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四川戏剧》2021年第10期 七十年中国电影研究的发展、问题及未来走向 文/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注释 (2)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发展概观(1949-2009)》,选自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编:《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3)陈墨、王家祥:《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苏丽瑛访谈录》,《当代电影》,2009年第1期。 (4)可参见相关论述,如黄钢:《对在电影工作中贯彻毛主席文艺方向必须有正确理解》,《在电影工作岗位上》,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第52页。 (5)李少白:《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件事实》,《电影艺术》,2009年第2期。 (6)丁亚平:《何谓电影史》,《读书》,2015年第11期。 (7)陈荒煤:《〈中国电影发展史〉重版序言》,《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8)198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室(后与该院外国文艺研究所合并成立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了不定期丛刊《影视文化》,共出6辑。2008年起,影视所以半年刊丛刊形式定期编辑出版《影视文化》,迄今已出21辑。 (9)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513页。 (10)陈山:《风生云起:六十年外国电影理论的译介》,选自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编:《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页。 (11)《悟历史于一刹 寻大道于一生》,选自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12) 戴锦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电影》,《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29日。 (13)代表论文包括张英进:《华语电影跨学科研究的实践》,《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1期;李道新、车琳:《“华语电影”讨论背后——中国电影史研究思考、方法及现状》,《当代电影》,2015年第2期;陈林侠:《“华语电影”概念的演进、争论与反思》,《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吕新雨、鲁晓鹏等:《“华语电影”再商榷:重写电影史、主体性、少数民族电影及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当代电影》,2015年第10期;蓝凡:《“电影作者论”新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陈晓云、李卉:《欲望的工业:类型与性别视域下的电影明星》,《电影新作》,2016年第6期;金丹元、田承龙:《当下中国电影的类型重组与价值取向的错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尹鸿、梁君健:《建构大众电影的叙事范式——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电影类型演变》,《当代电影》,2018年第7期;陈犀禾:《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电影本体论》,《电影艺术》,2015年第3期;刘悦笛:《作为“看见世界”与“假扮成真”的电影——再论走向新的“电影本体论”》,《电影艺术》,2016年第4期;贾磊磊、袁智忠:《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元命题及其理论主旨》,《当代电影》,2017年第8期;饶曙光:《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战略:理念与实践》,《当代电影》,2016年第1期;周星:《泛文化交融与跨文化融合传播——兼论亚洲电影文化发展策略》,《电影评介》,2016年第1期;黄会林等:《中国电影在周边国家的传播现状与文化形象构建—2016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现代传播》,2017年第1期;陈晓云:《明星研究:维度与方法》,《当代电影》,2015年第4期。 (14)参见金丹元、周旭:《直面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新窘境——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策略的再思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杨洋、刘晓希:《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当代文坛》,2016年第5期;詹庆生:《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及其反思——以〈推拿〉为例》,《当代电影》,2015年第1期;饶曙光、尹鹏飞:《“拐点”论争与中国电影结构性优化》,《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15)尹鸿:《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16)这项研究先后出版图书7种,由丁亚平主持,分别为《大电影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大电影时代:异彩纷呈的热播影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大电影制造:热门影视的光影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大电影转向:热播影视的发展趋势》(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大电影的拓展: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分析》,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大电影的互动: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2》,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版;《全球化与大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 (17)李道新:《影道惟新:中国电影的创化与传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年版。 (18)李道新:《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9)王海洲:《想象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 (20)厉震林:《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2015)》,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版。 (21)虞吉:《中国电影史》(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2)储双月:《中国历史电影艺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 (23)丁罗男:《电影观念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 (24)罗丽:《延展与凝视:粤剧电影发展史述评》,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5)杜巧玲等:《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版。 (26)赵卫防:《香港电影艺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 (27)赵卫防、张文燕:《政治、艺术抑或商业:1949年以来内陆和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影响》,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 (28)张慧瑜:《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版。 (29)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三卷本)》(增订版),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 (30)贾磊磊主编:《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5》,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版。 (31)李亦中、张荣、李庆阳编:《昨夜星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2)周剑云、陈醉云、汪煦昌:《电影讲义》,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 (33)钟大丰、吴冠平主编:《影戏年鉴》,东方出版社,2016年版。 (34)如陈旭光:《存在与发言:陈旭光电影文章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5)如丁亚平:《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 (36)贾磊磊主编:《中国功夫·动作电影研究2017》,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版。 (37)丁亚平:《中国电影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 (38)丁亚平:《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 (39)丁亚平:《中国电影历史图志(1896-2015)》,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版。 (40)丁亚平编著:《中国电影史学》,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 (41)饶曙光:《建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电影新作》,2005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评论、艺术理论等。出版个人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中国当代电影史》《中国电影通史》等二十余种,发表论文和专业文章五百余篇。先后主持完成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任首席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总编委员会委员、影视学科主编。 转自: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 图书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