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最终却在苦苦支撑12年之后,再也坚持不下去,无奈惨败收场。
后来,她独自照顾5个孩子,每个月靠5000块钱维持一家7口的生活。
陆晓芳,1981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虽然家里日子并不富裕,但好在父亲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2005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陆晓芳,像无数大学生一样,对未来满怀希望。
一脚踏出校门的那一刻,仿佛离实现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她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的人学到知识。
2006年2月,陆晓芳从同学口中得知,肥东县古城镇的范店小学,因为教学条件差需要老师。
对陆晓芳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她萌生了去支教的想法。
怀着一颗踌躇满志的心,她瞒着家人,偷偷地跑到了肥东县古城镇范店小学。
然而,到了学校后,眼前的场景完全超出陆晓芳的预料。
范店小学最初是范店村的村民出地、出工、出资而建的,老师的工资都是村民们凑钱发的。
教室里没有课桌椅、黑板、粉笔等基本的教学用具,每个孩子都是自带板凳到学校上课。
因为没有老师,学校已经到了难以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境地。
而这十几个孩子还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的教育自然成了问题。
本应是读书的年纪,却因为没有读书的条件,被迫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她想,如果自己留下来,这群孩子就有机会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学校里时常断电,还因为交通不便,每个月外出一次就要买够一个月的储备粮。但陆晓芳从不觉得很艰苦,比起这里的孩子,她感觉自己已经够幸运了。
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守下去,只要孩子们能学到知识,她的坚持就有意义。两个月后,校长突然告诉她,学校已经办不下去了,让她自寻出路。
本以为自己就是孩子们的希望,只要自己留下来,学校就会继续办下去。
可当真要离开时,陆晓芳意识到,周边村子就这么一个学校。
如果连这唯一的学校都关门大吉了,那这些孩子们该怎么办?
校长叹息着告诉她,只有去县城读书,或者辍学这两条路。
留守孩子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困难,在这里上学都是“高就”,何谈去县城?
支教老师没有放弃,家长和孩子没有放弃,为什么上级机构要先放弃呢?
但当时当地无奈的现实,明明就是“穷了教育,苦了孩子”。
她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到底有什么办法,才能让学校继续办下去?
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愿意接管学校的人,将学校重新开起来。
其实,在2005年的时候,就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尝试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来恢复范店小学的正常教学。
陆晓芳还记得,刚到学校时,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正准备带着5个孙子去县城陪读,锅碗瓢盆都准备好了。
听说学校里来了新老师,老人欣喜若狂地跑到学校,确认是不是真的。
亲眼目睹是真的后,老人嘴里一直念叨着:“真好!真好!咱不用去县城了。”
周边的村民也纷纷跑来,感谢来支教的大学生,并且希望他们能坚持下来。
陆晓芳无法忘记老人眼睛里闪烁的泪水,也忘不了村民眼神里的期盼。
她要接手这个学校,只要有她在,她一定会让这些孩子有书读,有学上!
陆晓芳如同初生的小牛一样,认为自己只要满怀激情,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可她终究把一切都想得过于简单,不知道现实往往比想象的会更残酷。
作为一个没有社会根基的年轻人,她不仅毫无办学经验,更没有一分钱,可以用来改善范店小学的办学环境。
2006年7月,陆晓芳悄悄地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一笔钱。
她用这笔钱租下范店小学,并和范店小学所属的杨塘学区中心学校签订了一年的办学协议。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这里的孩子负责。”
她面对的是一所破落不堪的学校,时常断电,不通自来水。
更糟的是,遇上下雨天,教室里还会淅淅沥沥地下小雨。
开头借来的钱已经花光了,学校看上去毫无变化,依然面临关闭的窘境。
此时,很多家长已经得知,范店小学由新来的大学生老师接手了,他们找到了陆晓芳。
并告诉她:“我们真的希望,你能够好好地将学校办下去。”
她担心那样的话,孩子们吸收知识的环境和能力都大打折扣。
但这也意味着,原本的教室不够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教学楼。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一处,明明白白地告诉陆晓芳,学校急需进行改造,而且越快越好。而生活在合肥市的父母,在得知女儿的境遇后,十分揪心,但更多的是不理解。
父母极力劝说:“孩子,你还是放弃吧,你太年轻了,承担不起这份责任。”
最终,父母不忍心女儿为了心心念念的学校吃苦,决定卖掉居住多年的房子。
甚至,还将自己下岗时,工厂买断工龄的钱一并给了陆晓芳。
除了父母给的钱,陆晓芳又厚着脸皮向亲戚朋友借了一圈。
一些村民为了支持陆晓芳,也纷纷将自家耕地租给她办学,租期30年。
很快,陆晓芳在学校的旧址上,重新翻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并将学校改名为:大陆小学。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专职老师、教职工,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十六人。
2009年,为了能解决教职工的办公问题和师生的住宿问题,陆晓芳又花了近6万元新建了一栋活动板房。
同年,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午餐问题,她又修建了一座食堂,还为学校建起了围墙。
不仅如此,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陆晓芳还将通往学校的主干路修好了。
孩子们不再自带桌椅来上课,也不用担心因为没有老师而上不了课。
陆晓芳也因为这所学校,荡尽了父母一辈子积攒下的家产。
不仅如此,为了能节约开支,她还把父母从城里接到了学校,给她做后勤,甚至还把哥哥和嫂子也“拖下水”。
生活原本还算过得去的家庭,也因为陆晓芳的一个决定,越发清贫。
如今,眼看着她就要拉上一家人,陷入这个无尽的深渊中。
很多人表示不解,陆晓芳明明可以事不关己地离开,重新寻找到自己梦想的起点,何必坚守在条件如此不好的地方穷折腾呢?
其实我很清楚,这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但这里只有这一所学校能让孩子们上学。
如果我走了,他们大部分都会辍学。
即便能上学的孩子,也要去20公里外的镇上。这些留守儿童和村子里的老人如何能受得了? 梦想已不仅仅是她自己的梦想,她心里还装着旁人理解不了的大爱。
其实,从2007年开始,杨塘学区中心校就没有再和陆晓芳签订新的办学协议。
也意味着她花了几十万修建的学校,变成了一所“黑学校”。
更糟糕的是,不合法学校面临着随时被“取缔”的可能。
2009年,因为陆晓芳“未批先建”,以及协议合同到期,吃上了官司,被责令要求尽快腾出校舍。
却又因为100多名学生,没有学校可以分流出去,大陆小学又坚持了下来。
而很多家长在听说学校要被取缔后,也纷纷向相关部门反映。
希望学校能保留下来,让孩子们有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让陆晓芳存有一丝侥幸,也许这就是学校能办下去的希望。
同时,她的事迹也引来不少媒体的关注,得到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
2014年,吴勇到大陆小学做志愿服务时,认识了33岁的陆晓芳。
他被陆晓芳的故事所打动,觉得这个女人很伟大,也很不容易。
也许是两个人都拥有一颗善意的心,没多久,他们便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
吴勇也非常支持陆晓芳的事业,为了能帮到陆晓芳,他还辞去自己原先的工作,帮陆晓芳一起在学校里照顾孩子。
2015年,即将生孩子的陆晓芳还在为了学校而坚持着。
为了能容纳更多的学生,她将原本用于职工宿舍的活动板房,投入教学临时使用。
虽然能勉强当作教室用,但这活动板房因为建筑时间比较久,存在安全隐患。
2015年的冬天,许多志愿者为了不让学生受冻,自发捐款4760元给学校换上了新的窗户。
但没想到,新年的第一场暴雪就将这栋活动板房压垮了。
教室里的大部分课桌和凳子,连孩子们最喜欢的电子琴都被压坏了。
站在坍塌的活动板房前,陆晓芳的眼泪止不住地哗然而下。
为了这所学校,她已经苦苦支撑了9年,甚至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这里。
这场雪,击碎了陆晓芳这些年来的坚持,仿佛也在暗示她,学校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但她又感觉很庆幸,她说:“还好因为暴雪,学校停课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活动板房的坍塌,陆晓芳面临着更大的问题,30多个孩子将没有地方上课。
不少学生家长在得知教室被大雪压垮后,纷纷担忧孩子日后的学习。
最后,陆晓芳不得不将狭小的图书室、老师的办公室,就连职工住宿的地方都腾了出来,才勉强凑出给学生上课的地方。
而面对倒塌的活动板房,陆晓芳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有筹集到资金来解决。
她只能无奈地向社会发起求助,很快,陆晓芳就收到2万元的捐款,也有人表示,可以免费为学校搭建教室。
陆晓芳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好心人,建造了两个36平方米的“集装箱”教室,以保证在新学期能供学生们正常使用。
在无数人的帮助下,大陆小学虽摇摇坠坠,但又坚持了两年。2018年1月,大陆小学最终还是没能躲过被“取缔”的命运。
而此时,距离大陆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已经过去了11年。
其中还有一名学生,考上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这让陆晓芳很是欣喜。
就是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争取到一个深造的机会,可以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乡。
陆晓芳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很少能有年轻人做到像她这般大无畏。 她的行为十分固执、鲁莽、无知。
不应该在没有任何批准手续的情况下,坚持建学校。
她毫不在乎是否能得到法律的保障,也不考虑家人的未来。 但事与愿违,陆晓芳12年的追梦之路,最终以惨败收场。
学校关闭4年后,陆晓芳一家一直处于一无所有的境地。
在陆晓芳的父母眼里,空旷的教学楼成了他们仅剩的财富,他们不想离开。
为了谋求生活,陆晓芳与丈夫不得不选择回到自己长大的城市,重新开始。
但她却没了可以容身的家,没了工作,还要承担起养育5个孩子的责任。
他们只能在瑶海区和平小学对面租了一间两层楼的门面房,每个月租金一千多块钱,只为了能方便大儿子上学。
2014年,陆晓芳和丈夫吴勇在一起后,2015年就生下了大儿子。
2016年,陆晓芳又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原本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他们已经很满意了。
却不想在2018年、2019年、2021年,又意外怀孕。
如今,为了养活一家7口,丈夫不得不在外打工,而她只能在家全职照顾5个孩子。
而如今,自己的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却因为没有钱,只能留在家里,帮着自己照顾更小的孩子。
有时候,孩子嘴馋想吃零食,陆晓芳就给孩子做煎饼,熬点粥加点糖,来给孩子们打打牙祭。
因为没有钱买玩具,孩子们常常因为一个矿泉水瓶子打架。
2个大人5个孩子,加上房租以及各种生活开销,仅靠丈夫5000块钱的工资维持,已经达到陆晓芳一家人的生活极限了。
好在许多亲朋好友对陆晓芳一家十分关照,孩子的衣服、鞋子大部分都是他们送的;
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志愿者来帮她带孩子,社区也会送一些生活用品。
陆晓芳说:“自己从不后悔生这么多孩子,每天都在感受幸福。”
在她看来,虽然物质条件艰难,但自己却过得非常开心,也很充实。
如今,面对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陆晓芳自嘲:“这些年,我的思想已经与社会脱轨了。”
目前,她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一套公租房,至少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现在全家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未来一定会慢慢地好起来的。
陆晓芳虽然带着年幼的孩子,但她也经常抽出时间去做一些志愿活动。
2021年春节前后,她还和志愿者们经常出现在车站的引导队伍中;
后来,陆晓芳了解到,安医大有遗体捐献的接收站,就动了遗体捐赠的念头。
在她看来,遗体捐献是一个人去世后,为社会继续作贡献的另一种方式。
即使生在贫苦,活在贫穷,陆晓芳依然想要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更多的人。
她说:“这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如果自己的眼角膜能帮助别人复明,那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陆晓芳神情坚定地在遗体捐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经历了12年的创业,遭受到许多打击,陆晓芳都没有丢失那颗善良纯粹的心。
而是在你失败之后,对生活依然抱有一颗相信美好的心。
作者:朱小鹿&廿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