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3年,河南老农钓到一只背插4支箭的“乌龟”,专家:这一杆18亿

 历史探奇 2022-04-25

2003年,一位河南老农午后在河边垂钓,没想到鱼没钓到,反倒钓到了一只背插4只箭的“青铜乌龟”。

之后带去给专家做鉴定,没想到专家却说这根本就不是乌龟,而是“鼋”!并直言,

“你这一杆价值18亿!”。

那这只“青铜鼋”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竟有如此价值?老农最后又是如何处理这只“青铜鼋”的呢?

商纣王射鼋

这只青铜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

当时商纣王帝辛按例举行射礼,地点设在了朝歌城外70余里的洹水边。

作为传统礼制的一种,射礼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能够参与比试的人全都是训练有素的“精英”。

古代君王也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威严。

可能大家印象中的商纣王是个酒池肉林、荒唐度日的庸才,可是这更多的是来自小说的杜撰,而非真实的历史。

根据《史记》记载,商纣王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也正因如此,他格外重视“射礼”,不仅郑重挑选了地点,而且还特意带上了史官,使其亲眼见证自己的“勇猛”。

由于地点选在了洹水边,所以射猎对象非常有限,无非是鱼鳖或者是水边的一些飞禽。

可是自恃勇猛的商纣王对这些猎物并不满意,于是他将目光盯在了“鼋”的身上。

作为鳖中最大的一种,鼋性情凶猛、实力强悍。

在唐朝《宣宝志》中甚至有记载,宣州江中曾经有鼋上岸与猛虎搏斗,由此说它是“水中蛟龙”也不为过。

可是这样凶悍的猎物,在商纣王帝辛面前,却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根据史书记载,商王射1箭,作册般佐射3箭,全部命中,最终那只巨鼋无力逃脱,成为了商纣王的猎物。

商纣王大为欣喜,便将射获得鼋赐给作册般。

作册是商朝史官的称呼,那为什么随行官员那么多,商纣王偏偏将猎物赏给了史官呢?

原因很简单,这并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赏赐,而是商纣王指派给史官的“任务”。

在获得巨鼋后,史官自然是不敢将其吃掉或用其他办法进行处理的。

为了迎合商纣王,作册般找来工匠命令他们根据这只巨鼋的形状,铸造了一尊原模原样的青铜器。

甚至还在这尊青铜器上留下了“32字铭文”,以此来描述商纣王的丰功伟绩。

商朝晚期,在青铜上镌刻铭文已经比较常见了,不过大多是一些百字以下铭文,而且大多都篆刻在青铜鼎这类物品上。

这种篆刻在动物青铜器上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因此这只“青铜鼋”可以说极具价值。

时过境迁,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青铜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消失。

而就在人们纷纷为这件珍贵青铜器的丢失而扼腕叹息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只青铜器就静静地沉在洹水之中。

直到3000多年后,一位垂钓老农的偶然发现才使得这件青铜器重见天日。

一杆钓起18亿

上世纪90年代,河南安阳有一位老农坐在河边钓鱼。

原本周边是有不少人一同垂钓的,只不过由于始终钓不上来鱼,所以其他人渐渐都转移了阵地,只剩下老农懒的挪动、仍旧留在那里。

就在老农做好了空手而归的准备的时候,突然间鱼漂往下一沉,水面上也泛起了阵阵涟漪。

老农意识到这是有鱼上钩了,而且从鱼竿上传来的力量上来看,这鱼恐怕还不小。

经常钓鱼的朋友应当都知道,这是“遛鱼”。

一方面能消耗鱼的力气,防止鱼激烈反抗,另外一方面也能给予形成“错觉”,好便于把它们拉到岸边。

上面隐约间还传着一些水草,显然已经沉在水底很久了。

希望破灭的老农有些泄气,可是失望之余,他又不得不上前将自己的鱼钩给解下来。

可就是这么一解,老农发现不对劲了。

这个看起来乌漆抹黑的“垃圾”,竟然是金属质地的,而且整体形状像是一只“乌龟”。

莫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宝贝吧?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老农慢慢将东西清洗干净,果然发现这是一只锈迹斑斑的金属乌龟。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只乌龟的后背还插着4根像树杈一样的棍子。

另外乌龟的背面还有一些斑驳的刻痕,整体来说就是非常怪异。

老人也吃不准这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出于“钓鱼佬永不空军”的想法,这位老农最终还是将这只青铜乌龟带回了家里。

老农的妻子也多次抱怨,说老农什么东西都往家里拿。

而这只乌龟,虽然看着有些奇怪,但是明显不像是什么宝贝。

再说要是真的这么容易就能从河里钓出宝贝来,有哪里能轮得到老农呢?河边不到处都坐着钓宝贝的人?

可不管妻子怎么说,老农就是不愿意将自己的青铜乌龟给丢掉,这也使得老农的妻子时常对他嘀咕这件事。

2003年,两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偶然发现电视上有专家会帮助人免费鉴宝,妻子就开始劝说老农来,

“你不是说你那个龟是宝贝吗?那你索性将它带去给专家鉴定一下吧!”

老农一听这话,觉得也有道理,于是还真的将乌龟带到了鉴宝现场。

老农刚开始的时候心中非常忐忑,可出乎他意料的是,那些专家对这个乌龟非常感兴趣。

经过一番鉴定后,他们判断这是“青铜鼋”,至少有着3000年的历史,价值能够达到惊人的18亿!

专家甚至打趣老农道,“你这一杆可是价值18亿呀!”

那么老农最终会如何处理这件国宝的呢?是留在手中,还是捐给国家?

老农的选择

在鉴定出这是个国宝之后,专家就询问了老农,愿不愿意将这件文物捐献给国家。

而老农没有犹豫,便满面欣喜地答应了这件事情。

可能旁人觉得不理解,像这样的国宝留在手中不好吗?如果缺钱了,或许还能卖出去一夜暴富呢。

可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老农选择将文物交恩献给国家,无疑是明智之举。

首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非法所得的文物是不受到法律保障的。

在我国文物保护法中有明文写出,只有从祖上传下来的文物,或是通过合法拍卖、交易而来的文物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而如果是人们在野外意外捡到文物,那么有将其交给国家的义务。

如果将其私自留在手中,便已经是触犯了法律,如果要妄图对其进行交易,那就更严重了,一经发现必要接受法律的惩处。

其次,珍贵的文物需要最好的保藏,个人在这方面力有不逮。

像青铜器这类文物,最大的价值便是佐证历史、推动考古工作的进行,为我们揭示数千年前的真相。

而这样的东西,最好能够稳妥地保藏起来,留到后世作为考古成果的一个证据,但这一点个人是很难做到的。

且不说个人生活环境,不可能有政府那么稳定,普通人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也相当匮乏。

这种时候最好是将文物交出去,让政府部门相关专业人士前来处理。

最后,这种国宝级文物,普通人根本不具备收藏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的国宝级文物看似是个香饽饽,可实际上却异常惹人眼红,可能会给普通人带来杀身之祸。

历史上发生的那些“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事情难道还少吗?

与其将这样的东西留在手中遭人觊觎,还不如索性捐给国家,让它安安稳稳地待在博物馆里,让更多的人有幸能一睹其风采。

另外,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针对这种国宝级文物,如果保护不当,那么也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所以直接交给国家相关部门来管理会更加的舒心、简单。

那么是否有过个人捡到文物却不上交,最终引发惨案的事例呢?

自然是有的,而且还不止一例。

曾经的错误

在内蒙古地区的张某,有一次他劳作之余跑到河里去抓野鱼。

没想到鱼没抓到,却意外地从河里摸到了一块铜牌,铜牌上还有一些他认不得的文字。

他当时没当回事儿,往兜里一揣就继续抓鱼了,回到家后洗了洗铜牌才发现不对劲儿。

那铜牌闪闪发光,竟然像是金子!

捡到金牌的张某到处炫耀,可是却无人相信,最终一怒之下他就来到了文物局,请专家们来鉴定金牌的真伪。

专家在鉴定后判断这是一块出自辽国的金牌。

由于那一时期辽国并不擅长冶金,所以能够产出这样一个金牌是很不容易的,这样稀有的文物极具考古价值,能够填补历史的空白。

在跟张某解释清楚了这块金牌的假之后,专家又询问了他这块金牌的由来。

当得知这是捡来的之后,专家便劝说他交给国家,而他则是眼神闪烁,说着要“回家和家人商量一下”。

专家当时不疑有他,便答应了这件事,万万没想到一个多月上门的时候却发现,张某竟然已经将金牌给溶解,然后打成了金镯子!

如此珍贵的文物,就算不拿去研究,拿去拍卖也必然能拍出一个天价,可是张某却将其熔解,然后打成了普通的手镯,属实是暴殄天物。

由于这件事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文物管理法还不完善,且这块金牌的价值并没有达到国宝级。

所以最终并没有追求张某的责任。

除此之外,针对文物上交,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的例子,应当引起我们深思。

在陕西地区,一位民工在工作的时候意外挖到了一个唐朝古墓,发现了一对金手镯。

该手镯的市场价值至少在3亿元以上,即便如此,这位民工并没有出于贪欲将手镯给留下来,反而是交给了帮忙鉴定的专家,让其上交给国家。

却没想到那位专家产生了私欲,通过不正当手段将手镯扣留了下来,最终送给了女友。

他以为这个事情注定无人知晓,却没想到最终还是被人捅了出来,一位著名的考古学者,就这么被法律审判,成为了阶下囚。

经过法院审理,这位考古学者、鉴定专家最终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他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沉重。

可这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如果不是他贪欲横生,妄图将国家的财富捞到自己的兜里,也不会迎来这样的结局。

文物大多价值不菲,人人都想要,可是我们不能将目光局限于个人,应当将目光放眼于整个国家。

如果人人捡到文物后都私藏,那么我们国家的考古工作该如何进行呢?

不仅如此,国家博物馆里也会变得空空如也,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见识到那些从几千年文明里传承下来的“瑰宝”,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

而更悲哀的是由于个人很难保护好文物,那些从几千年历史中传承下来的东西,最终很可能毁在我们的手中。

因此,我们由衷的劝告大家,不要因为一己私欲,让这些文化瑰宝断了传承,要共同建设和谐美丽的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