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麻

 草药君 2022-04-26

别名

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

性味归经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时气疫疠,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

临床应用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
2.用于热毒斑疹、牙龈浮烂恶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1)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2)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注意

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升阳,3-6g,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热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含漱;或淋洗。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炮制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制: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升麻100kg,用炼蜜25kg。

炒制:取升麻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晒干。

麸制: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与升麻片,炒至微黄色,筛去麦麸,每升麻10kg,用麦麸1.5kg。《雷公炮炙论》: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干,细锉,蒸,暴干用之。

方选

1.升麻汤(《圣济总录》)

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色紫亦,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升麻、连翘、大黄(锉,炒)、生地黄(切,焙)、木香各一两,白鼓、玄参各三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芒硝末半钱匕,去滓,空心温服,取利为度,未利再服。

2.牢牙散(《兰室秘藏》)

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羌活一两,草龙胆(酒洗)一两五钱,羊胫骨灰二两,升麻四两。上为细末,以纱罗子罗骨灰,作微尘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

3.升麻鳖甲汤(《金匮要略》)

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4.升麻丸(《圣惠方》)

治咽喉闭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两,马蓟子一分,白矾一分,马牙消一分,玄参一分。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绵裹,常含一丸咽津。

5.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干葛(锉细)、升麻、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

6.升麻汤(《滇南本草》)

治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乳蛾痄腮:升麻五分,前胡八分,甘葛五分,黄芩一钱,栀子八分,炒牛蒡子一钱,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薄荷五分,川芎一钱。引用灯心煎服。

7.阳毒升麻汤《奇效良方》

 治阳毒赤斑,狂言咽痛:升麻、犀角、射干,各二钱半。黄芩(二钱),人参、甘草(炙),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8.升麻泻湿汤《奇效良方》

治咽膈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升麻、生地黄、熟地黄、苍术、青皮、黄栢、当归,各一钱。黄蓍,一钱半。桃仁泥、槐子,各五分。甘草,六分。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热服。

9.升麻黄耆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妇人转胞,小便滴沥不通:生黄耆15克 当归12克 升麻 柴胡各6克, 水煎服。

10.升麻黄连汤《圣济总录》

治伤寒挟热,腹痛下痢:升麻、黄连(去须,锉,炒)、当归(切,焙)芍药、桂(去粗皮)、黄柏(去粗皮)甘草(炙)各15克,上七味,锉如麻豆。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文献摘录

1.《药性论》

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NI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2.《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3.《纲目》

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4.《医学启源》

升麻,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补。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阳,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之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者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治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皮肤风邪及至高之上四也。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5.《汤液本草》

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

​6.《本草汇言》

升麻,散表升阳之剂也。疗伤寒、解阳明在表(发热,头额痛,眼眶痛,鼻干,不得眠)之邪,发痘XI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际。但味苦寒平,所以风寒之邪,发热无汗;风热之邪,头风攻痛,并目疾肿赤、乳蛾喉胀,升麻并皆治之。又如内伤元气,脾胃衰败,下陷至阴之分;或醉饱房劳,有损阳气,致陷至阴之中;或久病泻痢,阳气下陷,后重窘迫;或久病崩中,阴络受伤,淋沥不止;或胎妇转胞下坠,小水不通;或男子湿热下注,腰膝沉重;或疮毒内陷,紫黑胀痛;或大肠气虚,或肛坠不收,升麻悉能疗之。此升解之药,故风可散,寒可驱,热可清,疮疹可解,下陷可举,内伏可托,诸毒可拔。又诸药不能上升者,惟升麻可升之。观其与石膏、甘草治齿痛,与人参、黄芪补上焦不足,与桔梗、款冬治肺痈脓血,意可见矣。

7.《药品化义》

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其味苦辛,多用亦有发表解肌之助,又善引参、芪益气聪明,合柴胡治火郁五心烦热。若劳碌伤神及肺有伏火者,恐升动阳气,助火生痰,忌之。

8.《本草求真》

升麻,似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芪能入脾胃补脾,且同柴胡能引归、芪、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胡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须而成。

9.《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形细而黑极坚者佳形大者味薄不堪用

升麻,味苦平,性微寒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四∶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阴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10.《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 ,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药性论》云,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 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痈肿,豌豆疮。日华子云∶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游风肿毒,口气疳 。今医家以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解伤寒头痛,凡肿毒之属,殊效。细锉一两,水一升煎取浓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瓦斯。

11.《新修本草》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入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一谷周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晒干。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落新妇亦解毒,取叶 作小儿汤浴,主惊忤。

13.《名医别录》

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轻身长年.生益州.二月、八月采根,晒干.

14.《本经》

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疾瘴邪毒蛊.久服不夭.一名周升麻.

15.《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脾胃肺四经。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故名升麻。又主解百毒,杀精物,辟瘟疫,除蛊毒,止泻痢。白芷为使,形轻而坚实青绿色者佳。

按∶升麻提气解肌,故入此四经。然奉令之使,不能益人,若下元不足者用此升之,则下虚而元气益亏矣。药性乃曰∶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恐非惟阳气有余而下陷者宜之。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以发阳汗,是引贼入门,亦非所宜也。

雷公云∶采得后,用刀刮去粗皮一重,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漉出,曝干细锉,蒸了曝干后用之佳。

16.《本草便读》

升至阴于下极.达胃疏风.鼓脾土以上行.入肠治利.辟邪解毒.辛甘发散为阳.治痘消 .宣透松肌有效.带下脱肛等证.陷者举之.阴虚火动诸方.又当禁使.(升麻辛苦甘温.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观本经辟邪杀鬼之治.其功可想.入脾胃二经.能升脾胃中清气.使之不陷.解散脾胃表邪.解表生用.升气蜜炙用.出川中.根色紫黑.削去外皮.则现青绿色.故又谓之绿升麻.此药入阳明升散之力太过.当审慎用之.)

17.《本草备要》

轻,宣,升阳,解毒。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胃、脾)引经药(参、 上行,须此引之),亦入手阳明、太阴(大肠、肺)。表散风邪(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同葛根,能发阳明之汗;引石膏,止阳明头痛齿痛),升发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故补中汤用为佐使。若下元虚者,用此升之。则下元愈虚,又当慎用)。治时气毒疠,头痛(阳明头痛,痛连齿颊)寒热,肺痿吐脓,下痢后重(后重者,气滞也。气滞于中,必上行而后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者,用通利药而罔效,重加升麻而反通。

●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