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 功能主治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安胎;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月经不调(寒),宫冷不孕,胎动不安,泄泻转筋,久痢;外治皮肤瘙痒,痈疡,疥癣。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于咯血、衄血、便血、月经过多、妊娠漏红等病症。艾叶温经止血,主要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症,对妇女崩漏尤为临床常用,可配当归、阿胶等药应用。对于血热妄行的的咯血、衄血,也可用鲜艾叶配合凉血止血的鲜生地、侧柏叶、鲜荷叶等药同用。(即四生丸)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釆摘,除去杂质,晒干。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 性状 干燥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炮制 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醋艾炭(艾叶炭):取净艾叶,在锅内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喷米醋,拌匀后取出稍筛;也可喷洒清水扑灭火星,取出晾干,防止复燃。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 方选 1.艾叶汤《千金方》 妊娠2-3月至8-9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下:艾叶3两,阿胶3两,芎藭2两,当归3两,甘草1两。上㕮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消,分3服,日3次。 2.艾叶汤 妊娠胎漏下血:艾叶(炒)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黄连(去须)1两,茯神(去木)1两,桑耳1两,代赭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白茅根(切)1两,白芷1两,阿胶(炒燥)1两,白术3分。上为粗末。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3.艾叶汤 《圣济总录》 妊娠胞中虚冷,致胎萎燥不长:艾叶(炒)1两,芎藭1两,当归(炙,锉)1两,干姜(炮)1两,白术1两。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4.艾叶汤《普济方》 男女虚劳咳嗽,痰涎不止:伏道艾叶、生姜各等分,杏仁(生,去皮尖)、松节明子木。煎服 ![]() 伤寒衄血及吐血,连日不绝,欲死:艾叶半两(细锉,炒微黄),生干地黄半两,阿胶1分(杵碎,炒令黄燥,为末)。上药和匀,分为2服。每服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下赤马通汁1合半,搅令匀,不拘时候,放温频服。以愈为度。 6.艾叶散《千金方》 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干姜2两,阿胶2两,柏叶2两,艾1把。 㕮咀。以水5升,煮取1升,纳马通汁1升,煮取1升,顿服。 7.艾叶饮《圣济总录》 血痢不止,少腹㽲痛:艾叶(焙)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龙骨1两半,诃黎勒皮1两半。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 8.艾叶洗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慢性湿疹、过敏性皮炎、泛发性神经皮炎: 艾叶62g,雄黄6g,防风62g,花椒6g。煎水熏洗。 9.药艾条《中国药典》 ![]() 文献摘录 1.《证类本草》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 2.《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药性论》云∶使。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实∶主明目。日华子云∶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痢人后分寒热急痛。实∶暖,无毒。壮阳,助水脏,腰膝及暖子宫。一云∶生寒熟热。 ![]() 3.《药性切用》 味苦大辛,生温熟热。入三阴而祛寒理血,止痛调经,为暖子宫专药。灸火通十二气,治寒湿痹痛。野艾∶但能灸火,不入汤剂。 4.《药笼小品》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理气血,逐寒湿,温中开郁,调经安胎。陈久者良。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灸火用。凡血燥有火禁。 ![]() 5.《新修本草》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KT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 6.《中药炮制》 『炮制方法』将艾叶放簸箕内摊开,拣去杂草,摘去柄,筛去灰尘。若取其止血,则炒炭,用文火拌炒至黑色。炒时注意,如锅内发现火星,立即洒水拌熄,取出摊冷。若取其入肝,活血止痛,则用醋炒,每斤药用醋二至四两,洒入药内,稍润片刻,投入锅内炒至焦黄色,取出摊冷(防火)。制艾绒:将艾叶放石臼或研槽内研成绒状即可。 ![]() 7.《名医别录》 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令见风.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 8.《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肝脾二经,主灸百病,温中理气,开郁调经,安胎种子,止崩漏,除久痢,辟鬼邪,定霍乱,生捣汁,理吐衄血。 按∶艾叶温能令肝脾疏畅,而无壅瘀之患。夫人之一身,惟兹气血两端,今土木既调,则营卫和而百病自却矣。至于湿中等效,又举其偏长耳。煎服者宜新鲜,灸火者宜陈久。生用则寒,熟用则热。 ![]() 9.《本草衍义》 艾叶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入硫黄别有法。 10.《本草新编》 艾叶,味苦,气温,阴中之阳,无毒。世人俱以蕲艾为佳。然野艾佳于蕲艾。盖蕲艾乃九牛草也,似艾而非艾,唯香过于艾,而功用殊不若野艾。入脾、肾、肺三经。祛寒气而逐湿痹,安疼痛而暖关元。胎漏可止,胎动可安,月经可调,子宫可孕,且炙经穴,可愈百病,无如世人舍近而求远,舍贱求贵,为可叹耳。 ![]() 11.《本草蒙筌》 味苦,气生寒熟温。阴中之阳。无毒。各处田野有,以复道者为佳;初春布地生,与草蒿状颇类。但叶背白,风动微香。每端午朝,天明多采。或悬户资禳疫疠,或藏家防治病邪。煎服宜新鲜,气则上达;炙火宜陈久,气仍下行。揉碎入四物汤,安胎漏腹痛;捣汁搀四生饮,止吐衄唾红。艾附丸(同香附末醋糊丸,)开郁结,调月经,温暖子宫,使孕早结。 ![]() 姜艾丸(同干姜末蜜丸。)驱冷气,去恶气,免证久缠。和研细雄黄,熏下部 疰湿痹及疥癣神效;和蜡片诃子,熏痢后寒热急痛并带漏殊功。作炷灸诸经穴不差,凿窍拨风湿毒尤验。实取入药,令人有娠。助水脏壮阳,暖腰膝明目。又九牛草,产均州山。(属湖广。)叶圆长背白有芒,茎独植高二尺许。气香似艾,采亦端阳。治诸般风劳,止遍身疼痛。 12.《本草经集注》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 ![]() 13.《本草害利》 〔害〕纯阳香燥,凡血燥生热者,禁用。与炙火,亦大损阴血,虚者宜慎。胎动不安,由于热而不由于寒;妊娠下利脓血,由于暑湿;肠胃热甚,而非单湿为病;崩中由于血虚内热;经事先期,由于血热;吐衄血由于血虚;火旺由于鬼击中恶;霍乱转筋,不由于寒邪,而由于脾胃虚弱凝滞,或于暑湿所致;不孕由于血虚,而不由风冷袭入子宫者,法并忌用。 〔利〕生温熟热,辛可利窍,苦能舒通,入肺、脾、肝、肾四经,气血交理。安胎气,暖子宫,故妇科带下调经多需之。理血痢肠风,治崩吐衄,外用灸除百病,陈者良。醋香附为使。 ![]() 〔修治〕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干曝,揉捣如绵,谓之熟艾,陈久者可用。蕲州艾为上,煎服宜鲜者。生用,或烧成炭。入女科丸,醋煮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 味苦,入足厥阴经,功专暖子宫、杀虫 。得香附治少腹痛,得阿胶治产后下血,得雄黄治狐惑症。脑漏鼻出黄汁,以艾绒装在烟筒内吸食数日即愈。丹田气弱脐腹冷者,以熟艾装袋兜脐上效。寒湿香港脚夹入袜内佳,入茯苓数片同研则易细。香附为使,血热者忌。 ![]() 补命门以暖子宫,香达肝脾寒湿化,理血气而疗崩带,温通奇脉苦辛兼。可灸疮疽,能熏虫蚀。(艾叶入肝脾肾三经,芳香可以入血,辛热可以解寒,故生者能理血气。解散风寒湿邪,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治妇人崩带瘕疝胎产等证。属于寒湿者,皆可用之。纯阳之性,故可杀虫辟恶。其灸疮疽者,藉芳香辛热以宣通气血耳。艾叶入下焦血分,能温阴中之阳,逐下焦血分寒湿浊气,生温熟,生者能散,熟者能守,亦若干姜炮姜之用。但艾叶之功,辛苦而香,所用在叶,非干姜之但辛热而用根也。) ![]() 16.《本草备要》 宣,理气血,燥,逐寒湿。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太、少、厥),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胎动腰痛下血,胶艾汤良,阿胶、艾叶煎服,亦治虚痢)。治吐衄崩带(治带要药),腹痛冷痢,霍乱转筋(皆理气血、逐寒湿之效),杀蛇治癣(醋煎,外科有用干艾作汤,投白矾二三钱,洗疮,然后敷药者。盖人血气冷,必假艾力以佐阳,而艾性又能杀虫也)。 ![]() 以之灸(音九)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血热为病者禁用(灸火则气下行,入药则热上冲,不可过剂。丹田气弱,脐腹冷者,以熟艾装袋,兜脐腹甚妙。寒湿香港脚,亦宜以此夹入袜内)。陈者良,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灸火用。妇人丸散,醋煮捣饼,再为末用(入茯苓数片同研,则易细)。煎服宜鲜者,苦酒(醋也)、香附为使(艾附丸,调妇人诸病。宋时重汤阴艾,自明成化来,则以蕲州艾为胜。云灸酒坛,一灸便透。《蒙筌》、《发明》,并以野艾为真蕲艾,虽香实非艾种)。 ![]() 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 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 ●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