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镜艺术史简述

 钱首相小泉 2022-04-25

铜镜艺术史简述

文:竹宣

人类最初见到自己真实面目是通过一种自然的照见。最原始的面目的呈现应该是通过别人的眼睛,而这种判断是有依赖性的。当人类最初通过日光的反射临流而见己容时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这种发现自我的方式却又是那么浪漫。

齐家文化星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乐艺会资料

东吴博物馆藏品 乐艺会资料

东吴博物馆藏品 乐艺会资料

夏商周时期:此时的青铜铸造已经有了一个繁荣的面目,对于铜镜这样的器物没有在那个时期更为发展丰富的原因应该是人类对于至高至尊的崇拜是天地神人,于是这种沟通是重要的,而不是人和人,和自己的沟通。此时的对于个人的认知,从临流而鉴变为了青铜器的鉴,一种可容水的器物。

于是,人类认知自我的从自然而转移到室内,这时的认知已经转化为一种对自我妆容的欣赏与改造。在青铜艺术的发展趋势下,夏商周时期也已有形如铜镜为用的器具产生,多为形素,或饰以兽纹及光芒纹,兽纹类象征生活,光芒纹象征太阳。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割裂,而多变的时代,因时代之便,人类所关怀的事物从神鬼巫术与敬天地转而为对于个人及人间事物的关怀。至战国时期,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为自由、解放的思想对于艺术形式的表现变更为自由。战国青铜器铸造工艺同样辉煌,而此时,作为铜镜艺术,在这个时期却大为壮行起来,出现的样式与艺术表现都具有空前的发展,可以说,战国时期是中国古铜镜艺术铸造与艺术表现的第一座高峰期。

战国铜镜艺术不只是反应在其铸造中的工艺性,也表现在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其中承载了当时艺术创造者的具有光芒照耀般的艺术魅力。此时期,铜镜艺术纹饰的丰富与地域和文化结合,在多元的艺术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庞大而丰富铜镜艺术纹饰的图示,其表现性与艺术性也是空前的一个面貌。战国时期的铜镜铸造是基于青铜范铸工艺体系中产生和发展而成的一个具体体系。此时的四山镜,羽纹,饕餮,蟠螭,鸟兽纹等的运用更是有统一的大环境又有地域文化的象征。

春秋末战国初 螭首文方鏡

东京泉屋博古馆 钧魂拍摄

战国 透空四龙纹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 透空四鸟纹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 透空蟠龙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 变形三鸟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 龙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 交龙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 斗兽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 嵌玉绿松石纽变形龙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 龙凤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战国四山纹镜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秦、两汉时期

秦朝祚短,却是一个渐容渐变的事期,其对于文化和体制的统一为后来两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开始,到之后的朝代发展,在人类思想上融入了一种统一发展的内在期与。

西汉,一个具有繁荣而稳定的时期,尤其对于铜镜艺术的发展,在战国时期的丰富艺术引领下与工艺发展的丰富手段中,西汉继承了前朝的精髓,并在此时间内发展创造出了独特铜镜艺术面貌。西汉艺术的总的审美趋势是趋向于对称和谐的,又有一种庄重安稳的面貌,这种审美的内在追求反应了当时汉代一统天下对于稳定均衡的社会的发展与生活安定的一种情愫。这些和谐因素诉诸内心深处的需求是同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导致人心趋向和谐的需要。

在人类发展及工艺的精致稳定下,更有一种平衡而安稳的艺术设计样式成熟的出现在铜镜纹饰中,也为汉代铜镜艺术发展的繁荣起到一个重要的稳固的依托。出现在西汉时期的铜镜上所运用的文字也昭示了一种更为多元文化因素的作用。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表现的是古人的一种地观(宇宙观),这是一种通行的观念。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认识是很自我的,但这种自我是基于对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敬畏之心。

西汉铜镜纹饰表现的内容则更为具体写实,它用线条与严谨的格式来规范在圆形样式中,各种流美的线条与端庄的文字,有记述,有标示,有浪漫的情怀与个人期望和人与神,人与天地的沟通。

西汉 四乳兽纹铜镜

满城汉墓出土 安奇鲁拍摄

西汉 蟠螭纹规矩镜

满城汉墓出土 安奇鲁拍摄

西汉 十字形龙凤纹铜镜

南越王墓葬出土 乐艺会资料

西汉 带托铜镜

南越王墓葬出土 乐艺会资料

西汉 连弧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西汉 长贵富连弧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西汉 博局连弧纹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西汉 鸟虫篆铭彩绘镜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东汉时期的铜镜艺术一开始就是西汉铜镜艺术的延续,至中后期则出现了一种超越式的工艺发展,这时出现了一种高浮雕样式的铜镜艺术样式。

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上便要求铜镜在体量与形质上的巨大变化,因为需要承载的高浮雕样式与表现更为写实的具体形象,此时的艺术内容多为仙道思想与人类王公相候的生活方式与相关联结关系。

高浮雕工艺的发展,在铜镜艺术的表现上进一步把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魅力推向新的领域。在高浮雕样式的铜镜艺术纹饰中,更加强了纹饰层次与深度的变化,一种空间感,具体的反应在了铜镜艺术纹饰中。纵观汉代铜镜艺术,整体的审美都有一种大的格局与精褥细致的表现。

东汉 长宜子孙连弧纹镜和鎏金龙纹镜架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东汉 石氏车马人物画像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东汉 鎏金天王日月神人神兽画像镜 乐艺会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东汉“吴王”画像铜镜 乐艺会资料

东吴博物馆

六朝时期

此时铜镜艺术接两汉铜镜艺术与工艺制作的方式。在艺术表现上虽然更为单一,确有更为灵动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国龙虎镜 乐艺会资料

江阴博物馆

三国吴 佛字铭佛像残镜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晋代对置式铭文镜 乐艺会资料

武汉博物馆


隋唐时期

隋朝虽然短暂,但在艺术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铜镜艺术依然是如此,。在这个时期,桐泾艺术出现了新的面貌,。正如工艺制作与艺术样式上有继承前朝的工艺又有丰富的新元素的融入。在铸造工艺上也有所突破,显示了工艺的进步,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之后的的唐代。

隋代 仁寿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

永寿县永泰乡孟村出土 乐艺会资料

隋代 十二生肖镜

西安博物院 木一古美术拍摄

隋唐 仙山并灵十二生肖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隋唐 瑞兽生肖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朝时期,在铜镜艺术的表现上几乎是一个划时代的改变,从工艺制作到艺术样式与内容的呈现,都是一个不可逾越新高峰,也可以称作:唐朝时期是中国铜镜艺术的第三座高峰。

唐朝铜镜,工艺上有所突破,其铜的配比与铸造后呈现的光度,都能使铜镜这个器物熠熠生辉而为人类所喜悦。铜镜纹饰内容上的表现是高浮雕,多为海兽纹饰与鸾鸟跑兽,还有各种因素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的形象集于一体。在形制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改造,花瓣形的作例已是常见样式,而与空间的运用则多让于主题形象而多加空白,在具体形象的刻画中饱满而充盈的写实状态,更显工艺的极致。其他工艺的融合与运用。在唐代其他工艺的发展环境下,铜镜艺术也进一步加以应用与融合其中。如:镶嵌艺术;金银锤碟复合的工艺,都有所见例。唐代铜镜艺术的对于空间的运用也直接显示了铜镜艺术在这个时机的艺术创见。

唐代 双狮双凤纹铜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唐代 双凤衔枝纹铜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唐代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唐代 螺钿花鸟纹平脱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唐 贴银镀金双鸾走兽八花镜

东京泉屋博古馆 钧魂拍摄

唐 云龙纹八花镜

东京泉屋博古馆 钧魂拍摄

唐 舞凤狻猊八棱镜

东京泉屋博古馆 钧魂拍摄

西安博物院 木一古美术拍摄

西安博物院 木一古美术拍摄

唐代 金背瑞兽葡萄镜

西安博物院 木一古美术拍摄

西安博物院 木一古美术拍摄

唐 五岳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 瑞兽葡萄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 五岳纹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 瑞兽葡萄纹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 四灵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 银背鎏金鸟兽纹菱花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 镶嵌螺钿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 天地含象五岳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唐 金银平脱羽人花鸟纹铜镜

国家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唐 螺钿花鸟人物纹铜镜

国家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唐 银平脱花鸟狩猎仙人纹镜

上海博物馆 韩回之拍摄

唐 银平脱四凤纹委角镜

上海博物馆 韩回之拍摄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任老拍摄

至晚唐,虽有工艺制作上的辉落,而样式与内容上却有了新的面目,其中集合了更为丰富的因素,铜镜纹饰也变得多样,并使铜镜这器物的作用扩展了开来。他的工艺一直影响了后来的宋、辽金时期。

五代、辽宋金时期

五代,又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的铜镜艺术未能延续唐代的辉煌,但在铸造业上却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工艺的出现,运用到铜镜艺术铸造制作中,便有了新的面貌,其具体的呈现则是在后来的宋辽金时期表现得更为具体。

南唐“都省铜坊“铜镜

浙江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南唐 千秋万岁镜

扬州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宋辽金时期的铜镜艺术,在保留了一种形质上的丰富性上,而内容也突破了唐代的繁丽,这种突破其实是和宋辽金时期人们对于具体的文化的表现。

一种略有世俗化的,带有仙道思想的内容产生,而对于生活的,风俗化的内容也更加注重了,其中也有崇拜性的内容刻画,也有对于神话般向往内容出现。在铸造工艺的改变下,整体的铜镜艺术纹饰也相应的加以改造,这同当时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南宋时期是工艺技术发展比较繁荣的年代,此时的铜镜艺术在形质上更为多样,形质上多有新意与复古、遵古的情怀。而内容上也出现了更为世俗化的表现。

北宋“程”字牡丹纹铜镜

国博 童骋拍摄

东京泉屋博古馆 钧魂拍摄

东吴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辽 两心同长存莲花人物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辽代 契丹文铜镜

吉林省博物馆 修养拍摄

辽代 忍冬纹铜镜

辽宁省博物馆 鬼方拍摄

辽宁省博物馆 鬼方拍摄

辽宁省博物馆 鬼方拍摄

辽宁省博物馆 小玉米拍摄

金 双鱼纹镜 上海博物馆藏

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 乐艺会资料

金代双鱼镜 国博 乐艺会资料

临沂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金代 海水双鱼镜

国博 童骋拍摄

元明清时期

至元代,铜镜艺术的发展有所停滞,工艺技术上不及唐宋,形式相对简单,却也有当时的特点。在元末,有进一步的突破与钮式制的样式,也是有区别于之前的一个创造性的改变,加以铸造的复合与分体式,这些新的突破直接影响了明代初期的铜镜艺术表现形式,在题材与样式上的改变。

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明代经济繁荣开放,自南宋时期的具有个体经营作坊式的手工制做的延续,在明代产生了一个较为丰富的发展。于是更多定制的铜镜出现在这个时期,多反映在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大型文字镜中显得异常丰富。明代出现的多宝镜题材的丰富,其内容囊括了当时更为具体的丰富的人文情怀与想象力。在这个题材样式中,铜镜的钮部可以说是铜镜艺术史上的一个最为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表现,他成为了与主要纹饰融为一体的重要内容因素之一。

清代时期的铜镜艺术直接受到明代工艺的影响,但在内容表现上却没有了丰富的变化,铜镜在应用上为其他材质取代的命运难以避免,而在清早期出现的具有作坊的传统的定制镜,湖州静还一样有所壮观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y样式。而在之后又有皇家的复古,这样的形式进一步使进入民间的铜镜更趋于它本身的作用。至此,辉煌的中国铜镜艺术的铸造工艺的应用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进入了一个完结的境地。但中国铜镜艺术的辉煌,贯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他自身的艺术光芒将照耀千秋。

明代 多宝镜

临沂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明代 四凤四兽镜

国博 乐艺会资料

国博 乐艺会资料

国博 乐艺会资料

清代 薛晋侯百子镜

国博 乐艺会资料

清 福寿双全特大铜镜

镇江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