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佾篇》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莫远忧的图书馆 2022-04-25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居:处在,处于。

宽:宽厚。《阳货篇》17.6 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敬:严肃、恭敬;慎重,不怠慢。《子路篇》13.19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临丧:亲临丧礼。

哀:悲哀。

吾何以观之哉:何以,用什么,怎么。,观点,看法。

【译文】

孔子说:居于上位不能宽厚待人,为礼时做不到严肃恭敬,面临丧礼时没有悲哀之情,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知识扩展】

居上不宽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统絖[kuàng]塞耳,所以弇[yǎn]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译文】水太清澈了,鱼就无法生存下去,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人跟你走了。所以历来帝王的冠冕前悬垂着一串串玉,正是用来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不可听得太精细了。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事情,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另见《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春秋繁露·仁义法篇》:“君子攻其恶,不攻人之恶。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此之谓仁造人,义造我,何以异乎!故自称其恶,谓之情,称人之恶,谓之贼;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节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为礼不敬也;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二端之政诡于上而僻行之,则诽于下;仁义之处,可无论乎!夫目不视,弗见;心弗论,不得;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译文】君子责备自己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错误。不指责他人的过失,难道不正是表示仁爱与宽恕吗?责备自己的过失,不正是全面的实行义吗?这就是以仁来造福别人,用义来造就自我,《论语》中所阐述的观点,与《春秋》所立之仁义法之间没有任何不同。所以说出自己的过失,叫做坦白;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对他人的伤害;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笃厚,苛求他人叫做刻薄;对自己能求全责备,叫做明智;对别人求全责备,则是一个糊涂人。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是居上位而不能宽厚待人;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是为礼不敬。为礼不敬会损害自己的品行,百姓也不会尊重他。居上不宽则有伤忠厚,百姓也就不亲近他。百姓不亲近他,也就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也就敬畏他。那些身居上位的人颠倒了自治和治人的标准而歪曲地去实行,就会遭到下层民众的批评。仁义二字各自所处置的对象怎么能不假思索呢?不用眼睛去看,就见不到事物;不用心去思考,就不能知道真理。即使有天底下最好的美味,如果不用嘴去咀嚼,怎么能品尝出其中的美味呢?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如果不去认真地思考,那就不可能知道它所包含的深远意义。

为礼不敬

《左传·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译文】周襄王派遣召武公、内史过以荣宠赐给晋惠公。晋惠公接受瑞玉的时候精神不振作。内史过回去,向周襄王报告说:晋侯的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吧!天子以荣宠赐给他,他反而懒散地接受瑞玉,这就是先自暴自弃了,他还会有什么继承人?礼,是国家的躯干;敬,是载礼的车厢。不恭敬,礼就不能实施;礼不能实施,上下就昏乱,如何能长久? 

《左传·成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晋侯使郤錡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郤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译文】十三年春季,晋厉公派遣郤錡来鲁国请求援兵,处理事情态度不严肃。孟献子说:郤氏恐怕要灭亡了吧!礼仪,是身体的躯干;恭敬,是身体的基础。郤子却没有基础。而且作为先君的嗣卿,接受命令而来请求出兵,想保卫国家,但却怠惰,这是不顾国君的命令,不灭亡还做什么?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会于商任,锢栾氏也。齐侯、卫侯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

【译文】鲁襄公和晋平公、齐庄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子、邾子在商任会见,这是为了禁锢栾盈。齐庄公、卫殇公表现得不恭敬。叔向说:这两位国君必然不免于祸难。会见和朝见,这是礼仪的常规;礼仪,是政事的车子;政事,是身体的寄托。轻慢礼仪,政事会有失误;政事失误,就难于立身处世,因此就会发生动乱。 

临丧不哀

《八佾篇》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张篇》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丧也可理解为国家遇到灾难事故,当政者要真心实意为百姓解决问题,而不是虚情假意装样子。比如灾难现场官员还面带微笑是临丧不哀;发生地震,不去救援,反而克扣救援物资,发国难财,也是临丧不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