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菜 | HUST物理系本科之生存指南

 Naz摘星星 2022-04-24

  1. 为什么要出国去读PhD?
  2. 什么时候开始进课题组?
  3. 怎么选择合适的导师?
  4. 写程序 or 搬砖 or 纯理论?
  5. 出国or保研?
  6. GPA重要吗?
  7. 以上建议对其他方向的适用性?
  8. 如何正确的评估自己?
  9. 为什么感觉cai平时好像一天能干很多事?
  10. 家境不允许继续读博士怎么办?
  11. 为什么我从量子光学跳到凝聚态?(同理论做的“好好的”怎么就去做实验了等等)

1、为什么要出国去读PhD(区别于5)
先说,为什么要去读PhD?其实我是收到父辈的影响比较多,我们认为完整的认识生活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
克里希那穆提所著的“唤醒智慧的教育”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周豪译。
虽然父辈从未接触过克里希那穆提的论著,但是他们的口径是类似的。而对于我,我自己认为审美能力和敏感度随着年纪的增长是客观的下降的,而非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由于教育所致。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我自己觉得钱什么时候都能回来挣,但是审美能力和敏感度的下降会使得难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美和乐趣。因此 ,趁着此能力还未消失,我倾向于选择去做“和能力匹配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在经济上的价值并不能和能力(包含努力)匹配。对于我来说,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体验。
其次讨论为什么出国,我是大三才下定决心出国去读PhD的,原因有很多,而且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
  • 国外有更大的导师选择面,很容易挑选到一堆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国内则往往只有几个老师的研究兴趣和自己的兴趣匹配,有的时候就无法选择更多的(例如性别和push程度、声望的考量)。因此,如果选择准备出国的同时关注国内的老师,相对只放眼国内的老师,就会有了更多更多的机会。当然,随着国内的人才引进越来越好,此问题在今年看来已经缓和了非常多。
  • 不得不说,国外的很多课题组有大佬聚集效应。如果举一些极端的例子,国外很多实验室的基本配置都是:不入流的设备、二流的老师;但是这样的组不少都能拥有一流的学生!而国内则有不少地方拥有了一流设备和一流老师,但是却拥有很多十八流的学生。。个人非常非常讨厌实验室里出现闲人,算是很受周围的人的影响,也喜欢和众多的peers进行讨论,我认为就目前的环境,我是更喜欢国外更加“内卷”的学术界的。当然,随着国内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术界的内卷程度大大提高,老师珍贵的名额也开始给更多有能力、有情怀的学生(而非摸鱼),上面的问题在今年看来已经缓和了非常多。
  • 功利的来说,无论是留在学术界还是去工业界做事情,我认为在国外(由于减少了某些众所周知的壁垒,以及社会因素)更容易看到技术的风口,哪怕自己想当一个掘金者,(i.e,风口上的猪。。)也应该放眼全球的技术。然而,随着国内大环境的变好,高校对外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互联网使得国内外信息壁垒大大减小,似乎上面的问题也缓和了非常多。
  • 最后一点就是我喜欢冒险,我喜欢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出国之后,可以建设不同的社交圈,处于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于我,甚至可以重新学习新的科研方向!(cf. 问题11,本科我主要学习AMO Phys,而申请PhD的方向包括凝聚态E&T,以及很少量的AMO Phys,最后我选择了去做凝聚态实验)无论是导师、同龄人还是功利的态度,对于我都不是决定性的、让我去国外的因素,而这样的冒险——光是想想就让我激动——才是最后让我敲定出国去的因素。
2、什么时候开始进课题组?
我自己是在大二的寒假进的课题组。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数值经验,大概能够重复出Nakahara的量子计算书的所有内容,以及看了一些模拟薛定谔方程、主方程的文章。
以及一些凝聚态物理的精确对角化的文章,谷歌一下太多了,就不列举了,值得一提的是DMRG(MPS)当时也写过了,花费了不少精力。
进课题组之前一定要自己学会一些看家本领,例如很不错的数值模拟经验、或者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板子焊的很好,或者特殊函数、微分方程学得非常好等等,对于理论方面,非常不建议大一大二就加入课题组,最好自己在假期疯狂的好好学习。你不能指望老师抽时间来手把手带你。对于实验方面,倒是听说可以早一些进课题组,不过我真的不太清楚,就不耽误大家了。
老师对我加入课题组的一些评语,后面吹牛的就不要看了,怪不好意思。。

3、怎么选择合适的导师?
在自己有一定的基础之后,选择对自己感兴趣的老师,而不是选择对某个老师感兴趣,如何让老师对你感兴趣就是要看自己的主动程度和能力了。我个人认为有一定能力之后,选择老师似乎不是什么非常难的事情。
4、写程序 or 搬砖 or 纯理论?
这个太难回答了。。我自己的经历比较奇葩,高中就写过不少程序了,因此我过渡到scientific numerics似乎轻而易举。或许我的经历不太有参考性,就没法回答了。
5、出国or保研?
我觉得(也是几个老师和我聊到的)如果第一目标是留在学术界,或许最适合平常人的路径就是国内博士+海外postdoc了。。国内拿博士抱的一两个大腿以及学到一些本事,海外破四刀历练一番似乎很好。但对于我个人,cf问题1,还是选择就直接出去了。这个问题其实仔细说起来相当的敏感以及personal,如果需要了解或许可以直接找我,如果我有时间会尽量作答。
6、GPA重要吗?
保持一个合理高的GPA相当重要,它可以证明你的个人学习能力。我比较厌恶考试,因为自己难以把控到考点,往往注重很多自己的理解去了,但是基本上好好准备(做作业)+复习,主要的物理课过85应该都不难。如果很努力也无法保持良好的GPA可能就是能力问题了。这样说似乎很残酷,但是似乎合理的学术界的科学模型里,近年来有迹象表明,一个叫做Q-factor的东西主导了一个人在学术界能走多远多好,似乎这个Q-factor和跨领域学习能力以及social圈子具有巨大的关联,如果一个人的瞬间学习能力不好(无法3天一本书),social能力也差(无法说服老师给自己打高分、获取考点、以及前几年的卷子,但这似乎有些不政治正确,我想声明上面的三个事情我都没有做过。),那么在学术界功利的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当然,如果只是希望博士生涯的训练能帮助自己获得跳去工业界的资本或者给自己一个缓一缓的机会,我觉得没有很高的GPA也可以。
科研的道路是一步慢步步慢吗?
science.sciencemag.org/
Science of science
7、以上建议对其他方向(非物理)的适用性?
Emmm,几乎没有适用性。。您就看看算了。。
8、如何正确的评估自己?
提问者让我想起来了苏达拉底,他强调了“认识你自己”的重要性。这么厉害的问题,我一下(也可能一辈子)也答不上来,但是我们如果投影这个问题到大学期间的物理系,并拆解成小问题,那就是如何评估自己的做科研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很简单,那就是做研究来检验科研能力,考试来检验学习能力。做研究不一定非要在某个老师手底下,不需要导师自己也可以通过谷歌和问同学学长等等写出来非常好的research note的,我甚至还见过不需要导师自己做科研发文章的大佬学弟和华师的学长。
9、为什么感觉cai平时好像一天能干很多事?
对啊,每天都在搬砖- - 大概不要发呆就好了。
10、家境不允许继续读博士怎么办?
读博士似乎并不需要很优良的家境。如果是家里条件确实很差,需要本科毕业就开始做事情,我的观点是立即就去做事情。对于我,由于思维传统,没有什么比家人的需求更重要的事情了,因此我不可能在家里经济情况难以维系的情况下好好思考宇宙和人生。
11、为什么我从量子光学跳到凝聚态(或者理论做的“好好的”怎么就去做实验了)?
准确的说,我没有“研究”过量子光学,而仅仅是一个学习者。我的整个本科,无论从学习知识、科研和发文章,距离真正的、严肃的、具有审美的研究都是有相当远的距离的。我并不算从AMO理论“转行”到凝聚态实验,准确的说,我只是懂得些许AMO理论,在理解它们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创新,但从未认真从事过相关的严肃研究。我说的严肃的研究是人类知识边界上的、神圣的、全新的探究,而不是那种修修补补。
为什么我本科主要是学习的理论,而PhD选择去做实验(即使我也收到了几个不错的理论offer)?第一是因为我是“被迫”本科学习的理论,我真正的兴趣在于实验,我学习理论的风格也是一直思考“experimental feasibility”,因此几个老师都提醒我“这样的风格似乎在理论那边不受欢迎”。第二是,我本科已经学了相当多的理论了,也已经能follow住不少的理论文章,也能接受“基本的理论物理的思维”,能运用微分几何和基本的代数几何作为理解物理的工具,能写出不少大规模的物理模拟的程序。这样的我跳去实验,或许能有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研究风格,这样的话我自己就能过得很开心。第三是,在实验中,我能感受到快乐,主要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快乐。我最近在致力于用opencv分析一些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视觉的算法使我学到了最新的技术。我也看到了不少将其他的最新cs技术应用在物理实验里的,例如人类第一个黑洞照片等等。其次就是我修电脑的时候真的能获得快感(尤其是飞线飞对了的时候),我并不反感学习工程制图,学习electronics。我也愿意鼓捣一些实验设备,搬砖使人劳累,但是带着脑袋搬砖使人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