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疫情,我重新认识了隔壁邻居

 昵称50782433 2022-04-19

图片

原创:每天被邻居投喂的

来源:上海去哪吃

文章已获授权


“邻里间的关系空前高涨,
大概是这次疫情唯一带来的好处吧。”


挺意外的,
一场疫情,把我们带回了小辰光的弄堂生活。
家里没盐、没酱油了问隔壁借点;
多烧了菜饭,分对门一些;
楼上有独居的阿婆,左邻右舍都多帮衬着...

这样邻里互助的温情,最近时刻都在发生。
每每道谢,邻居阿姨爷叔总笑眯眯地摆摆手:
“哎呀小事体,远亲不如近邻嘛!”

图片

▲ 疫情前的上海弄堂生活

今天这篇推送,
我们搜集了许多这样温暖的“小事体”分享给你。
暂且从网上那些坏消息里抽身吧,
多看看身边真实而柔软的人。

也许是当下,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



图片


年轻一辈的上海人,对邻里关系几乎没很深的体会。

高楼大厦间,与邻居的交情止于楼道里侧身而过,道一声“谢谢”或是“上班去啊”的客套话。

而这场疫情,却无意间拉进了人与人的距离。从互不打扰的对门,到一起团购,互相帮助的战友。
封控十几天,忽然懂了爸妈口中的“远亲不如近邻”。


 01 

#长宁一小区为居民建立物资银行#


图片
图 @ 上海长宁

长宁一小区的志愿者,通过共享文档的方式,

为居民们在线上建立了一座“物资银行”,
清单上列出了居民可以提供,或当下所需的物品。

图片
图 @ 上海长宁

每晚8点半,志愿者根据搜集到的交换信息进行派送,

不会使用文档的老人,志愿者也会代为发布。

居民纷纷拿出物资以物换物,
而表格上更多的人,仅仅填满了“我能提供”

“我需要”处,却是一片空白。
图片
图片
图 @ 上海长宁

这份邻里温情,在疫情中温暖了大家。



 02 

#上海一小区居民自发建了爱心杂货铺#

有位朋友的小区里,在电梯里也出现了流动爱心站。

大家会自发地把富余的东西拿出来,以物换物。

图片

“我已经免费得到过黄瓜,牛油果,橙子,圣女果,

把家里的韭菜,红茶,牙膏分享给了邻居。”

几天时间,这里俨然一个人情味十足的杂货铺。

图片



 03 

#因为疫情,和邻居叔叔阿姨熟了起来#

@你的荔枝呀,和男友在现在的家住了6年,与邻居只算得上点头之交。

封控期间,男朋友抢到了一整箱鲜奶,因为保质期过短喝不完,决定分送给邻居。

邻居叔叔阿姨坚持付钱,他们也执意不肯。几天后,他们收到了阿姨送来的,用料超实诚的八宝饭。

图片
@小红书 你的荔枝呀

这次之后,两家的关系就悄悄改变了。

顺手帮忙带个东西,匀几包纸巾,成了家常便饭。

图片
@小红书 你的荔枝呀

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和独居的长辈老人

此时成为了互相关照的“父母子女”。

希望自己无法看顾到的亲人,也能得到帮助。



 04 

#2022年,居然在上海吃到了百家面#

@木有枝,用邻居A的鸡蛋和硬通货泡面

邻居B的绿叶菜+邻居C的虾仁+街道发的西红柿

下了一碗百家豪华泡面。

图片
@小红书 木有枝

像极了小时候在老弄堂里,

张家盛碗菜饭王家夹块红烧肉,吃百家饭的日子

叽叽喳喳,热热闹闹。



 05 

#搬来7年,第一次有了业主群#

再来说说我们一位同事,住了7年的家,

第一次找到了组织,业主群。

图片

可能过去7年从未说过一句话,

建群后大家立刻本能地报团取暖,互相帮助。
“16楼的阿姨因为我帮他们买包子点心什么的,还要给我介绍男朋友呢。”
“对了对了,隔壁的老外大家帮他团到了番茄,他回赠了橙子,入乡随俗以物换物。”

图片

这样的氛围,

让平时的小区真正有了社区的意义。



图片

以往淡淡的邻里关系,用近几年兴起来的词来说,叫有边界感。就像我们父母这辈常挂在嘴边的:

“尽量覅麻烦人家,覅贪小便宜,覅欠人人情。收了礼要有来有往,交情才长久。”

疫情下的邻里关系空前高涨,但依旧保持着上海人的“边界感”




 06 

#送给邻居奶奶的蔬菜包,被烧好还了回来#

一位才搬来上海1个月的女孩Fayeeee,因为街道发放的物资太多,一个人吃不完就送给了邻居。


图片
@小红书 Fayeeee

想不到第二天,邻居奶奶就烧好了可口的饭菜,送了回来。

“以前总觉得上海菜太甜,但这次觉得,甜得刚刚好。”

而这样的投喂,每天还在更新。

图片
@小红书 Fayeeee

不能白占人便宜,拿了菜就用另一种形式还回来。

这不是斤斤计较,是有温度的双向奔赴。



 07 

#怕猫的上海阿姨,送来菜饭后吓逃走了#

在上海隔离的女孩Jainu,楼下住了位怕猫的上海阿姨。

隔离第一天,阿姨从门缝里塞进了一张纸条,

打开门,猫猫一起跟到门口,阿姨吓得立刻跑下楼了。

图片
@小红书 Jainu

“因为养猫阿姨对我一直挺有意见的,

即便这样还在这时候送菜饭给我吃。”

图片
@小红书 Jainu

小姑娘,别介意,

上海阿姨,嘴巴有时候蛮凶的,

心肠嘛,最软了。



 08 

#结束志愿者工作后,收到了居民的银耳羹#

还有我们一位同事,最近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有位邻居阿姨看到志愿者冒着暴雨,
深夜还在运送物资,提出也想为大家做些什么。

图片

想到志愿者不过和自己孩子一般大,
又要帮助防疫又要居家办公,可能忙到饭也没空烧,
便主动加了微信,做饭时为他们多烧一份菜。

图片
图片

除了投喂,居民还主动为志愿者争取来了防疫物资。

图片

图片

当被他人温暖后,

立刻想要尽己所能做点什么,回馈对方

这就是上海人。



图片

很多上海老一辈都像以上三位阿姨一样,帮助别人时十分热心肠,其实面皮特别薄,绝不轻易麻烦别人。
而这些“不会呼救”的老人,在这次疫情中更加让人揪心。
幸好有许多邻居,会主动询问帮助他们,一起渡过这次难关。


 09 

#被帮助的邻居爷爷回赠漫画和自写小说#

@王逅逅的邻居,是一位独居的80岁老人,

她会定期打电话问候,并团购些生活必需品给爷爷。

长久相处下来,爷爷对她的称呼

从「小王」变成了「小王老师」。


图片

后来,爷爷还郑重上门,为博主带来了两大盒新的小人书(他了解到博主喜欢看漫画),还有500元现金和纸条。

博主推辞不过,只好暂且收下,打开纸条字迹工整:

“小王、小李好。谢谢近段时间的照应,先予付500元,以后一并结算,亲兄弟明算账。小人书、连环画先给你们两种,看完后再与我调换其他的内容的书。”


这几天,邻居爷爷又送来了他自己写的小说。

图片
图片
微博 @_王逅逅

这位爷爷,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爱护着年轻人

这何尝不是一种互助。



 10 

#上海95后情侣发起小区'一对一帮扶老人'#

上海一对95后情侣,王也和谢小川,

在微信群里看到老人参加团购接龙困难重重,便自发写了纸条在单元门口,让有需要帮助的老人联系他们。

图片
王也在楼下贴的纸条

我们年轻人做起这件事来不会有多费心,就是绵薄之力。 

在他们帮助了8户老人,难有余力后,小区里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各自认领结对了需要帮扶的老人。

图片
王也和女友统计的老年住户情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才是上海的年轻人的热心和担当。



 11 

#独居阿姨子女远程求助,立刻收到邻居照应#

这几天在小区团购群里,还看到了这样的对话,

有位阿姨几近断粮了,求助不同住的女儿想想办法。


图片


问他们够吃伐都说够的,结果已经是腐乳拌泡饭的地步。还叫子女不要担心,照顾好自己小家。

实在撑不住了才发出求救。


女儿好不容易找到妈妈小区群求团购,

很多邻居怕来不及,纷纷表示可以先匀出点吃的。

图片

1个多小时后,阿姨就收到了邻居的新鲜蔬菜。

图片


像这样邻里互助的小事,

在此时的上海,每天都会发生无数次。

每一件或许都很微不足道,

但在疫情的大山下,每一件都闪闪发光。



 最后的话 

或许这样热络的邻里关系,在上海解封后,又会重归平淡,再次隐身于柴米油盐的日常。可在楼道里相见打招呼时,邻里之间变得不再像从前,心里必惦念着:这段疫情下,邻里互助的温情时光。

是身边每一个温暖又具体的人,带我们抽离网络上“远方的哭声”,重新体验“附近的价值”更关注身边的世界,也从其中汲取力量,抵抗恐惧。


就像今天下楼排队做核酸时,碰见邻居爷叔闲聊“吓人哦,降了两天今朝又2万多了,覅晓得撒辰光好”。抱怨几句后,又自言自语:

“总归会好额。”


///

是啊,疫情终究会过去。

坚持住啊,生活在上海的人们。
无力难过时,彼此看顾,努力生活。
但愿你也是
一个给身边带来温暖和光亮的人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策划&编辑  去哪吃内容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