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默29天,上海邻居的分寸感,是支撑我的生活之光

 外滩TheBund 2022-04-25

有分寸 有温度

当需要的时候

它就会被看到


我住在浦东,小区已经封了29天了。

这些天里,我送走了春天,也和外面的世界暂时切断了联系。

我焦虑、难过、也孤独。

但身边的邻居们,却意外地走近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的邻里关系向来不同于其他地方。平时,邻居见面擦肩而过,不常打招呼也不会干涉彼此,礼貌而有距离。

其实这些距离下面,有真正的温暖。它可能是一句话、一碗饭、一只猫、一个蛋糕或一张字条。

为远方的大事感到爱莫能助,不如为身边人做一点小事。

因为,正是这样有分寸有温度的邻里关系,让我不再焦虑,照亮了我疫情期间的生活。



01
他们在小区里
办了一场婚礼
 
脑子里冒出结婚这个念头,李思几乎没怎么考虑。

她和邻居晓乐简单商量了一下,在疫情下做婚礼的流程,只用了1个小时就决定了。

当天下午2点,她就开始洗头梳妆;3点,向街坊邻居发出邀请。

下午4点半,李思盘起发髻,化了个美美的妆,选择了一身白色蕾丝纱裙搭配裸色高跟鞋。再戴上头纱,她就是优雅的新娘。

在她身旁的新郎,穿了一身藏蓝色的西装,口袋里插着绅士风范的丝巾,脚下是非常正式的棕色皮鞋,整个人看起来英俊挺拔。

两人走在小区里,骑自行车玩耍的孩子们都充满好奇,他们也停下脚步,和孩子们保持着距离,笑着挥手。

婚礼主现场在小区河边的栈桥上,受邀前来的邻居们戴着口罩,保持着间距;几乎整个小区的人都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想看到这对新人的婚礼。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新郎单膝跪地,小心翼翼地掏出婚戒。新娘害羞地笑着,伸出右手,让戒指戴在了自己的无名指上。

人说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李思的爱情,也是小区大门封不住的。

邻居晓乐见证了这场美好甜蜜的婚礼,她说:“即使现实有束缚,但我们至少精神应该自由,祝福新婚夫妇也祝福自己!”

02
他用半小时撸猫权
换了3个橙子

铲屎官应晓杰家里养了一只橘猫。小区封闭以来,他很庆幸能有猫咪陪伴,不然一个人在家就很难熬了。

他住的地方封了很久,大家早就开始在小区群里以物换物。有天,一位邻居姑娘在群里发了一箱橙子,说想换点好吃的。

应晓杰看中了橙子,便把自己家里能交换的食物一一告诉这位姑娘。没想到姑娘表示:没啥想要的,送你俩橙子吧。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应晓杰也希望能回馈些什么,他突然就想到了家里可爱的橘猫:“不如分享猫咪半小时的使用权,让她的心里获得安慰。”

小橘不负使命,来去一回,让邻居发出了不亚于五星好评的撸猫反馈:“哈哈哈哈哈我太快乐了。”

小橘:我也快乐到模糊呢

这件事情引发大家热议,很快,别家小猫也都开始“营业”了。

“马上去隔壁敲门,白咪,换三个雪媚娘。”

“我家小孟加拉豹猫也请求出战。”

“昨天用一大瓶可乐换了撸小短腿。”

……

03
他把辣条分给了
一整栋楼的邻居

辣条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还能成为爱的使者,暖到那么多人。

孟林是辣条公司的员工。这段时间,他收到了邻居给的一些蔬菜和日用品,心里也希望能加入互帮互助的行列。

但是自己物资也不富裕,能分享些什么呢?他想到了家里囤的四箱辣条,也许邻居们也爱吃。

他把辣条均匀等分,用袋子装起来,挂满了整栋楼的每一扇门。

一袋袋红色包装的辣条挂在家家户户的门把手上,看起来格外热闹喜庆。

原本只是想无偿分享,但没想到,后来邻居们也纷纷上门来返送好吃的。

有位邻居带着孩子给他送来了自家亲手做的腊肠,孟林高兴得连连道谢,又塞给孩子几包辣条,还不忘说一句:“想吃再来嗷!”

孟林的公司知道了这件事,不仅为这位温暖的同事感到骄傲,同时也表示要包邮送辣条给上海地区需要的人。

04
他在家里为邻居们
切分了一头整猪

纪荣明是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退休的一名解剖学教授,教龄高达40多年,今年71岁了。

封闭期间,他家里连续吃了十多天的冷冻食材,实在食之无味。为了吃上鲜猪肉,他就参团和邻居们共同买了一头170多斤的整猪。

猪来了,团长却为分肉发愁。见此,纪荣明主动前来“磨刀霍霍向整猪”。

没错,刀还是他亲自磨的。

他用尺和笔在猪皮上作了精准的标记,花一个多小时把猪肉均匀分成17份,并用家里的体重秤确认了猪肉的重量,一整套操作周到妥帖。

纪荣明年纪大了,腰也不太好,邻居们知道了这事很感动。他的故事被分享出去后,大家疯狂点赞:“古有庖丁解牛,今有教授分猪!”

纪荣明幽默地作了一首打油诗回应:“教书育人少人问,著作半身两袖风。一朝做得屠宰匠,猪肉几分天下知。”

05
他用53个门牌号
创作了一幅艺术画

80后的赵玮琪是一位画画老师。疫情期间,他主动成为了小区的一名志愿者。在努力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也受到了同伴的默默关心。

做志愿者工作连续一星期后,其他志愿者们都觉得赵玮琪工作时间太长了,就在群里强制屏蔽了他,故意让他休息一天。

赵玮琪发现后心里很感动,他觉得其实每一位志愿者都很不容易。

“大家都明白穿上防护服后的责任和后果,也知道会有感染的概率,但是大家心照不宣,闭口不谈。”

当时正好手边有画板,他就想把这种感动创作下来。起初他想在黑板上写下全部志愿者的名字。但最后发现,能记起的只有大家的门牌号,因为这才是他们工作中常用的称呼。

 一笔一笔写下53个门牌号后,他在其中挂上了一件消毒过的防护服来代表志愿者。防护服上画了地铁线路图一样的彩条,这代表着上海。最后,他找来家中的永生花插在其中,以示敬意。

“每个番号的背后是一个家庭,更是一种无畏的勇气。短暂的黑暗终究会被大家积极所遮盖,数年后回顾此刻,自豪留给自己。向一切默默做贡献的人们致敬。”

这幅作品被取名为《近邻》,作品上写着艺术家为“4-803”,这是赵玮琪的新名字。

06
300多人在凌晨
为他做了一个蛋糕

由理一个人默默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张玮已有两年。在一个让她崩溃的晚上,300多位邻居在社区群里接力,给她送来了在这个特殊日子里尤为不易的帮助。

今年50多岁的张玮患有闭锁综合征,他全身瘫痪,意识清醒。几个月前,医生对由理说:“90%的病人活不过6个月。”

所以4月2这天,可能是张玮最后一个农历生日。

张玮喜欢吃甜食,由理很早就许诺他,生日时会给他买个蛋糕。到了生日这天,因为小区封闭,由理买不了蛋糕,她不敢告诉张玮这事,心想蒙混过去。

张玮一整天都眼巴巴地盯着闹钟,到了晚上十点忍不住哭了起来,由理知道他没有忘记。

没有其他办法,由理只好到小区群里求助,期待着谁家正好有多的蛋糕可以分给他们一口。

看到了这个消息,群友们都很难过,但是大家都没有蛋糕,帮不了忙。这时,邻居杨杨说:“我家没有淡奶油,不然我给你做一个。”

接着,300多人的群里炸开了锅,好多位邻居跳出来表示可以用自家的淡奶油。

还有人说可以帮忙打发奶油,有人说可以作为志愿者取送材料,其他邻居也主动要提供自己家里的鸡蛋、草莓、糖霜、牛奶、咖啡粉、小蜡烛……

在大家的共同协作下,杨杨集齐了需要的材料。

将近凌晨1点的时候,她手忙脚乱地完成了这个众望所归的蛋糕。

由理拿到蛋糕后,充满仪式感地为老公点蜡烛、许愿、唱生日歌。群友们也守在这个凌晨,为他们送上了祝福,还有人送上礼物和生日贺卡。

因为张玮有糖尿病,当晚由理没让他吃蛋糕。第二天,他一醒来就急着要吃蛋糕,后来也是顿顿都要吃。

喂蛋糕时,由理说:“分点给其他人吧。”张玮又是眨眼又是热泪盈眶。

由理知道,这个蛋糕对他来说太珍贵了,他舍不得。

07
他用12罐可乐
换出了一个小超市

孙希在疫情前囤了一箱可乐,用酒精擦拭后放在一楼大厅,并在微信群里告诉大家:“想喝的可以去拿。

很快,第一位邻居响应了,他拿走了一瓶可乐又放了一瓶辣酱进去。

接着,第二位邻居用牛奶换了一瓶可乐,还在群里说了句:“奶换可乐,大家注意营养均衡。

群里其他人见了,都觉得又温暖又有趣。就这样,他们掀起了一波换物风潮。

可乐被一罐一罐换走,原来的位置出现了啤酒、泡面、巧克力、洗发水、护肤品……活像一个小超市。

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超市”变得日益壮大,邻居们分享的物资两个置物架也装不完。

上面不仅有闲置的玩具和纸尿裤,还有不少特殊时期的奢侈品:鸡蛋、肉类、蔬菜、水果……

一个人的爱心善举换来一群人的爱心回应,邻里情谊就这样流动了起来,没有什么比这更温暖的了。

08
她每天免费送饭
给家中租客

马强是外地来上海工作的“沪漂”,他在青浦租了一间卧室,和房东住在同一屋檐下。

平时他不下厨也没有厨具,这段时间,快递和外卖都停运了,“吃饭”成了他的一大难题。

房东阿姨知道了这个情况,做饭的时候就会多做上他的一份,盛在小碗里给他端过来。还会热情地问他:“吃得惯吗?”

马强很感谢阿姨的照顾,想要拿钱给她,但阿姨总是挥挥手说:“不要。”

后来他的公司发了些米面油,他自己也抢购了一些菜。给阿姨的时候,他说自己留着也做不了,阿姨这才欣然收下。

这段时间,房东阿姨每天都会给他送饭。那一碗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和荤素均衡的菜肴,给孤身漂泊在外的马强带来了很多温暖:“作为外地人能在上海被关心到,真的很感动的。”

09
他们为楼里的
8户老人线上买菜

王也和谢小川是一对95后情侣,他们租住在浦东的一个老小区里。

这段时间,小区里很多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手机,不能顺利参加线上团购买菜。

他们很担心这些老人家中物资不够吃,就在楼道大门口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叔叔阿姨们好,如果您会使用微信,我拉您进团购群;如果您不会使用微信,可以敲门告知我您需要的食物,我帮您购买。

很快,楼里就有8户老联系了他们,他们也没有想到原来需要帮助的老人有这么多。

刚开始,还有些老人不相信他们,认为他们是商贩。经过几次帮忙采购后,信任逐渐累积,老人们都和他们越来越热络,甚至有位邻居大爷还感激王也是“救命恩人”。

帮忙采购的过程没有那么容易。要征询不同老人的需求,为他们在不同的渠道团购,还要取货、送货、收款。有时物资不够,还要把一盒鸡蛋分给三户老人。

从邻居老人那里收来的现金

在居家办公之余,要处理这些繁琐的采购事项,使他们的生活变得非常忙碌。

其实,王也和谢小川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在疫情之前从来不和邻居打招呼。但这次助人行动之后,他们觉得邻里关系亲近了不少,爷爷奶奶们也会主动邀请他们来家里玩。

他们感到,社区不再只是一个住人的地方,也有了人情味。

10
他每天楼里邻居
义务理发

老俞住的小区封闭了41天后,他所在的楼栋终于解封。

他是安徽人,来上海做了23年理发工作了。封了这么久,他想,应该不少邻居都需要剪头发了,就在群里发了义务理发的消息。

这个提议说到了邻居们的心坎里。有位叶先生说平时半个月剪一次,这次因为特殊情况,都有一个半月没剪了。

老俞在9楼电梯旁的阳台上摆了个凳子,就这么简单地“开张”了。前来理发的邻居需要自己提前洗好头,剩下的就都放心交给老俞。

每天下午,都有10位左右邻居来剪头发。老俞拿着家里有限的理发工具:梳子、推子、剪刀,让每一位邻居“杂草丛生”地来,清爽舒心地回,一般推子没电了他才结束工作。

在理发之余,老俞还主动报名了小区志愿者。他说:“反正现在封着在家也没什么事,就尽自己一份力。”

11
她送给邻居一张
写着诗句的字条

小唐的邻居朱阿姨平时很客气,要分给她一些蔬菜时,她总是礼貌地表示不需要。

这天,朱阿姨想要在网上买面粉,但却遇到了麻烦,她不会使用线上支付功能。

小唐见状就帮忙转账支付了买面粉的钱,第二天,朱阿姨拿着现金还给她的时候,还递上了一张字条。

字条上面是朱熹的七言绝句《春日》,落款处写着“赠爱心小朋友”。

字迹飘逸隽秀,小小字条彰显了这位上海老人的温暖与优雅。

疫情来临之前,不少小区都没有业主群。而现在,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添加了各式各样的团购群、置换群、互助群……

我们越来越发现,虽然上海式邻居平时的存在感很低,但那种不打扰并不代表着冷漠,热心肠正包裹在那层分寸感下。

着眼当下,关心身边,始终是我们在这场困境中真正能做的。

文、编辑/溜溜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资料来源:大楽之家、身价三个橙子的阿橘、点石新闻、紫牛新闻、4-803、新闻晨报、新民晚报、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社、棒头糖头太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