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没法实地看家,趁着不出差的空隙读了很多关于家居的书,也体验到了“颅内看家”的快乐和振奋。近期最爱必定是它——中村好文的《住宅读本》。 中村好文也是斜杠青年一枚了。 他帮村上春树设计过房子,是大学教授,生活家,也是畅销书作家。不管写去山里盖小屋,还是逛建筑大师家的经历,都轻快好读,也没有什么晦涩的术语,全程沉浸于他对家和生活细微的观察和浓烈的感情里。 这本书里,他提到了心目中“理想之家”的一些标准,也给到我很多家居灵感: 屋顶阁楼孕育着梦想,庇护着做梦的人。在我看来,每个家都该有一个能孕育梦想的地方,能自由自在沉溺于梦想的秘密空间。或者一个有点昏暗的角落。 “一所房子如果有一些有趣的点缀和机关,就显出一种玩心,像谈话中的幽默,让人觉得生活不那么枯燥。” 他在自家楼梯间搭建了一个空中走廊,围板拉出来,就可以通往私密阅读角 印象最深的,是他聊到非常喜欢的一种户型——One Room,简单说就是主要生活空间(除了厕卫外)都集中在同一个空间的住宅。 这种空间以居住为目的,舍弃了那些“总有一天能用的上”的房间和“其实根本用不上”的房间,功能极尽简化,保留下的才是“人类住宅的原型”; 住在这种房子里,氛围和声音相传相通,“能给人在同一屋檐下,在同一空间的亲近感。” 住宅史上很多厉害的房子,包括一些建筑大师的家,都是“one room”的房型,今天就想和你们聊聊那些厉害的“one room”们~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盖的不到15平米的小屋,图为copy版 01 梦想中的养老房 by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盖的湖畔别墅(Villa Le Lac),简直就是我梦想中的养老房了! 这是他为年事已高的父母设计的,希望他们能在这里安度晚年。房子位于瑞士日内瓦湖畔,依山傍水,也是大师精心挑选的位置。 考虑到父母年迈,没法花太多精力打扫房子,虽然叫别墅,但面积只规划了60平左右,还是16×4的狭长户型,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幻灭,别急,往下看~ 从玄关进来有两条动线,左边是起居(或访客)动线,通往客厅,客房;右边是家务(或自用)动线,通往厨房,洗衣房,储藏室;继续走,就是浴室和主卧,又可以绕回客厅。是不是挺妙的,实用又高效! 这个家,最特别的,就是这扇长达11米的水平窗户了,大气又梦幻! 室内也因此引入了充沛的光线,虽然纵深只有4米,但保证了居住感。家里几个主要空间,也变成了观景台,不管走到哪儿,都可以尽情饱览湖泊和阿尔卑斯山的风景! 原本以为家里如果划分这么多功能区,应该会显得逼仄,客厅却出乎意料地宽敞明亮,光影在地面、墙上跳跃,增添了很多生机。 这里藏了一扇可折叠的屏风门,客人来时,把门拉出来,立马多出一间小客卧,平时这里就是起居室的一部分。也是现在很流行的“多功能空间”了。 主卧和浴室相连,拐角处还藏了一个浴缸,想想每天对着一览无余的湖景泡澡,也是很心旷神怡呢。 厨房临窗,不会觉得逼仄;里面是一间洗衣房,贴心到什么地步呢,洗衣槽中有个洗衣板的固定架,甚至还预留了可以滤水的肥皂凹槽!柯布为了父母可以安心舒适地养老,也是倾注了不少心血~ 整个家一溜下来没做隔断,明亮的光线、清新的空气在这里自由穿梭,畅通无阻。一家人可以在各自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又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门像一个盖子,把房间变成箱子。我不想把住宅变成箱子的结合体。归根结底,我希望一所住宅能给人“在同一屋檐下”的亲近感。——《住宅读本》 房子外面也很值得一说,周边环绕了一个花园,很适合清早或傍晚,在这儿吹吹山风,饱览水、云、朝霞或晚霞变幻的美景。 在我心中,风和旅两个字关系密切。对我来说,旅行就是去和各种各样的“风”相见。——《住宅读本》 家的入口有一个门廊,盛夏日头毒辣时,可以坐在阴凉处乘凉;屋顶甚至还留了个阳光露台。 家里家外,已经有无数个可以俯瞰湖泊的观景台了,大师甚至还给母亲的爱犬、野猫都预留了瞭望台,又一个人不如动物系列啊🍋! 在这里 ,什么装饰已经不重要了,山川湖泊的无边美景,凝结着对家人无限感情的家,已经让这间one room显得独一无二。 不过,这个房子也存在漏水的问题,这就是后话了 大概三十年后,也就是1952年,柯布西耶在法国尼斯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度假用的海边小屋,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为自己打造的家。 房子面积极小(3.66 x 3.66 m),高 2.66 m,也是一间one room的房子,被他清晰划分为睡眠区,工作区,更衣区。 当时的媒体嘲笑这是尼斯海岸最寒酸的房子,但柯布本人却非常满意, 每年八月,他都会来到这里,工作,读书一段时间。甚至对朋友说,以后要死在这里。 02 全屋都是落地窗的玻璃屋 by菲利普·约翰逊 每次去看房,只要看到有落地窗就走不到道了。这个家就厉害了,全屋都是落地窗,唯一的屏障就是周边的树林。 你们大概猜出来了,说的就是 菲利普·约翰逊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手打造的玻璃之家。 这是一个“大开间”,格局一目了然。
进门左手边是厨房和餐厅,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种开放式厨房的先例,也让约翰逊深感自豪~ 步入客厅,这里铺了一张褐色地毯,上面安置着密斯·凡德罗 设计的巴塞罗那椅。 自从玻璃屋建成后,这里的家具就没有更换过,甚至连位置都不可以挪动,约翰逊还专门做了尺子以保证家具在正确位置,哈哈瞬间想到了《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 客厅放了一张十七世纪的画家尼古拉斯.普桑的油画,画中风景和环绕整个家的风景有种呼应感,不知道住在这里会不会有种身在画中的恍惚感~ 油画背后的家具充当了屏风的作用,隔开了卧室。 一张没有任何装饰的矮床,和玻璃材质的床头柜,就是卧室的全部了。床的位置选得很妙,一边是山谷,一边是丘陵,可以同时观看日落西山和月出东山。 这里也可以遮蔽起来,形成一个私密天地。 从卧室望过去,就是窗边的书房了。 桌,椅,台灯,不能再简单。想想也很合理,对着窗外这张时刻变幻的动态油画,也确实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装饰了。 逛了一圈,好像都没看到厕所。 哈哈这也是全屋唯一有遮挡的地方,就藏着客厅旁边的圆柱体里。 地板和墙面铺着灰绿色马赛克瓷砖,有种复古的味道,天花板上的方块是褐色猪皮,emm,知道后是不是无法直视了~ 圆柱另外一侧,靠近客厅的地方,安了一个火炉,想想冬夜坐在这里,听着木柴噼里啪啦燃烧的声音,静静凝视着跳跃的火苗,这个像展馆的家也多了不少烟火气吧。 有火的地方既是厨房,是餐厅,也是温暖舒适的起居室,就是说,因为有了火房子才变成家。——《住宅读本》 现在玻璃房不稀奇了,但在那个年代,用玻璃盖整座房子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人觉得这个家只是噱头或为了展示,但其实约翰逊每个周末都会在这里住,连去世都是在这里。 中村好文在《走进世界最美的家》里,描述了他想象中约翰逊去世时的场景,非常动人—— “那天是2005年1月25日,遗憾的是,我不知道那天有没有下雪,也不知道他去世的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但听到那句话,我仿佛清楚地看到,玻璃之家化为一幅巨大的棺材,载着约翰逊,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静静地升上了天空,” 03 如旅鼠洞穴般舒适的房子 by中村好文 最后想说说中村好文自己设计的房子。 他是出了名的“小屋迷”。曾在神户山顶造过一个极小的蜗牛壳一样的房子,还给它取了一个极其浪漫的名字—— “Luna Hut(月神小屋)” 。 里面只有一个屏风和床榻,但是从山顶看到的月亮极美,他说,这是一个可以看风景,又可以和内心对话的房子。 他在中年的时候,建造了一个不到7平米的树屋,在里面可以读书、喝啤酒,享受独处的快乐。
前不久看到有人探访了他在大矶的一个家,只有9平米,极小,但是内容之丰富,几乎涵盖了《住宅读本》里他提到 “理想之家”的必备要素: 风景、One Room、居心地、火、玩心、厨房和餐桌、孩子、手感、壁龛、家具、持续住下去、光。 这是一个小小的两层楼,从客厅可以望见广袤的大海,天气好时甚至能眺望到富士山。 客厅也有他心心念念的壁炉。 坐在大飘窗上可以看到宽敞的天空和满目的绿意,心很容易安静下来。 “一扇风景优美的窗户会有一种延伸出去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他设计的每个小房子,都有着绝妙的窗景吧。 他也极力推荐客人躺在沙发上去眺望大海。 厨房摆满了器皿和食材,大概很符合书里他对厨房的期待: “凌乱得很优美的厨房,或者稍微有点凌乱但还不至于让人感到沮丧或者悲伤的厨房,在我看来是最理想的。 ” 家里还有一个小得惊人的螺旋楼梯,有点像孩童时期的秘密基地,窗子的高度和楼梯位置也是按周围的景色去设计的。 一圈逛下来,这里几乎没有塑料或金属材质,所触所感都是木头、布或皮质温润的触感 。 触感带给人确切的手感。或者说,人愿意全面信任自己的触觉。这是种走在知性和理性前面的本能。我想让居住者用手掌确认房子的手感,借着手心的感受,慢慢加深对家的眷恋。不显山露水的东西奢侈起来才更幽妙啊。——《住宅读本》 访客感慨,在这个只有9平方米的空间里,随时能找到舒适的可供休憩的空间,窗边,沙发,光滑的木地板…… 所以啊,小房子,one room,也不妨碍它是一个舒舒服服的家。 之前很容易觉得,家的面积挺影响舒适度,也是后来,在实地看家以及在这些建筑师的作品里,让我们看到总是有一些人在极小的面积和简化的生活里,打造着或舒服或梦幻的家和生活。 最喜欢书里引用的一本英国小说里描述的场景,也是中村先生理想里简素的家和生活 : “把破烂儿都扔了!只装载必要的东西,让生活的小舟轻快起来!质朴的家庭,简素的乐趣,一两个知已,我爱的人,爱我的人,一只猫,一条狗,一两个称手的烟斗,足够温饱不再多求的衣服和食物,再有点酒,比足够刚好多出一点点的酒,只这些就再好没有了。” (文章来源 我爱这花花世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