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十大石窟,穿越时空回望民族融合壮美画卷

 河西走廊lang 2022-04-26

石窟寺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文化遗存。它集造像、壁画、建筑于一体,艺术形象美轮美奂,除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反映中华文化特征、中外文明交流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4月29日,山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束。据统计,山西省共有石窟寺
(含摩崖造像)481处,其中石窟寺278处、摩崖造像203处。山西竟然藏有这么多壮美的石窟!除著名的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更是因那尊曾经亮相央视春晚的太原天龙山佛首的回归,引海内外广泛关注。


让我们一起来“云游”山西最美的石窟瑰宝。

图片

云冈石窟

图片

云冈石窟 胡风汉韵再现北魏民族大融合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这座由北魏皇家主持营造的大型佛教石窟寺,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胡风汉韵,交相杂糅,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营造学社同人考察云冈石窟,随后刊发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文中第一次从建筑角度研究了云冈石窟的价值。


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云冈石窟视察时指出“云冈石窟要三年修好”。通过“三年保护工程”的实施,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及雕刻。


值得一提到是,在云冈石窟第十二窟中,有47件乐器雕刻,构成一个浩大的诸佛音乐厅,这47件乐器雕刻中,既有中国旧乐的筝、排箫、横笛、琴等乐器,亦有龟兹的五弦、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之类,再现北魏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


近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下大力气利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保存石窟测绘与形象数据,开展洞窟复制试验,与高校联合,编制全国石窟寺高浮雕数字化行业标准,并成功完成第3、12、18窟等比例复制,开创了大型文化展陈品快捷运输、安装的新途径,让云冈石窟可以“行走”世界。除了助力让文物“活起来”,也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数字档案。

图片

图片

天龙山石窟

图片

天龙山石窟佛首

图片

天龙山石窟 佛首含笑而归彰显国家强盛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太原天龙山因寺得名,因石窟而著称,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它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南北朝至隋唐各个时期的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


天龙山石窟造像以高雅柔和、雄健优美和飘逸多姿的风格,创造出独特的“天龙山样式”。上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天龙山石窟造像身首异处、天各一方。


2021年2月,农历牛年春节除夕夜,天龙山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春晚;同年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含笑而归,入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佛首回家,在高兴之余也为我们文物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担当,那就是要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做文章,要挖掘天龙山石窟所蕴藏的深厚晋阳文化、中华文化,使人们在游太原游山西中感悟历史,享受文物保护成果。”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接受采访时表示。


受疫情影响,近日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暂时闭馆。为弥补线下闭馆的遗憾,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推出《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和《复兴路上·国宝归来——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特展》两大线上展,360度全景导览让民众在手机方寸之间就能一睹佛首真容。

图片
图片

羊头山石窟

图片

羊头山石窟

图片

羊头山石窟 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雕凿于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羊头山石窟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山腰至山顶共计有40余洞窟,现有发掘清整出九处洞窟。


羊头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形制为平面横长方形,面宽2.85米,进深2.28米,高2.8米。主室正壁正中开一圆形拱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龛内正壁居中雕二佛并坐像,为释迦、多宝佛。山腰部的佛龛内,装饰着满壁的佛龛,故称“千佛洞”。在洞外还有许多小龛,雕凿着佛、菩萨、天王、力士,肌肉健美、衣饰贴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羊头山石窟在开凿年代上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大致推定为北魏孝文帝太和晚期至宣武帝景明初;第二期,也是羊头山石窟开凿的高潮期,其年代大致定在了北魏晚期;第三期则是北齐和隋朝时期;第四期从造像样式和铭记上看属唐朝开凿。


相传炎帝神农氏在羊头山尝百谷,教民农耕。近年来,高平市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以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受疫情影响,高平市创新推出了“云拜祖”祈福平台,吸引全球华人在网上体验“问祖寻根”之旅,完成献礼祈福之愿,呈现出规格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品牌越来越响的良好态势,助推了文旅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金灯寺石窟

图片

金灯寺石窟 中国石窟造像最后的华章

金灯寺石窟,坐落在山西长治平顺县玉峡关乡背泉村东,太行山700米处一天然石崖里,其建造石窟的难度可想而知。金灯寺石窟开凿于明代,前后历时60余年完工。就崖开凿石窟25个,依崖雕造石佛万余尊,其中18个石窟尚存有佛像200多尊。金灯寺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金灯寺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国石窟建筑史上年代明确的最后一个石窟群。其造像,是中国石窟雕像艺术即将谢幕之际的经典,被称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寺内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应有尽有,其中以水陆殿石窟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步入著名的水陆殿内,79幅浮雕壁画引人驻足。更有意思的是,殿内泉水一股股从殿角的石缝注入水池,四季长流,清澈见底,沿中间和墙壁四周铺田字形方格石条,便于喜欢石刻艺术的游人沿堤绕窟,近距离观赏佛龛佛像。


严格意义上来说,金灯寺并不是一个佛寺,里面供奉的有佛、道、儒、神等诸多神像,是典型的前道后佛。


金灯寺背后的山坡上,就是金灯寺的塔林,远远望去,山坡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明、清舍利塔共有46座,都是历代圆寂于此的僧人。其中最大的一座塔叫作“千佛塔”,是金灯寺的创始人芈禅师的墓塔。千佛塔通高10余米,均为青石雕造,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多尊,美轮美奂。看到这里,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今生一定要到此一游的心愿。

图片

图片

千佛崖摩崖造像

图片

千佛崖摩崖造像

图片

千佛崖摩崖造像 入选2021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临汾霍州市西南7公里处的汾河东岸山崖上,长约30米,窟龛总高约11米。崖壁背山面水,背靠辛置镇郭庄村,东临108国道,汾河从西面向南流过。千佛崖造像窟龛的雕凿非常集中,层叠分布于崖壁中部以北,密集区域多达8层。初步统计,共70余龛、约300尊造像。崖壁上方有一尊高达6米坐佛,为“高武时期”雕凿而成。


关于它的原貌、开凿原因等,史书并无记载。不知道何时起,石窟的部分暴露了出来。1993年霍州市文管所多方集资,对千佛崖石刻进行了局部保护维修,恢复了主体石刻顶部的原有抱厦,并收录进了我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内。2020年,山西省启动石窟寺专项调查,恰逢地方政府即将对千佛崖进行加固保护修缮工程,便邀请专业考古工作人员入驻,一同探究千佛崖的本来面貌。


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对崖壁造像进行了发掘,并入选“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千佛崖摩崖造像题材多为常见的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造像雕凿精美。在此处发现5尊十一面观音是千佛崖摩崖造像的显著特征之一。据了解,十一面观音形象在中国大量出现在唐代,武则天时期以后逐渐流行。


霍州市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始凿于唐代高武时期,开元以后为主,是山西重要的唐代中型造像群,既有太原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风格,也受洛阳龙门、关中地区唐代造像风格的影响,对研究盛唐向中后期过渡的造像风格、类型演变提供重要材料。

图片
图片

石马寺石窟

图片

石马寺石窟 悬蜗卧顶全球绝无仅有

石马寺位于昔阳县大寨镇石马村境内,距大寨旅游区8公里。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距今已有1470余年历史。寺内所有石刻造像均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个崖面上,共有3个石窟、178个佛龛、1300多尊造像,佛像最大的5米,最小的5厘米。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比也不逊色,被中外石窟专家称为“我国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


除北魏石造像外还有隋唐造像,主要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十六罗汉等,分布在东崖、北崖及南崖北部,隋唐造像面形和服饰民族特色十分明显,既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也有汉族衣着的痕迹,雕刻工艺也十分的精湛。


石马寺最具有价值的便是悬蜗卧顶的建筑构造了。根据记载,悬蜗卧顶修造于明代,是为保护石窟、石佛像等不被风雨剥蚀而建。这段建于明代的拱券式廊屋,不仅保护了石刻、石窟和壁画,也给世人留下了全球绝无仅有的悬蜗卧顶特色建构。


“我的第一印象这座寺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极美观洒脱,整个寺院全部裸呈在溪边的山坡上,越小桥过溪,一级一级的阔大台阶,可以从容拾级而上……我见过的寺院是多了,但这样的格调是叫人费心琢磨,怎么和别处不一样?另有大兴趣的是这里还有个石头暗道,石窟里的秘密石道中有石室。”山西籍作家二月河在《昔阳石马寺》这样描述,他之前“生在昔阳却压根儿不知昔阳的石马寺”,可想而知。石马寺鲜为人知,但其造像和特色建筑实属罕见。

图片
图片

龙山石窟

图片

龙山石窟 中国北方最大的道教石窟群

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顶,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道教石窟群。共9窟,石窟内有道教石雕像65尊、浮雕云龙8条以及双凤藻井、仙鹤等诸多石雕,与佛教石窟雕像风格迥异。三清洞,正壁雕刻有道教的最高神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两旁分别围拢着坐立相间的值日神等。雕像多已残破 。卧如洞正中为吕祖升仙,吕洞宾着道士服装,枕右胁而卧,如佛涅盘,二道童恭立左右。


龙山石窟中最有游览和探古价值的是七真龛,也称玄门列祖龛,真实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讲经论道的情景。 龙山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前山为道,后山为佛,观寺同山,僧道同行,宗教哲学文化历史共集一山“一道”指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题材最丰富的纯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一佛”系北齐时所建的童子寺遗址及我国最古老的石质灯塔—童子寺燃灯塔。


童子寺是北齐隋唐时期著名的佛教寺院。现在虽然已是断壁残垣,但依稀可辨凿于山崖之上的佛像。童子寺前的北齐燃灯塔,塔高5.03米,坐东向西,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半空,造型古朴,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一座石质燃灯塔,童子寺辉煌之期,燃灯塔灯火通明,光照十里晋阳城。


四月的龙山景区风光旖旎,丁香谷鲜花遍布,朵朵丁香花儿竞相开放,整个山谷成了紫色的世界。站在龙山石窟平台之上,欣赏美丽的春色,远眺晋阳湖、“太原古县城”,微风拂过,香气荡漾,令人流连忘返。

图片
图片

山神峪千佛洞石窟

图片

山神峪千佛洞石窟 1055尊造像保存完好

山神峪千佛洞在交口县城西20公里山神峪村。此地吕梁山脉纵横交错,林木茂密,山峪深遂。峪西侧山崖下,凿有石洞一区,洞内石壁满雕佛像,计有1055尊,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名曰千佛洞。洞中释迦像衣着庄重,面目慈祥,系民间雕造风格。


千佛洞石窟四壁雕有佛像,洞内佛像最高的1.5米,最小的仅14厘米,雕工精细形象逼真,体躯比例合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像主佛居中,两侧二侍者、二菩萨。释迦佛结跏趺坐,帛带斜绕肩搭帔帛,右手两指上竖,此手印举世罕见。两侧侍立似为护法梵天。菩萨皆结跏趺坐,发髻高耸头戴宝冠,周身严饰璎珞。四壁龛内雕像姿态各异,有的盘膝端坐,手结定印;有的双手合什,虔诚供养;有的足踏莲花,超世脱尘……1055尊造像历经岁月沧桑完好保存。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将佛的形象十分传神的刻画了出来。


千佛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考古专家考证,千佛寺始建于元代,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这座千佛寺是印度婆罗门传教入中国最早的寺庙。在寺庙的左侧建有高11米六角五层砖石结构的舍利塔,雕刻精致,为清代所建。寺内还有一些砖雕、木雕和彩绘泥塑艺术品,也是精雕细琢、臻于至美,与石刻雕像相得益彰,使得千佛寺更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精致的雕像,神秘的洞穴,高耸的塔楼,为千佛洞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图片
图片

焦山石窟寺

图片

焦山石窟寺 已经1600多岁了

焦山石窟寺位于大同城西30公里处高山镇的山坡上,因建于焦山上而得名。焦山石窟寺距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15公里,交相呼应。始建于北魏时期,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焦山石窟寺是北魏王朝佛教极盛时期的三大工程之一,由道武帝颁令,著名高僧法果主持兴建。石窟寺落成后,规模宏大,造像精美,雕刻艺术继承了汉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也融合了外来优秀文化。


焦山石窟寺殿堂亭台依山而建,几乎是在原生态的崖壁上塑造了十六罗汉修道图景,独具匠心。第一层有牌坊、铁围栏、石牌坊、一百零八级台阶;第二层至第六层依次是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石窟洞天殿、须弥山殿、宝塔,计66处建筑。寺内佛教塑像72尊,其中铜像五尊,其余皆为石、泥雕塑;壁画彩绘面积约600平方米。经历过北魏太武帝灭佛后的焦山石窟寺,1600年前的精美石像已寥寥无几。


焦山石窟寺是一处山中有寺、寺中有塔,山寺塔合而为一的景点。最顶端便是一高耸的三层六角砖塔。据史料记载,北魏时大同西郊东有僧寺为灵岩,即云冈石窟第三窟,西有尼寺为焦山石窟寺。焦山因纪念北宋将领焦赞而改名。


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当地修建了环山旅游公路,将新开发的宗教文化景点“龙佑寺”和“三清观”连接。随着石窟寺的修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成为云冈旅游线路上的一颗明珠。

图片
图片

石佛寺石窟

图片

飞天

图片

石佛寺石窟 飞天衣带飘飘空中游弋

石佛寺石窟位于左权县城之西3.5公里井沟村西南的山坡上,石窟开凿在一块大石上,一共两个窟,还有一些外壁的造像龛。石佛寺原有12处院落,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破坏,逐渐沦为废墟,仅存凿于山腰中的两石窟。


北窟三壁三龛形状,窟门穹形,门口是两尊北朝风格的天王像,肌肉暴突,马步弓腰。窟内四面雕刻造像两侧有两力士像。正面佛龛塑有释迦牟尼坐像,高0.88米,身披博衣袈裟,龛外凿有迦叶、阿难二弟子及另外两尊菩萨。左面佛龛雕有思维菩萨坐像,高1.24米,左手下垂握右脚,右手上举支撑前额,作思维状;佛龛上部两侧又有维摩诘和文殊菩萨坐像,佛龛上部雕有两排千佛小龛;右面佛龛雕有弥勒佛像,高1.26米,双脚裸露倚坐须弥座;龛外两侧各有菩萨像;佛龛上部亦有千佛龛。窟顶有多尊飘逸的飞天,体量大,衣带高高飘起,抬头望过去仿佛就在空中游弋。


南窟的窟门内壁左右各雕刻一尊天王像,亦是三壁三龛形制,窟中计有11尊雕像、4身飞天。此窟的凿雕手法与北窟迥异,专家认为是五代时期模仿北窟布局镌凿而成。


山西左权石佛寺石窟因地处偏僻,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石佛寺石窟的飞天造像是一大特色,他们有的弹琴、有的吹奏、有的击鼓、有的舞蹈,快乐的场面通过浮雕传递了出来。

图片

禅林网   

图片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