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兰察布人的情愫:莜面、山药蛋最亲

 新用户06868399 2022-04-25

第 1821 期
文|嘎查冀   编辑|一笼莜面


看地图,内蒙古像匹向东奔驰的马,乌兰察布就在马鞍位置,像个细长的山药蛋。
这个位置是个下苦的地方,乌兰察布土地贫瘠,生活自然苦寒,但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这里的人们舌尖儿上信奉,这块土地产啥,我们就吃啥。


乌兰察布这个地方,属于圪梁子地貌,半农半牧,山没有像样的山,水也形不成河,不种庄稼的地都叫草原,感觉和陕西的塬、甘肃的陇、河北的坝上差不多,这地方就叫乌兰察布。这地方产啥,数来数去,莜面和山药蛋最亲,是这里人间的烟火。


莜面这种特产,最有地域特点,出了这个地儿,就不是这个味儿。晋北、陕北、坝上,甚至一个地区的几个县,争来争去,武川莜面,万全莜面,阳高莜面等,都夸本地的莜面好,都冠以“XX莜面”,还不如说是这个圪梁子的土地和气候好。这就造就了莜面的个性,当地的莜面最好是用当地的水,这样才味道正,实际上大家争的就是这个味儿。


莜面的做法吃法很多,不外乎从形状和汤料上做文章。
翻阅乌兰察布历史,这里的人们多是走西口来的,山西、河北的居多,算算吃莜面的历史有三百年,快赶上一个小国的历史了。由此推断,乌兰察布吃莜面有山西、河北的基因,所以争来争去,可能是争原产地,争手艺。在这样以农为主的地区,农村人吃莜面敢说是城里人的师傅,原料、加工、做法一条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纯天然。


农忙时,顾不上精雕细琢,烧一锅水胡乱搅一下,就吃了搅拿糕,人们以为拿糕是懒人饭,其实不然,拿糕是大道无形,大道至简,吃者自定。闲时,和一块莜面,可以搓条条,可以捏鱼鱼,可以推窝窝,可以擀囤囤,边想边做,边做边摆放,一个蒸笼里可以摆下全套的龙门阵,囤囤、窝窝像丘壑,条条、鱼鱼像春耕的大地,一笼莜面江山无限。


在乌兰察布当地,能不能做得一手好莜面,是衡量一个媳妇儿的重要标准。当然,莜面还需蘸着汤料吃。汤料分荤素,咸淡酸甜因人而异。素的首推腌菜发酵的酸腌汤,当地人叫冷腌汤。荤的可以切肉丁,加蘑菇,随锅一起蒸炖。不论荤素,莜面是主角,汤是陪衬。莜面的形状满足了眼睛,汤料营造的氛围满足了味觉,吃完莜面再喝一碗蒸饭水,快活如神仙。


乌兰察布土地虽然贫瘠,但种山药蛋还行,家家户户都种十亩八亩,当基本口粮。秋天丰收的时候,迫不及待从地里刨一筐,先吃一锅焖山药蛋,算是庆贺丰收,相当于冬季吃杀猪菜。刚揭锅时,一股新鲜的山药蛋味道,夹着泥土味儿,扑面而来,入心入脑,山药蛋都爆皮开了花,像梨花怒放,白花花一片,沙得几乎拾不出来。接着,大人小孩齐上阵,每人手捧一个趁热吃,有的就着咸菜吃,有的沾着酱面面吃,大人们在铁瓢里叮哩咣啷用擀面杖捣精精,锅碗瓢盆碰撞声、嘴的吧嗒声,奏起了交响乐。


丰收的山药蛋,每家每户足有几千斤,留足一年的口粮,该窖藏的窖藏,挑选后该卖的卖,多余的磨成淀粉,把山药蛋收拾安顿住了,冬天也就到了。

卖到城里的山药蛋,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有的做薯条,有的做薯片,有的做土豆丝…,相比留在农村的,见的世面多一些,但有谁知道山药蛋是如何长出来的呢?留在农村的山药蛋,放在地窖里慢慢吃,到第二年长了芽,新山药蛋也该收获了。


山药蛋不像莜面,它没有地域局限制,但不同的地区吃法不同。在乌兰察布地区,尤其是农村,白面、莜面、山药蛋是老三样,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至多杀口猪,再买点大白菜。如何把单调的山药蛋吃好,吃出花样,吃得不腻味,乌兰察布人民自有智慧,轮换着吃,这就是日子。别的地方用土豆烩菜,在乌兰察布叫熬菜,山药蛋切块,猪油炝锅,再加淀粉做的粉条,美其名曰熬制而成。


1980年代读中学吃食堂,熬菜是获取维生素的唯一渠道,山药蛋泥洗不干净,菜里缺油,泔水烂气,少寡没味。现在生活好了,熬菜排骨烧肉随便加,但还是怀念那种砂碜的熬菜,那是一种记忆。还有一种冻山药,像东北冻梨,猜测是先民们把山药蛋冻了,舍不得扔,挤出水来上锅蒸熟,别有一番滋味。


要说莜面和山药蛋吃法,多得数不清。乌兰察布人还有一种灵感智慧,把莜面和山药蛋搭配起来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药鱼就是一种典型,实现了融合得到新生,焖熟的土豆擦成泥,加上莜面粉,搓成鱼的形状,就叫山药鱼,蒸熟后蘸上蘑菇肉汤,一种品相,两种风味,那叫一个美。淀粉是山药蛋的精华,是山药蛋家的白富美,滑腻白净,做成的凉粉软塌塌、滑溜溜,忘记了自己的出生。


莜面,山药蛋,就是普通的食物,那里的人们为了生活,在地里刨食,离不开它们。吃莜面山药蛋长大的,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莜面山药蛋味儿已经侵入身体,进入思想,刻下记忆。

你一说话、一吃莜面山药蛋,就暴露了你的出生。好多人进了城,上了楼,依然忘不了莜面山药蛋,包括我也一样,一说起来,莜面山药蛋最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