躯体健康的核心是“脏腑平衡”。只有当各脏腑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稳态时,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维护健康,甚至使疾病不治而愈。人体五大脏腑系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失衡都会影响其他系统,进而导致人体整体平衡失调,造成亚健康甚至疾病发生。反之,通过调节某一失衡的脏腑系统使之恢复平衡,都会进一步促进脏腑系统的整体平衡,进而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以保持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饮食健康的物质基础,无为平衡灸之五行三焦灸从保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入手,采用性命双养、身心共振的调养原则,从中医五行三焦理念出发,调养心身(性命)、平衡脏腑,达到不求治病而病自愈,不求身强而身自强的躯体和心理的双向健康。

调神篇

《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灵枢·平人绝谷》:“故神气者,水谷之精气也。”故神的本质是正气、水谷精气,穴位的实质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就是说,腧穴的部位不是一般的皮肉筋骨,而是有神气游行出入的部位。艾灸穴位的实质就是调节神气出入,就是调神。《黄帝内经》说:“心主神志”,平衡健康理念认为,神者是局部的心(性),心者,是整体的神,调神就是调心、调性。

方法1、采用无为平衡灸九大调神穴,九大调神穴是基于中医三焦理论而设,是平衡健康理念三焦调养法的外调法(详见附录),是人体之心系统的整体调整。此篇五行三焦灸是采用无为平衡灸九大调神穴之简便灸法,各篇会有详述。

2、采用原穴。原穴是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的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散布于头身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调养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原气源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又称生气之原,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是人体之神,是人体之精,是人体原动力,所以说调养原穴就是调神、调精。

结合以上观点,人体神之系统通过三焦系统,留止原穴,输布五脏六腑、头身四肢,所以使用平衡健康理念三焦调养法的外调法和调节原穴就是调神、调心、调性。

五行三焦灸之五脏篇

人体是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即肝、心、脾、肺、肾,合称五脏,以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就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一、木行肝气调理法

生理功能:木行之气化为肝,主疏泄,(一是调畅气机,二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三是调畅情志)主藏血,主筋;肝藏魂,在意为谋虑;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失常:1、木行肝气虚症(生发不及),功能减退,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的胀痛不适,精神抑郁不舒等肝气郁滞症状;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干枯,多梦,视力减退或成雀盲,或见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为肝血虚;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虚。

2、木行肝气实症(生发太过),出现头目胀痛、眩晕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肝气上逆症状。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以导致卒然昏不知人,称为肝风内动;胁肋部胀痛灼热,或有痞块,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瘙痒难忍,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为肝胆湿热。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神阙、命门;b.肝经原穴太冲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神阙,至少10分钟以上,以神阙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神阙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命门,至少10分钟以上,以命门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命门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神阙和命门,产生调肝脏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木行肝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肝经原穴太冲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采用俞募配穴法(无为平衡灸无为灸俞募配穴法的应用基础详见附录)。俞穴与募穴均属特定穴位,俞穴位于背腰部,募穴位于腑病,且相对应的俞募穴都位于相应的脏与腑邻近之处,是阴病(脏病)行阳(背腰部)和阳病(腑病)行阴(胸腹部)重要穴位。俞穴与募穴结合不仅可以调养慢性脏腑疾病,也可以调养脏腑的虚实病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明确提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选择相应的募穴调节六腑之气,选择相应的俞穴调理五脏之气,使脏腑功能得以协调,气血阴阳得以平衡。

1)取穴a.肝经背俞穴肝俞穴;b.肝经募穴期门穴

2)艾灸方法:a.虚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肝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肝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肝经募穴期门,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3、调神与调身结合,使得平衡灸性命双养得以实施,是不同于其它调养法的独特方法,具有无为平衡灸特色。

4、时间安排。调神与调身可安排一天一次完成,前提是每穴保证灸感,达到效果。灸疗时间可灵活掌握,不必拘泥推荐时间,可根据时间灵活合理收费。也可分次把调神与调身安排多天、多次完成,合理收费。

5、调身配穴法非一成不变,学习能力强者可参照无为平衡灸辩证施灸配穴法。此法非本文讨论内容。

二、火行心气调理法

(一)君火

生理功能:君火行之气化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

失常:1、君火行心气虚症(生发不及),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㿠白,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兼见畏寒肢冷,心痛,为心阳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

2、君火行心气实症或热症(生发太过),出现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尿黄便干,舌尖红绛,或生舌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或见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或兼见小便赤涩灼痛,甚则尿血,为心火亢盛。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若痛如针刺、舌见紫暗、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膻宫、神道;b.心经原穴神门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膻宫,至少10分钟以上,以膻宫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膻宫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神道,至少10分钟以上,以神道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神道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膻宫和神道,产生调心脏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君火行心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心经原穴神门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心经背俞穴心俞穴;b.心经募穴巨阙穴

2)艾灸方法:a.虚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心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心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心经募穴巨阙,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二)相火

生理功能及失常表现:相火化气为心包,心包即心包络,《内经》中称之为“膻中”。它是包裹于心脏外面的一种组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因为心包为心脏的外卫,所以外邪犯心,心包首先受病。如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症状,常说是“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所以,心包的功能与病变常与心脏相一致。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膻宫、神道;b.心包经原穴大陵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膻宫,至少10分钟以上,以膻宫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膻宫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神道,至少10分钟以上,以神道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神道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膻宫和神道,产生调心脏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相火行心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心包经原穴大陵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心包经背俞穴厥阴俞;b.心包经募穴膻中穴

2)艾灸方法:a.虚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厥阴俞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厥阴俞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心包经募穴膻中,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三、土行脾气调理法

生理功能:土行之气化脾,脾主运化,脾统血。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失常:1、土行脾气虚症或寒症(生发不及)。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㿠白,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阳虚;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困脾。

2、土行脾气实症(生发太过)。出现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发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蕴脾。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神阙穴、命门穴;b.脾经原穴太白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神阙,至少10分钟以上,以神阙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神阙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命门,至少10分钟以上,以命门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命门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神阙和命门,产生调脾脏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土行脾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脾经原穴太白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脾经背俞穴脾俞穴;b.脾经募穴章门穴

2)艾灸方法:a.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脾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脾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脾经募穴章门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四、金行肺气调理法

生理功能:金行之气化肺,肺主气,可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外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其液在涕,其呼在声。

失常:1、金行肺气虚症或寒症(生发不及)。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㿠白,神疲体倦,或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为肺气虚;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舌苔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肺;咳嗽痰多,性黏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为痰湿阻肺。

2、金行肺气实症或热症(生发太过)。出现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犯肺;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粗,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咯吐脓血腥臭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热邪壅肺。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膻宫穴、灵道穴;b.肺经原穴太渊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膻宫,至少10分钟以上,以膻宫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膻宫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灵道,至少10分钟以上,以灵道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灵道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膻宫和灵道,产生调肺脏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金行肺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肺经原穴太渊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肺经背俞穴肺俞穴;b.肺经募穴中府穴

2)艾灸方法:a.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肺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肺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肺经募穴中府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五、水行肾气调理法

生理功能:水行之气化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失常:水行肾气虚症或寒症(生发不及)。腰膝酸软二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㿠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泄泻,完谷不化,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心悸咳喘,为肾阳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尿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肾阴虚;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为肾气不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为肾不纳气。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关元穴、尾闾穴;b.肾经原穴太溪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关元,至少10分钟以上,以关元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关元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尾闾,至少10分钟以上,以尾闾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尾闾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关元和尾闾,产生调肾脏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水行肾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肾经原穴太溪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肾经背俞穴肾俞穴;b.肾经募穴京门穴

2)艾灸方法:a.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肾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肾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b. 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肾经募穴京门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五行三焦灸之六腑篇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六腑共同的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一、木行胆气调理法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有助于饮食的消化。胆与某些精神心理活动也有一定关系。《素问》上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们对事物的处置决断能力归诸于胆。

胆的病理失常同肝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神阙穴、命门穴;b.胆经原穴丘墟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神阙,至少10分钟以上,以神阙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神阙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命门,至少10分钟以上,以命门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命门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神阙和命门,产生调胆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木行胆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胆经原穴丘墟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胆经背俞穴胆俞穴;b.胆经募穴日月穴;c.胆经下合穴阳陵泉。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下合穴是调养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下合穴对六腑的意义相当于原穴对五脏的意义。

2)艾灸方法:胆经多实症。a.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胆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胆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胆经募穴日月和阳陵泉,每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二、(一)火行小肠气调理法(君火)

生理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的盛器;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事,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量有关。

失常:实症(生发太过),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虚症(生发不及),便溏泄泻等症。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关元穴、尾闾穴;b.小肠经原穴腕骨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关元,至少10分钟以上,以关元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关元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尾闾,至少10分钟以上,以尾闾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尾闾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关元和尾闾,产生调小肠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君火行小肠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小肠经原穴腕骨穴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小肠经背俞穴小肠俞穴;b.小肠经募穴关元穴;c.小肠经下合穴下巨虚穴。

2)艾灸方法: a.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小肠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小肠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小肠经募穴关元和下巨虚,每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二)火行三焦调养法(相火)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称号。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普通以为它是散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婚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男子胞等。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划归中焦。三焦的功用实践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用的总体。

三焦的生理功用

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基本的气,本源于肾,由后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经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分于全身,以激起、推进各个脏腑构造的功用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转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根本特征。三焦可以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而,三焦通行元气的功用,关系到整团体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进程,在水液代谢进程中起着紧张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进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构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路途。三焦气治,则头绪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进程中的协调均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用,实践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用的总括。

3、运转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转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用,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用的概括。

三焦的生理特性

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承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经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扬其养分滋养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机血的作用。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构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机血,并经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由于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用,故喻之为“中焦如沤”。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辨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经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生理进程具有向下疏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因下焦疏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进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转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用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本源。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领袖,三焦与人体内分泌零碎和微循环血管网有亲密联络。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本源。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次要缘由是“病机丛杂,真假互现,多脏受累”,究其基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罕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形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呈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形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用受阻,就会形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惹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关元穴、尾闾穴;b.三焦经原穴阳池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关元,至少10分钟以上,以关元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关元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尾闾,至少10分钟以上,以尾闾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尾闾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关元和尾闾,产生调三焦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相火行三焦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三焦经原穴阳池穴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三焦经背俞穴三焦俞;b.三焦经募穴石门穴;c.三焦经下合穴委阳穴。

2)艾灸方法: 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三焦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三焦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b.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三焦经募穴石门和下合穴委阳,每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三、土行胃气调理法

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胃又被称为“水谷之海”。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营养机体。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生化气血津液,供养全身。以降为和,胃主通降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二是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由大肠传化糟粕。

失常:1、土行胃气虚症或寒症(生发不及)。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胃阴虚;胃脘疼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或见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为胃寒。

2、土行胃气实症和热症(生发太过)。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滞胃脘。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火。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神阙穴、命门穴;b.胃经原穴冲阳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神阙,至少10分钟以上,以神阙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神阙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命门,至少10分钟以上,以命门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命门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关元神阙和命门,产生调胃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土行胃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胃经原穴冲阳穴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胃经背俞穴胃俞穴;b.胃经募穴中脘穴;c.胃经下合穴足三里穴。

2)艾灸方法: a.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胃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胃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寒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胃经募穴中脘和足三里,每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四、金行大肠气调理法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下的实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接上传下之意。“变化出焉”即糟粕化为粪便。

失常:1、金行大肠气虚症或寒症(生发不及)。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胃大肠液亏。

2、金行大肠气实症和热症(生发太过)。腹痛,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为大肠湿热。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关元穴、尾闾穴;b.大肠经原穴合谷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关元,至少10分钟以上,以关元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关元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尾闾,至少10分钟以上,以尾闾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尾闾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关元和尾闾,产生调大肠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金行大肠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小肠经原穴合谷穴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大肠经背俞穴大肠俞穴;b.大肠经募穴天枢穴;c.胆经下合穴上巨虚。

2)艾灸方法:、a.虚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大肠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大肠俞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b. 虚症用补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胆经募穴天枢和上巨虚,每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实症、热症用泻法,灸感同上。补泻手法请详见附录。

五、水行膀胱气调理法

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个出矣”。

失常:实症(生发太过)。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少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为膀胱湿热。

调养方案:

1、调神:(1)取穴a.九大调神穴之神阙穴、命门穴;b.膀胱经原穴京骨穴

2)艾灸方法:a.用无为平衡灸艾条首先悬灸神阙,至少10分钟以上,以神阙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神阙穴之阴中阳精;然后再悬灸命门,至少10分钟以上,以命门穴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激发产生命门穴之阳中阴精。根据《黄帝内经》所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理论,同时相对悬灸神阙和命门,产生调膀胱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使产生心身共振,调神之功效。水行膀胱气功能生发不及或生发太过所产生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以致产生心情舒畅,心生喜乐的功效;b. 用无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条悬灸膀胱经原穴京骨2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2、调身

1)取穴a.膀胱经背俞穴膀胱俞;b.膀胱经募穴中极穴;c.膀胱经下合穴委中。

2)艾灸方法: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膀胱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个至少10分钟以上,以膀胱俞产生六大灸感为限度; b.用无为平衡灸艾条悬灸膀胱经募穴中极和下合穴委中,每穴至少10分钟以上,使其产生六大灸感。

附论:

1、脏腑诸症传变,千变万化,调养中可多见多脏多腑之症。可分清主症、兼症,调养主症而舍弃兼症,也可主症、兼症兼顾调养。调养方法中,可根据脏腑之主、兼症有序组合,万变不离以上纲要。脏腑表里经症状多数以脏为主症,但习惯上调养方法中也可脏腑表里经腧穴同用。

2、对于“热证忌灸”与“热证可灸”,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见解与争论,直至目前为止认识尚不统一。主张“热证忌灸”者,以《伤寒论》为代表,历代医家均有专门的论述,至今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在施灸的禁忌证中指出:“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但不能忽视的是,历代医家也主张“热证可灸”,实践证明,灸法可治疗多种热病,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川疗效。无为平衡灸无为灸认为:灸法适应于表里虚实诸热病证,所以辨证分型时全部采用,包括表里虚实诸热病证,以示完整。

3、在调神过程中,如果采用九大基础穴简易方法,能量不能归窍,如气陷膻中,产生胸闷等症,对治的方法是,采取阴经顺阳经逆的方法,沿任督二脉循灸九大窍穴一次或多次,直至症状消失,能量归窍。

4、灸膻中窍穴时,为防止妇女同志袒胸露乳,可预先穿戴无为平衡灸特制之膻中灸罩。

总之,无为灸平衡灸之五行三焦灸首次以调神为主线,主张性命(心神)双养,开创艾灸事业之新局面,企盼达到养生新高度,为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