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洛斯特大教堂,加上其前身,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中世纪建筑之一。公元678年,这里建立了一个宗教团体。11世纪初期,该团体成为本笃会修道院。第一位住持是Serlo,由征服者威廉于1072年任命。雄浑的中殿在1089年,新的罗曼式教堂开始建造,以服务不断发展的修道院。服者威廉和他的追随者从欧洲大陆带来了罗曼式风格。圆形拱门本是古罗马人使用,但在11世纪重新风靡整个欧洲。巨大的柱子、厚墙和小窗户开口是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新教堂的中殿在1121年左右完工,巨大的圆形柱子如此粗壮,以至于它们似乎淹没了内部空间。在整个19世纪后半期,格洛斯特大教堂进行了一次重大的修复。修复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重新装饰窗户。这项工作始于1853年,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1858年,新的彩色玻璃填充了中殿的西窗。该管风琴最初由Thomas Harris于1666年建造,拥有该国唯一幸存的完整的17世纪大教堂风琴盒。该唱诗席可能是拉姆齐(Walter Ramsey)的作品。拉姆齐决定不拆除12世纪的罗曼式唱诗席,而是用新的砖石覆盖。结果是这个区域成为了垂直哥特风格的典范,并与早期的罗曼式中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外面可以看得很清楚,浑厚的罗曼式墙体包裹着更高挑的哥特式内核格洛斯特大教堂的东窗安装于1350年代,高22米,宽11.5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彩色玻璃窗。今天,它依旧是英国第二大的中世纪彩窗,只比半世纪后建的约克大教堂东窗稍小一些。唱诗席和东端的石制品是早期垂直式哥特的范例,但玻璃本身是“纯粹装饰时期的例子,但在风格晚期”。东窗玻璃质量也非常好,厚度约在3毫米到5毫米之间。玻璃本身可能是在法国制造的,因为当时的英格兰没能力生产有色玻璃,而且这里透明玻璃的质量也高于英国本土白玻璃。彩窗在色彩的运用上很有先锋性——只以白、蓝、红为主调。大量的红蓝玻璃表明,教堂没有节省成本的打算——红与蓝是中世纪最昂贵的玻璃颜色。整扇东窗可以被视为祭坛的巨大延伸。它被分成三个主要的垂直部分,就像中世纪的三联画,里面有层层叠叠的人物。圣母礼拜堂—璀璨珠宝圣母礼拜堂( Lady Chapel)建于15世纪,是教堂施工的最后一部分,该礼拜堂取代了13世纪早期的建筑。它献给圣母玛利亚,耶稣的母亲,也是供人们礼拜和沉思的私密空间。礼拜堂以其闪闪发光的彩色玻璃而闻名,现代与中世纪的融合,使教堂充满多彩的光线。除了唱诗席东窗外,大教堂尚存的中世纪彩色玻璃主要在圣母礼拜堂的东窗内,但比较散乱无章,包括从其它窗户挪来的玻璃。僧侣们在这里唱着优美而复杂的圣母赞歌。天籁之音、熏香、丰富的装饰,对歌手和听众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这里有克里斯托弗·惠特沃斯·沃尔(Christopher Whitworth Whall,1849– 1924)的作品,他是英国彩色玻璃艺术家,从1880年代开始一直工作到20世纪。他被公认为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和现代彩色玻璃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托马斯礼拜堂托马斯礼拜堂有独特的气氛。这些充满活力的蓝色玻璃窗的灵感来自“赞美”主题,于1992年安装,以纪念大教堂成立900周年。中央窗口描绘了圣托马斯跪在复活的耶稣基督面前。侧窗以诗篇148为基础,这是一篇赞美诗,诗人呼吁全宇宙都要赞美耶和华。随着光线的变化,不同的生物似乎会浮现在侧窗中,但也没有明确的物种——现代的、抽象的吸引力。王侯之冢大教堂与王室有数百年的紧密联系。与王室的关系也改变了教堂的历史以及建筑的结构。亨利三世于1216年在这里加冕——这是自1066年以来西敏寺外的唯一的加冕仪式。大教堂也是西敏寺外仅有的几个皇家陵墓之一的所在地。1327年,爱德华二世在这里埋葬。当爱德华二世在附近的伯克利城堡死后,其他住持拒绝接受国王的遗体,可能是因为不赞成他的同性恋生活方式。但格洛斯特修道院的住持接受了尸体。传说伊莎贝拉王后命人处死爱德华二世,因为她对同性恋丈夫恨之入骨。据说处死爱德华二世的方法十分残忍:凶手奉命用一根烧红的铁条插入爱德华二世的肛门,爱德华二世死前的惨叫传到几里外的村庄。当然这只是传说,当代大多采用爱德华二世自然死亡这种官方说法。爱德华二世之墓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刺激了修道院的重塑,并在1541年保护修道院教堂免于毁灭。爱德华三世为他的父亲定制了一个精美的雪花石膏墓。人们最初是出于好奇而参观,但是当墓中传出神迹时,朝圣者蜂拥而至。大量的捐款使修道院得以扩建,最终成为能与坎特伯雷、约克、西敏寺相提并论的庞大建筑群。亨利八世将修道院改建为座堂,就是因为他的祖先被埋葬在这里。如果没有爱德华二世的坟墓,宏伟的建筑可能会像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一样,在英国宗教改革中沦为一片废墟。除了爱德华二世的陵墓,这里包括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二世的棺椁,他雕塑的生动性胜过前者。罗伯特是征服者威廉的长子,也是修道院早期最慷慨的恩人之一。他在历史上没什么建树,对他最好的评价是十字军时“优秀的将军,糟糕的指挥官”。罗伯特曾尝试夺取王位,但失败了。1106年廷切布雷之战中,他被兄弟亨利一世打败,并被关在监狱长达28年,1134年,他不自由的人生终于走到了终点。耳堂格洛斯特大教堂是英国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其美丽和宏伟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在高耸的教堂当泥瓦匠很危险,从高处摔落是致命的——这在格洛斯特大教堂也确实发生过。回廊当时修道院正日进斗金,这些收入来自于朝圣者和王室对爱德华二世陵墓的关注。Thomas de Canterbury于1351年至1377年设计了这些拱顶,这是英格兰最早的扇形拱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教堂、西敏寺、巴斯修道院,乃至加泰罗尼亚音乐宫等知名建筑的天花板,都是起源于此。修道院最初是为了容纳僧侣而建造的,是他们生活,工作和冥想的空间。在许多修道院中,回廊传统上建在南侧,但在格洛斯特,它位于北侧。回廊也是霍格沃茨最有存在感的实景之一。它不仅出现在过场,而且是重要剧情的发生地。《魔法石》里,食人妖被打晕后,三人组的友谊升级。《密室》里,费尔奇的猫石化,“密室已经打开”,“她的尸骨将永远躺在密室里”的血字写在墙上。本来计划像素级还原,但逛完勾魂摄魄的大教堂已经很累了,而且手有自己的想法。哈利盯着的其实是中世纪僧侣的茅坑,是不是很像《糟糕历史》?分院,根据天主教和英国国教规例,大教堂的分院其实是一所牧师学院,旨在为主教提供建议,并在一些主教空缺的情况下,在期间负责管理教区。高塔1450年左右,中央塔的建设由Abbot Sebrok启动。塔高69米,风格威严端正。第一次来格洛斯特是在端午节,阳光特别强烈,哪怕是夕阳西下时,也给建筑带来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当时是和好朋友在一起,我们没能看到教堂的内部,所以这座塔就成为视觉的焦点。我甚至想待在这看日落,目睹塔从金色变成橘色,再变成红色,就像莫奈的28副《鲁昂大教堂》那样。但夏至左右的白昼实在太长,所以还是被朋友劝回家了。因为不甘心没看到内部,独自一人又来了一次,这时候朋友回国隔离都结束了。出发时乌云密布,我还担心拍出的照片效果不好,结果下午晴空万里,但这次我倒没想留下来拍日落了。大概是调整了心态——旅行没必要求自己什么都看到,什都拍到。我已经算是“非享乐型”的游客,如果给自己太多任务,那就真没有乐趣了。每次到一座大教堂,眼界都是不断拓宽的。我不是教徒,喜欢逛教堂纯粹是因为它们的悠久和美丽。其实我甚至不是偏爱宗教建筑,而是喜欢宗教建筑中全心全意的投入。是信仰的魔力,驱动着人们触摸天际,在每一个角落精雕细琢,在结构上大胆创新。大教堂的魅力,其实在于它们极端地凝聚了智力、劳力和财富,它们证明了人类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