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中将罗元发回忆亲历雁北抗日风云

 兰州家长 2022-04-24

雁北风云录

文章图片1

雁北地区,指雁门关以北13县,即大同、阳高、天镇、灵丘、广灵、浑源、应县、怀仁、左云、右玉、平鲁、朔县、山阴。雁北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雁北地区抗战前属阎锡山统治,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人的分割,以同蒲线为界,路东为晋察冀地区,路西为晋绥边区。大同、怀仁、山阴三县,相互交错,地跨两区。

我于1937年至1944年先后在雁北工作了五年多。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雁北的抗日烽火,雁北军民那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平型关大捷后,我们独立团收复了浑源、广灵、灵丘、蔚县、涞源等7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在上述各县成立了动委会、抗日救国会和工、农、妇、青等群众团体,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我独立团很快发展成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1937年11月16日,晋察冀军区独立师和第一军分区成立,师部驻沫源,以灵丘、广灵、蔚县为中心,继续在怀仁、大同、天镇、阳高、浑源、宣化等地开展工作。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扩大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肃清土匪.打击日寇。

晋察冀军区成立不久,就受到严竣的考验,11月24日,日军集结2万多兵力,分兵数路,向晋察冀边区进行首次扫荡。在雁北地区,敌人的第一、二路3000余人由天镇、阳高,经桃花堡西河营进犯蔚县;第三路1000余人由应县进犯广灵、浑源。11月26日,应县日军进占浑源后,600余敌东犯广灵,进至乱林关、望狐等地时,我碑立第一师部队对日军反击,雁北各地人民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到12月21日,敌人除占领我几座县城外,分路撤退。在晋察冀军区统一指挥下,共消灭日伪军2000多人,增加了边区军民的抗日信心。

在这段时间,因地方工作开展很快,干部较缺,我们政治部派出王茂武、侯国梁、钟家潘、曾雍雅、刘羽芦等同志被派到各县任县长,并在各县逐步成立了游击队。到1938年春,独立第一师奉军区命令把主力转移到平汉路以西易、满、徐、沫定等地开展工作,肃清当地反动武装.、这时,在沫源、广灵地区留下曾雍雅支队为三支队。蔚县成立二支队,邱会魁同志任支队长。雁北留下了刘苏指挥的察南支队。这些武装力量继续在蔚县广灵、沫源一带活动,开展工作,巩固这一地区。这期间雁北没有主力部队,在敌人扫荡中,广灵支队破坏敌人交通,以后,敌人包围东西焦山,战斗中支队伤亡10多人。当地新组织起来的曹德本五支队编入曾雍雅支队。曹德本担任指导员,作战勇敢。在一次对敌战斗中,曹德本同志英勇牺牲了。

1938年春,一分区主力奉命东调,阎锡山反动派乘机插手雁北,日寇则频繁“扫荡”,在各城镇建立碉堡,妄图建立他们的“大东亚新秩序”。为巩固和发展雁北根据地的大好形势,1938年4月,王震同志奉命率三五九旅来到雁北。

这时,王国权、刘达等同志随三五九旅一起开展雁北工作。直到1939年9月,三五九旅奉命调回延安。在这段时间里,三五九旅打了大小战斗几十次,歼灭了大量敌人和当地的反动武装,对雁北工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雁北开始成立了地委,书记李光汗,组织部长刘达(后为田坪),宣传部长赵凡(曾任灵丘县委书记)。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繁峙等县,也相继成立了县委和县政府。“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也建立起来了。

雁北地区是晋察冀的北大门,长期统治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看到八路军在雁北地区不断壮大,便把抗日人民政府视为眼中钉,妄图把我们的抗日政权夺回去.

1939年7月,阎锡山派他的亲信杨集贤带基干队200余人,到雁北根据地毫干河、大同、天镇、阳高等地,与当地的地主武装勾结一起,向我军挑起磨擦。9月,阎锡山又派白志沂为第十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带着十九、二十、二十三团共1500余人,还有准备接任的七八个县长,疯狂地向我人民政府夺权,收取我抗日政府印章,扣压我政府干部,欺压人民。在这紧要关头,刘达同志亲自向晋察冀军区领导报告,请求军区迅速派兵到雁北,开展对敌斗争。

军区首长派三五八旅到雁北进行反磨擦斗争。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带部队进入雁北地区.地委书记刘达同志亲自带路,和刘苏、陈风桐指挥的察南支队,分三路进军,党政军密切配合,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最终把白志沂大部歼灭。

1939年底,三五八旅奉命离开雁北。这时,雁北又没有了主力部队,仅留下刘苏指挥的雁北支队和各县的部分游击队。这时,日寇又进行疯狂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加上严重的自然旱灾,雁北的抗日形势处于最困难、最艰苦时期。

军民斗敌顽

晋察冀军区为加强雁北工作,于1940年4月11日成立了晋察冀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政治部主任王紫峰,参谋长易耀彩。司令部驻灵丘地区,当时将六团调回雁北,雁北支队、察南游击队为分区所属部队,在广灵、灵丘、浑源、应县、繁峙等县开展对敌斗争。地委书记刘达密切配合五分区领导,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百团大战期间,协同一分区部队参加沫灵战役。六团和雁北支队在邓华司令员指挥下连续打了几次伏击战,开展地雷战,消灭日伪军。当时的斗争也是艰苦复杂的,他们苦战了一年时间,战胜各种困难,坚持根据地的斗争。

1941年4月,根据晋察冀军区决定,撤销了五分区,调走了六团。雁北仅留下雁北支队和各县大队。

1941年12月,成立了雁北指挥所,军事上统为一分区指挥。山分区副司令员高鹏负责指挥所工作。党政工作也统归一分区山我负责。地委书记还是刘达同志,田坪、赵凡等同志负责组织宣传工作,地委军事部在地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地委在北岳区党委书记刘澜涛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雁北对敌斗争。因为当时武装力量小,加上敌人不断扫荡,致使根据地缩小,不少地方干部被敌人残杀,破坏严重。雁北地区自1940年到1942年,对敌斗争更加艰苦,蒙疆日军开始实施跃进运动,加强扫荡,实行蚕食政策,1941年浑源地区重新划分各县界,敌人在应、灵、浑、广等县占领区设立了34个据点.在大同蒙疆日军统一指挥下,各县敌伪军互相配合,封锁山区各路口,增设据点,修路并村,频繁“扫荡”,残酷地屠杀,企图把我们消灭光。

到1942年,浑源、广灵、灵丘三县敌人在各山口,实行碉堡政策,在寒风岭、王成庄、史家庄等增设十几个据点,对我实行分割包围、清剿。在三个县公路沿线工作更加难做,有许多村已被迫成立了伪村公所。敌人统治更加严密,加上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未能很好开展,使工作更加被动。当时群众害怕被敌人杀害,不敢和我们接触。在近三年内,浑源县区委书记、区长、部长以上干部牺牲了100多人。浑源、灵丘、繁峙等县从1940年初到 1941年5月一年多时间,在敌人“三光”政策下,据不完全统计,大约被捕同胞6000多名,被杀害达5300多名,被奸污妇女7000多人,烧毁村庄160多个,被抢走粮食、牲畜无数。

1941年8月12日,敌人集中4万多兵力再次对晋察冀地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雁北支队和各县游击支队,与人民团结在一起,在灵丘、广灵、浑源、敏峙等县坚持斗争,对敌实行游击战。反“扫荡”结束后,雁北地区山于敌人大屠杀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但仍然坚持对敌斗争。为坚持雁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雁北军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1942年元月,晋察冀军区召开分区以上干部会议,会议传达了'!,央指示精神,指出当前抗口斗争形势处于最困难时期。为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争取抗战胜利,战胜当前困难,提出精兵简政,精简机构,整编主力军,加强三级地方武装建设,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等任务。根据晋察冀军区指示,雁北党、政、军机关缩减编制,实行一元化领导。11月份雁北指挥所撤销,成立雁北指挥司令部。韩伟任司令员,浅担任政委兼地委书记,原地委书记刘达任副书记兼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长田坪,宣传部长赵凡,后来是杨春甫。参谋长陈海涵,政治部副主任尚英,后勤处长任达之,武装部长陈均,李耕寿任行署专员。这是一个精干的机构,实际上是五分区的继续。

指挥部成立后,贯彻精兵简政精神,大团缩编为小团,抽出部分干部、战士组建地方武装,加强了繁峙支队、浑源支队和桑干河武工队。

雁北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最冷达零下30度,无霜期短,主要农作物只有乔麦、土豆、玉米、小米、地瓜等,由于自然条件差产量很低。加上敌人的“三光”政策,人民生活十分艰苦,有的地区连食盐都吃不上。当我们到达下关时,整个下关已被敌人烧得一干二净。既没有地方住,也没有粮食吃。我们发动机关干部盖起简易的草房。军区从阜平调拨了部分杂粮,我和韩伟司令员带机关干部去背粮,翻山越岭,往返六十多里。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士气高涨,同志们风趣地说;“土豆、小米、地瓜饭,能吃饱是好汉,吃不饱也就算,坚持持久战,要与敌人天天干,消灭敌人得胜利,才能保国保家园”。这充分说明了雁北军民团结一致,坚持对敌斗争,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2年是抗战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抗日根据地缩小了,游击区增加了。根据晋察冀和北岳区党委坚持雁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和对敌斗争形势,我们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挺进到敌人后方去。当时,应县、浑源、灵丘、广灵等地区大部被敌人占领,有的被敌人分割成小块小块地区,我党、政、军很难集中到一起,只有分散活动。

当时敌人不断清剿,捕捉我地方干部,在斗争中付出了很大牺牲。1942年到1943年,斗争最残酷尖锐,我们的同志在浑源县很难生存。为保存力量,坚持对敌斗争,便把县机关搬到灵丘北沟,大部分干部分散到各区去任职,领导群众坚持对敌斗争。在这段时间里,日伪军不断地包围村庄,袭击我党政军民居住的地方,妄图把我们消灭光。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坚持斗争,不断开展游击战、伏击战,使日伪军伤亡几百人。但是,我们也牺牲了很多同志,一些区长、区委书记牺牲了,全县干部牺牲了100余人。指挥部决定六团的一个营攻打赵壁桥,教导员刘一山牺牲,县组织部部长李秀芝、王永翰也牺牲了。我们只有继续分散活动,在坚持对敌斗争的同时,还组织武工队到大同、天镇、阳高去活动。

雁北地区是战略要地,地理山川交错,自然条件分割形成三线。一线是上寨下关,灵丘、繁峙背靠下关地区。我们雁北指挥部就设在下关,组织雁北地区各部队战斗,并在下关地区组织交通运送物资,支援各地区。二线是繁峙、应县、浑源、广灵,墓本上是游击区。是敌人占据县城及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所以,这个地区是敌人“施政跃进运动”的重点区。三线是大同、天镇、阳高,是敌占区。我们主要是反对敌人“施政跃进运动”开展反蚕食、反扫荡、反并村和反“三光”政策。

我们对敌斗争的方针是:巩固一线根据地;坚持二线作战场,不断打击消灭敌人的小部队,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支持三线斗争。二、三线则是对敌斗争的焦点。当时,雁北的主力部队是肖思明为团长、杜文达为政委的六团和刘苏领导的雁北支队。另外,各县都建立了游击支队和武工队。1943年1月下旬,敌1000余人向广灵地区扫荡,县委在陈庄子被敌包围。县委书记邹嘉甫和宜传部长一起牺牲。为加强广灵地区工作,派谢国仪任十区队区队长,李志袁任县委书记兼十区队政委。

到1943年冬,为加强广灵工作,并向北发展,组织决定再次调曾雍雅回广灵支队工作,曾雍雅兼书记,李发奎为副书记。当时,浑源县委书记穆岳,县长李中垣。开展浑源和桑干河武工队工作,我们以游击战为主到敌战区去打击敌人。例如:在白马石、沙河间的敌人,常被我雁北支队所截击。在杨家窑子突袭敌伪军,不到10分钟时间,歼灭敌伪军一个小队。在泽清岭至大营间多次伏击敌伪军,打得他们晕头转向。在沙河附近打击敌伪军200余人的抢粮部队。六团经常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与雁北支队相互配合,不断打击外出活动的敌军,使其不敢轻易妄动,陷入被动地位,我们指挥部统一指挥游击支队,破坏敌军交通,摧毁敌人分散据点和伪村公所。

我军经常是昼伏夜出,开展敌伪军工作,打击捕捉外出的敌伪人员,经过思想政治工作,然后把他们放回去,逐步建立与扩大“两面政权”。即表面应付敌军,为日军办事,暗中则为我们办事,通风报信,提供情报。有时敌人外出扫荡,我们得知情报后,武工队就深入敌后割断敌人电话线,埋地雷炸毁仓库和桥梁等。1942年10月17日晚,灵丘武装部领导民兵,割断敌军电线2000多斤,砍断电杆120余根。18日,我军一部向浑源、灵丘展开破收电线大出击,一天便收回电线5850余斤。另一部在灵丘开展破击战,两小时内将蔡家峪至南坡头,40余里的电话线破坏。

浑源、应县武工队11月袭击应县西关马场,并摧毁敌伪村公所,俘伪村长、警备队长5人,击毙大汉奸乔连成等。这些游击战,使敌人处处挨打,不敢轻举妄动。白天是敌人的天下,晚上是我们的天下。在这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毙敌500余人,活捉敌伪军七八十人,伤敌数百人,割断敌电线4000多公里,地雷战炸死炸伤200多人,破坏敌交通200多处,摧毁敌据点40多个,争取为我工作的“两面政权”约有100多个村庄.这对于巩固雁北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雁北根据地的斗争是很残酷的,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牺牲了不少好同志。浑源县的各级干部牺牲了100人。应县县委书记兼政委穆岳同志率领武工队深入敌后活动,被敌人包围,惨遭杀害。雁北武装部部长陈均和警卫员在反扫荡中指挥开展地雷战,到灵丘钢骆崖与敌遭遇英勇牺牲,年仅31岁。在一次反扫荡中,上寨区23名干部就有10人光荣牺牲。应县敌人扫荡应县南山根据地,雁北支队及县委机关在往繁峙地区转移途中,在穆家庄遭敌伏击,我伤亡50余人,被俘47人。当时,繁峙县委书记马天瑞、游击支队队长罗肖文。在繁峙的工作比较好。雁北支队政委兼应县县委书记王纯一及县委副书记李龙、公安局长何悦明等同志也英勇牺牲。浑源县政府在凌云口被敌包围,为保护机关干部安全突围,执法营营长聂中海及教.导员关复东,自卫队队长陈巨林和22名战士在突田时牺牲,70多名同志被杀害。六团团长肖思明在战斗中负伤还有一分区第十区队队长马辉、政委黄连秋,经常在沫源、紫荆关等地,打击敌人,、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