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1000岁生日快乐 ! #谢谢王安石# 冲上热搜

 欧雅70 2022-04-24

事件

2021年12月18日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也是全国英语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日子,学生们都在为王安石庆生,#谢谢王安石#话题当天冲上微博热搜,大家都说,Jeff(介甫),生日快乐!保佑我四六级稳过。

图片

在其诞辰1000年之际,社会各界也纷纷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开启了“王安石经典诗词大挑战”。

图片

▲央视新闻截图

他的诗词,不仅有文学之美,也有昂扬的力量和乐观的精神。

鉴于高考向来与热点贴合紧密,本期带你走进王安石的岁月时光,了解王安石诗歌进入2022年高考的N种可能。

王安石 / 时光轴

天禧五年—皇祐三年(1021年—1051年)

英才少年

★王安石自幼聪慧过人,酷爱读书。曾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很早便体验到民间疾苦。

★王安石的诗词文俱佳,深得宰相文彦博赏识、受欧阳修举荐。

备注

其诗歌中“杏花”“梅花”“松”“竹”意象出现率最高。诗人借“花开花落”,展现生命的开始与陨落,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屈精神和高洁的品质,表达了他的用世之志或出世之怀。

图片

嘉祐三年—熙宁元年(1058年—1068年)

为政主张

★嘉祐三年,王安石系统提出变法主张,但仁宗并未采纳他的变法主张。

★宋神宗即位,王安石深得器重。

精神、诗作特点

此间,其论说文说理透彻,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王安石也写了许多抒情诗,其中颇有思亲怀友的名作,如《思王逢原》《示长安君》等。

备注

主张文道合一。其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图片

熙宁二年—熙宁三年(1069年—1070年)

熙宁变法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均有涉及。

精神、诗作特点

此阶段诗作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风格直截刻露,同时展现鲜明的个性。《千秋岁引》《梅花》《元日》等为此间作。

王安石写得更出色的是咏史诗,他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

备注

王安石绝句中多见自然意象,如风雨云月、四时变化、江河湖海等,也同时赋予了它们孤傲、高洁、自负、独立不迁的品格。

图片

熙宁四年(1071年)

新旧党争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反对。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进行批驳,表明决心。

 精神、诗作特点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意境,如《桂枝香·金陵怀古》。

图片

熙宁七年—元祐元年(1074年—1086年)

罢相病逝

★熙宁七年春,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宋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王安石被罢相。

★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然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元丰八年,宋哲宗起用司马光为相。后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

精神、诗作特点

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的政治诗。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在王安石的很多山水诗中都体现出闲淡中显旷达的风格,比如《江上》和《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备注

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王安石诗歌凄恻中寓悲壮的独特风格,在看似凄恻清冷的字句下,掩藏着激烈深沉的情感和崇高壮阔的精神。

王安石 / 与高考

渔家傲

〔宋〕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思考: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假设这里所说为实,那么“柔蓝一水萦花草”和“一江春水碧揉蓝”有何异同?

提示:同:都用“柔(揉)蓝”写江水,写出江水的颜色、形态,给人以入心之感,好像水在自己的心灵中流过一样。不同:王安石将“一江春水碧揉蓝”浓缩在“柔蓝一水”间,更见精致;不止是写水,还写江水绕花甸,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寄寓诗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

模拟在线

奉酬永叔见赠

〔宋〕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意思是,我传扬孔孟道义的雄心还是有的,但学习写作文章却感到力不从心。前一句见出自信,后一句是自谦之语。

B.颔联写他日能够窥探到孟子道义的奥妙也就心满意足了,终生岂敢奢望在写作方面超过韩愈?

C.颈联写我和您的那些晚生后辈恭敬地来拜访您,以致忙乱中把鞋倒穿,深感惶恐。

D.尾联写怕以后自己浪得虚名,您赠给我的美好诗篇及崇高评价我实在不敢承当啊。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3.题目中的“酬”,其意是(    ) ,此诗是一首 (    )诗。

答案

1.C(倒鞋出迎的应是欧阳修,此句是说作者因得到欧阳修的极度重视与奖掖,深感惶恐。)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襟怀坦荡、心有大志的青年才子的形象。从前两联的“心虽壮”“何敢望”可以看出诗人志向高远、才华出众、精研学问;尾联通过担心自己浪得虚名、对欧阳修的赞誉愧不敢当的举动刻画了他感激恩师、敬重长者、谦逊知礼的形象。

3.酬谢  赠答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