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茶境 2022-04-25

图片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类似的句子,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别》诗中也写过,“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当时,白居易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江州,离京赴任的那天,写此诗留别亲友。

在江州的三年间,尽管有“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困顿,但白居易的心境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把江州当成心之归处,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还在此专心种树,俨然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三年后,白居易又被贬到了忠州,忠州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但好在有大片种树之地。城东的一块山坡,最先引起了白居易的兴趣,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在此种树栽花,简直乐不思蜀了。

白居易也是个吃货,所以种了不少果树,有柑橘、荔枝、橙子,当然还有桃、杏、李、梅、木莲等有观赏价值的花树。

来看这首《种桃杏》:

种 桃 杏

图片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唐·白居易

解析

图片

摄影 | 安枫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诗一开始即发感慨:无论海角还是天涯,能让我心安的地方,大概就是我的家。心安,身自安,心与身皆安,即使尚处漂泊之中,亦有心舟可栖,乐得逍遥自在。

接着“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二句写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路远”,谓忠州离故乡遥远,有多远?远到思念难以抵达,远到让人渐渐遗忘。“年深兼欲忘京华”,谓时间久了,把京城也给忘了。“路远”是空间的距离,“年深”是时间的距离,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一切牵挂与不舍都可以放下。

话虽轻松,但真正地做到不念,又是何等的困难!白居易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回归故里,重返京华。所以,他最后二句写道:“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姑且在忠州待上三年,种杏栽桃,等待花开。“且作”,可见没打算长留此地,而“待花”的心理,似隐含了美好的期望。

果然,三年未到,白居易就被调离了忠州回京任职。离开忠州,就意味着要与自己亲手种植的树木花林告别,白居易很是不舍,希望新来的太守,也是一个爱花人,替他爱护家中的一草一木。后来,他在京城为官,仍对忠州的树木念念不忘——“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最忆东坡红烂漫,耶桃山杏水林檎”。

难忘的是忠州树木,更难忘的是忠州那段自在闲适、身心皆安的生活。

图片


来源 / 古诗词赏析

总监制 / 王玮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家筱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图片

把时间交给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