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好好想想,先找出一个,最近让你很烦恼的事。试着不回避,直面它,让它清晰呈现,虽然会感到不好受。 刚刚想到的那个“烦恼的事”,就是执著的对象。 “执”就是拿起,“著”就是放不下。刚刚那个烦恼事,是它让你拿起又放不下,就像抱着一个大石头,放下砸向脚,不放累得慌! 破执著,消烦恼,就是“不拿起”或者拿起了要“放下”。 但是,不容易办到,源于三“硬”。 哪三“硬”? ![]() 心头石,比这大,比这重 一、执著之物有“真实不虚”之“硬” 色之于眼,声之于耳,香之于鼻,味之于舌,触之于身,法之于意。在习惯上,人们通常认为这些都是“眼见”为实。包括刚刚你想到的那个令你烦恼的东西,那些你追求的东西。它们令人感到如此的真实。它就是危险之源,它就是诱惑之源。回避它,追求它,成了必然之举。 那个“烦恼的事”,真的是真实不虚的吗? 未必!眼见未必为实。 现在,科学上,也不会认同“眼见”为实吧,包括科学上的规律。 佛陀说“凡一切相皆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学对“空”性有很多解释,比如缘起,无常,摩诃等等。可惜佛经没有入教材,我们没养成看空的习惯。 二、执著之物有“利害攸关”之“硬”。 执著调动了情感,而情感是我们作为一种生物,对环境的反馈机制。危险与利益之于我们,我们必须做出反应,否则我们怎么适应环境呢? 所以那个让我们执著的事物,它不仅展现了“真实”,还展现了“重要”。我们倾向于自动作出生物性本能反应,趋利避害,进入执著状态,由不得你。 从这个角度看,执著之硬,可以理解了。 但是,但是,那个执著之物真的重要吗? 未必!它重不重要完全可以由你自定义。佛学里面有“无念行”这个概念,真是绝了! 三、执著让人有“身在其中不自知”之“硬” 我们从出生开始,慢慢生活在执著之中,不执著于此,便执著于彼,或强或弱,或多或少,或迷或醒。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多少年后才知道我们随着地球自转而高速运动,因为缺乏合适的参照物。 执著有类似性,我们生活于其中,它构成了我们的人格,似乎生活理应如此。 只有感知到非执著状态,才能时常发现身处执著之中。生活便多了一种出路。 破身外石易,破心中石难! 抽空读一读佛经,补一补心灵的缺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