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48篇:读文有思∣关于名著阅读教学与测评的思考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4-25

关于名著阅读教学与测评的思考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了蔡春华老师发表于《福建教育》2021年第9期的论文《开放性文本的名著导读探究——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之<傅雷家书>》为例。《傅雷家书》不太好读,一来是因为部分内容比较专业,涉及到音乐、艺术等专门领域,二来是文体带有议论说明的特点,不像小说那样有连贯的情节,三是每一封信长短不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是那么清晰,读起来比较费劲。这篇论文既有学术性,对资料的梳理非常周全,同时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给一线教师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首先,作者认为《傅雷家书》是“开放性文本”,即文本有着丰富立体的内涵,或者文本本身因编订过程而出现不同版本的差异。《傅雷家书》最初由北京三联书店于1981年出版,收录了1954年至1966年间,傅雷写给傅聪的中文信125封,傅雷写给傅敏的两封和一封傅雷妻子朱梅馥写给傅聪的信。1984年,北京三联推出增补本,信件增至178封。2017年北京三联推出“三联初版纪念本”,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之上,增删了若干信件与内容。2018年,经傅雷次子傅敏授权,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与北京三联有所差异的《傅雷家书》,作者署名为傅雷、朱梅馥和傅聪。该版本删去了三联版里傅雷与傅聪讨论音乐、美术及文学的部分内容,增加了傅聪的38封回信,以及傅聪母亲的信和傅雷夫妇写给儿媳弥拉的信。也就是说,《傅雷家书》目前正规的版本有四种。以后还不会有新的版本,目前还不好说。傅敏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家书》的编后记里写道:“自从2004年中学语文课本收入'傅雷家书’两则后,各种侵权版本的所谓'中学生新课标’《傅雷家书》层出不穷,我对那些寻章摘句的拼凑以及五花八门的解读很不以为然,认为是'见树不见林’。其实,父母的家信不是为发表而创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写在纸上的家常话。1981年我将这些家信辑集成书,公之于众,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母,寄托我们的哀思。家书广泛传播的溢出效应,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我和聪哥的家教背景,其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底线是'先做人’。我以为这才是家书的要旨,望读者朋友们通览全书后,深自领悟。”应该说,傅敏先生的这些说明包含着很多信息,尤其是对家书要旨的概括,更是理解《傅雷家书》的一条主线。

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一是对傅雷其人及家书的精要介绍;二是读书指导方法;三是专题探究。其中专题探究一是傅雷的教子之道,二是父子情深,三是我给傅雷写回信。依据这些内容,作者提出了名著阅读“生长点”的问题,即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哪个点、学生阅读整本名著的切入点等。这些点主要有:一是认识“傅雷”其人,尤其是他在翻译外国文学名著方面的成就;二是从版本差异的角度进行多角度解读,例如谈做人,谈傅雷和傅聪之于东西方文化交融、比较的思考,也可以谈“艺术三姐妹”之文学、音乐、美术之间的共通共融;三是基于文本的开放性,家书所涉及的道德、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都可以要求学生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并试着以书信的形式与傅雷进行隔空交流;四是傅雷的教子之道以及父子情深的具体表现;五是家信中提到的“赤子之心”,傅雷夫妇的墓碑上刻有一句墓志铭:“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精神世界。”在具体的家信中,也有关于“赤子之心”的谈论。类似于这些话题,也是可以作为阅读生长点的。

统编教材提示在阅读《傅雷家书》时要有选择性,即“选择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也值得重视。教材提示:“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本篇论文的作者认为,从学生的阅读策略看,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找到兴趣、思考与关注点,围绕着上述提到的“阅读生长点”,既做略读与精读的选择,又能就精读部分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与分析。也就是说,在阅读《傅雷家书》中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不能局限于一种。而且,“选择性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只是一种阅读的“提示”,在进行“选择”之后,还要继续运用精读、浏览、略读等具体的阅读方法。

这篇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首先,我自己对这12本名著要进行更为细致与透彻的阅读。之前也阅读过这些书,但缺点是不够全面,跳着读了一些,还有的没有读完,更多的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明年要专门对这12本名著进行系统阅读,先全面读一遍,然后再进行研究式阅读,最后围绕某些重点段落进行文本解读。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既要有传统的监督检查,也有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本期《初中语文教与学》还转载了广州中学朱彦斌老师的论文《基于学情的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以<傅雷家书>为例》,这就是一篇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的文章。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语文学习》也提供了一些项目化学习的案例,都值得参考学习。再次,名著阅读的命题要实现多样化,思路要打开。广东省中考名著命题较为传统,一般是提供名著的选段,设计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偏重于知识或文本内容,第二个题侧重于对文段的把握与理解,第三个题是延伸到整本书。相比于江浙一带的试题,这些题目不够灵活。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师每年都会在考前猜测今年会考哪本名著,猜对了就皆大欢喜,猜错了好像学生的名著也白读了。我的建议是不局限于“某本”名著,而是要用一定的话题将多本名著串联起来考查,教师真正的工作重心不是“猜题”或“猜书”,而是要带领、指导学生对这些名著的要旨进行把握,尤其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命题时要依据教材的提示,同时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名著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命题研究等方面的论文,从中捕捉命题的“生长点”,这样才能常命常新,避免套路化,防止猜题等不良倾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