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有感:读书改变气质,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研究 2022-04-25

我们在学校教室里,常常可以在墙上发现这样一幅意味隽永的警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  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与素质教育思想非常接近,人的学习是多层次的,大致说来,第一层是知识,它需要记忆和积累;第二层是能力,它是对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才是素质,它是知识和能力长期实践、积累之后造就的一种人生态度。素质教育便是注重第三层又不偏废前两层的一种完整的教育思想。

比如读史。记住了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和年号,这是知识;会用这些知识分析历史,这是能力;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不为一时一事的现象迷惑,始终对人生抱有乐观信心,这才是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所以说“史鉴使人明智”。

比如读诗。会读会背几首诗,这是知识;学会做诗,便是能力;学做诗先学做人,使诗如其人,使人生如诗,机智灵敏,潇洒脱俗,这就是素质。所以说“诗歌使人巧慧”。

比如学习数学。记住一些公式,这是知识;会用这些公式具体运算,便是能力;于运算中养成精细的思维方式,使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你的各门功课学习,乃至贯穿整个人生,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大益处。

比如学习博物。博物泛指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是培根时代人们热衷研究的科目。认识一些物种,懂得它们的分类,这是知识;能够利用、保护这些物类,这是能力;观世界之博大,察万物之精采,乃悟人类之地位与责任,如此焉得不深沉。

比如学习伦理。伦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尚道德,所以这是一门直接作用于人的素质的学问。学了一些伦理知识而不贯彻于行动,是最轻薄而不庄重的。西方人说中国有伦理学而无哲学,排除自大的偏见,其实倒是赞扬我国先哲们对自己的理论都能身体力行,他们都是一些庄重的人。

培根所举各门学问,唯最后“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一句,只着眼于能力,值得进一步讨论。其实逻辑与修辞同样改变人的素质,逻辑要人做得对,修辞要人做得好,假如你能让自己生活得合乎逻辑,又注意修饰,必能培养一种良好的气质。所以此则改为“逻辑使人认真,修辞使人精采”似更妥。

稍嫌不足的是这段话漏掉了“语文”,今试补上:语文教人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为史鉴、诗歌、数学、博物、伦理、逻辑和修辞等学科提供学习工具。语文学习也有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次,认识几千个字,读了几百篇文,这是知识;能用这些知识做工具,学好史鉴等各门功课,这是能力;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形成一种语文素养,透出一种读书人的气质,这就是素养。

什么是读书人的气质?首先当然是爱读书,嗜书如命,语言文字成了他的一种生活状态,形成一种书卷气,或者叫做诗意的生存。曹文轩曾讨论过这种读书人的气质,他说:

“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是丑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你眼前的形象过目不忘,永耸心中。有时我会恶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风范,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