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侯景乱梁》的《序》与《跋》
序
穆
陶
“历史小说”这名字,在古代是没有的。小说的原始,前人多有论述。街谈巷语,鬼域狐从,叙说往事于传闻,勾画人心于百态,警勉惩劝,胥在当世。小说所写,皆为“过去时”。
“过去时”有近有远,都谓之“历史”,无不可。何必将远近分开,别立“历史小说”之名?有人已经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此,则可以说:所有的“历史小说”也都是“当代小说”。故“小说”而冠以“历史”之名,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文辛君修治史学,术有专攻,娴于史事而有独见,他身为高级历史教师,深知教育之法,除课业授受之外,道德素质之培养,历史文明之承传,尤宜重视。故执教之余,不惮烦剧,写成长篇小说《侯景乱梁》一书,其所用意,盖在惩恶劝善,伸张正义,察古今之变,明人文所归。其育人之功,当不在讲堂授业之下。
《侯景乱梁》是写南北朝时期侯景叛乱的事。侯景其人,《梁书》、《南史》有传。他是一个典型的武夫,又是一个政治投机的野心家。他所以能够得意猖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混乱与朝廷腐败为他野心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精神观念最混杂、社会斗争最激烈的历史时期之一。自汉、晋以降,北方民族崛起,中原士族南迁,三百余年间,南北战争不断,人民频受战乱之苦,以建康(南京)为中心的江南,由于北方士族的南迁与南方土著的融合,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过很大的发展。然而六朝社会风习,却在这种发展繁荣的背后埋下了祸根。这祸根是什么?就是“腐败”。当时从朝廷贵胄到一般士大夫,都是侈靡无度,豪华相竞,崇尚玄谈,耽心晏逸。宋、齐、梁、陈之短命,王、谢金粉之成灰,史家论世,有“清谈误国”之说。然则究其底里,未必尽然。士夫清谈,或可于实无补;清议谈玄,何能伤及国本?故窃以为六朝之短命,不在“清谈”而在“腐败”。南北对峙,偏安江南之朝廷,士族世家、王公贵族,似乎都把“享乐”二字当成了生命的根本,对于
“民为贵”、“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治世观,则渐而泯弃无闻。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两极分化,悬然如壑。《颜氏家训.涉务篇》述梁朝士大夫“出则车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出门坐车,到家婢妾环侍,只顾自己享受,哪里还有心思去想老百姓的事情?更有甚者,这些封建统治者们,为了自己的享受,可以凭借势力和金钱,将大批贫民当奴隶供自己驱使奴役,至有一家蓄养奴隶多至千人以上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是朝廷权贵溺释佞佛,修行善事;一方面则是民无衣食,啼饥号寒。腐朽荒诞至此,国家怎能不亡!
《侯景乱梁》就是反映了这样一个时代,描写了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的各类人物。我们从中看到了残忍,看到了虚伪,看到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也看到了民心,看到了向往,看到了国家兴亡的演变轨迹,社会治乱的倚伏因子。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名物典制,基本上都于史有征,既非“戏说”,亦与所谓“新历史小说”者迥不相侔。在艺术手法方面,既有蔡东藩《历代通俗演义》之谨实;亦有罗贯中《三国演义》之虚实相间、文笔精练简洁;又有现代小说刻画人物心理之细腻。虽以当代小说观念视之,离小说至妙之境尚有距离,然文笔谨严,叙事有致,情节参差,亦颇可观。于镜鉴世道人心,建设精神文明,大有裨益。
公元二零零三年夏历五月于潍坊
《侯
景
乱
梁》
未
定
稿
读
后(代跋)
刘保富
文辛的名字,我早就在报刊上见过,但相识却是去年冬天的事。他拿着一本刚出版的散文集《月下小品》到潍坊来赠我,于是便交谈起来,他在大学里学的历史,却酷爱文艺创作,尽管在中学里教务繁重,他还是挤时间业余创作,日积月累,在走下讲坛之后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当他提出要我为其写书评时,鉴于对教师职业的的崇敬和为他的创作执著精神所感动,我答应了这位素不相识的文人的要求。不久,我写的谈《月下小品》情趣美的书评文章见诸报端了。此后,彼此常通电话,间或晤面,探讨一些文艺创作的问题。他期望从自己诚挚的心灵里流出来的文字,能够流进读者的心灵里。
文辛先生是勤奋而严肃的作家,听说今年春天他从昌乐去了临朐上坪水库,在那里,一个多月的时间竟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朋友新作,除了祝贺外,更想先睹为快,所以穆陶先生刚写完《序》,我便要来了书稿。当我在电话中惊赞他日写万言的才华时,他说,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为写这部小说积累材料,酝酿人物形象和结构了。原来他是“厚积而薄发”!
此后他又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厚厚的小说已是第三稿了。
《侯景乱梁》是以我国历史上公元548——552年的“侯景之乱”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脉络,辅以作者艺术的感悟而创作的。小说主要从两条线路着笔的,一是从侯景而言,经历了投梁——图梁——反梁——乱梁——篡梁的演变过程:一是就梁朝而言,则以纳景——纵景——忍景——抗景——灭景为故事发展线索。小说从公元503年天象示警,侯景降生写起,围绕着侯景这个残忍暴虐而又有点神经质的叛臣贼子描述了一个个血与火、爱与恨、正义与邪恶、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事。其中不乏蔚为壮观的战争场面,如“寒山失律”、“师徒鏖兵”、“台城斗法”、“血凝东府”、“血战青塘”、“猛将之死”、“血洗广陵”、“饮恨长沙”、“蛟龙出海”、“巴陵之战”、“王陈会师”等章节,都浓墨重彩而又各具特点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性,高度赞扬了羊侃、韦粲、樊文皎、张嵊、祖皓、萧确等英雄人物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细腻地描写了侯景、王伟、宋子仙、侯子鉴、郭元建、任约等叛将不同的心理素质及高低不等的战争指挥水平。
文辛先生是敢于“吃螃蟹”的作家。历史上南北朝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很难理清头绪,因此,近年来虽然长篇小说汗牛充栋,却很少有以南北朝为历史背景的作品。至于写“侯景之乱”的长篇,恐怕《侯景乱梁》是第一部,由此可见作者的胆量和勇气及历史知识的渊博,更可贵的是小说描写的人物、事件及涵盖的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内容,极具历史的真实性。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极其混乱和统治者腐败的时期,穆陶先生在这本小说的《序》中说:侯景“所以能够得意猖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混乱与朝廷腐败为他的野心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小说充分反映了“一方面是权贵溺释佞佛,修行善事;一方面则是民无衣食,啼饥号寒”的腐朽荒诞的史实。再如,梁朝是依靠士族来支撑政权的,农民为了躲避徭役,就得到士族那里求庇护,成为士族的农奴,梁武帝佞佛,出现了寺院地主阶级。小说第十二章中,《耘田鼓》诗充分反映了这一史实。沉痛的史实寓含着一个永恒的警示:悲剧不能重演!这就是作家反观历史的标尺。
文辛先生很会塑造人物形象,他在把握历史人物基本性格的前题下,运用塑造形象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写人物,因此,一个个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十分丰满,呼之欲出。如正面人物羊侃,反面人物侯景,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其他如梁朝的良臣猛将张嵊、韦粲、樊文皎、陈霸先等人物形象也很有立体感。梁朝亲王萧范、永安侯萧确、侯景营中的宋子仙、侯子鉴等,也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之如睹其面,如闻其声。
文辛先生的散文作品语言美是其特色之一,小说《侯景乱梁》中的语言也保持了自己语言的风格,请看第三十八章中的这段描述:“一片灰色的云,慢慢压过来。一只小鸟倏地停在对面梧桐树上,四下张望一番,便低下头去梳理它那并不美丽的羽毛。一会儿不安地张望一番,希望这只小鸟能给她带来一个企盼的故事。忽然从天的后面又飞来一只小鸟,小鸟'啾啾’了两声,跟了上去,消失在灰色的天空中,消失在她的视线里。只有风轻轻地送来一片羽毛,带着她无限的惆怅,轻轻地坠落。”这段细腻的描绘,生动而含蓄的写出了碧桃这一形象在困窘环境中孤寂的心绪,为她与尹圭的相爱相恋作了铺垫。
《侯景乱梁》因为是文辛先生的长篇处女作,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所难免,特别是刻画人物上,还需下功夫。当然,我拜读的不是文辛的定稿,听说他仍在修改,相信这部小说问世时,定会给我再次惊喜。
文辛先生第一部长篇小说问世,又是第一个写“侯景之乱”的,两个第一,可喜可贺!
企盼着文辛先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03年10月20日于苦读斋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