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有没有特务统治?——聊聊古代大一统王朝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特务组织(上)

 新用户6303bXRU 2022-04-26

        先明确一个概念,特务组织和特务统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

        特务组织,是指执行特别任务的机构,其中的工作人员称为特务。这个名称没有褒贬色彩,就是个中性的事实陈述。自有国家出现以来,就有这种性质的组织存在,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的范围就非常广了,各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情报,重要战略设施,重要人物的安保,等等。这种组织是国家正常的行政单位之一,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会有这种组织存在。古今中外都如此。

        特务统治就不一样了,最根本的区别是这些特务组织的活动凌驾于法律之上,只听命于皇帝,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渗透、监视所有行政系统事务。皇帝通过特务组织来控制朝政、朝臣,实施唯我独尊的严酷统治。

        古代是家天下,天下是皇帝的私产,为了让这份家产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皇帝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果是个“圣明天子”,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采取正常的管理措施来维持。如果遇到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激发出各种剧烈的社会矛盾,危及到皇权时,就只能利用畸形的特务统治来强行维持。

        再加上皇帝虽然至高无上,但却是最危险的职业,时刻有人想取而代之,这也让皇帝惴惴不安,总想知道那些皇亲国戚、朝廷重臣、封疆大吏们在想啥、干啥,总要叫人去刺探、监视,而这些行为在法律层面上讲是违规的,也只能让这些特务组织超越于法律之上去做。

        家天下皇权体制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出特务统治的现象,唯一的区别是这种统治延续的时间长短、危害大小。

        简单看看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几个著名的特务组织和特务统治情况吧。

        对外的间谍或者对内的监察官员这些,夏商周就有,比如商代有个叫女艾的将领,乔装打扮到寒浞的统治区搜集情报,帮助少康夺回王位的事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间谍了,还是个女的,比最有名的西施早了一千多年。

        但这些只是前面所说的正常的国家机构和行为,还达不到特务统治的层面。

        汉朝时的特务统治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专门挑选了一批人来办理专案,名义上是御史的一种,但官秩很低,后来明朝的六科给事中以低级官员监督监察高级官员的办法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这些人的特征是身穿绣衣,手持节杖(代表皇权)和虎符(代表军权),奉诏督察各地,主要职责是“讨奸”“治狱”“捕盗”,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监察和惩治的对象,威振州郡。

        这就是让西汉人闻风丧胆的“绣衣使者”,也叫“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直指绣衣使者”,简称“直指”。从这个名称上看,应该是这些人身穿的是绣有特殊花色或者标志的衣服。

        “绣衣使者”内查官员,外镇民变,无法无天,杀人无数,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江充,一手制造了“巫蛊案”,逼得皇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兵败自尽,皇后卫子夫也受到牵连而自杀,其他受牵连而死的有几万人,惨不忍睹。

        连皇太子、皇后都敢迫害,可见这批人之猖狂。

        此后一直到王莽时期,“绣衣使者”仍然断断续续存在过,只是没造成这么大的灾难而已。

        三国时期的特务统治出现在曹魏和孙吴,都称为“校事”。

        这个在本号聊三国的系列文章里分别提到过,此不详述,简单提提。

        曹操时就有校事,最出名的有卢洪、赵达二人,仗着曹操的宠信,凭个人爱憎来作威作福。当时有一句话最能体现这二人作威作福到了何种程度,“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连曹操都可以不怕,就怕这二人。高柔做法曹掾时曾向曹操弹劾过此二人,曹操不听,后来这二人越发猖狂,曹操才将他们杀掉。

        曹丕时也有,可知的叫刘肇,遗憾的是没有事迹记载。曹芳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篡权后,担心朝臣不服,更加重用校事。程昱的孙子程晓当时为黄门侍郎,专门上书指斥校事制度,魏国才取缔了校事。从程晓的上书中可以看到校事势力之大,作恶之多,让人触目惊心。

        孙吴里的校事以孙权时期的吕壹最有名,其监视、打击的官员包括丞相、上大将军在内,并插手朝廷人事安排,引发朝廷混乱。孙权去世后诸葛恪执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校事,以此赢得朝臣和百姓的赞誉。

        分裂时期如南北朝也有特务组织和特务统治现象(“候官”制),只是不明显或者资料难找,就不聊了,只聊大一统时期的。

        唐朝时的特务统治主要体现在武则天时期,比较特殊。

        许多人看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对里面的特务组织“梅花内卫”印象深刻,以为那就是武则天的特务组织,武则天以其来进行特务统治,其实不是,那是虚构的。武则天改革军队时设置了共十六个卫,没有“梅花内卫”。

        唐朝倒是有过一个特务组织,叫“察事”,其成员称为“察事厅子”或“察事厅儿”,由太监负责,有点像明朝的东厂。唐肃宗时著名宦官李辅国就曾统领过这个组织。由于史书对这个组织的记载很少,难以找到其究竟做过些什么事情,有过多大的影响,也不能将其完全算在武则天头上。

        但武则天时期确实实行过特务统治。

        武则天称帝有两个先天不足:一个是不姓李,一个是女性。这两个不足导致朝野都对其称帝的合法性有所质疑,迫使她采取非常手段来保住皇位,维持统治。

        这个非常手段就是特务统治,只不过她没有专门设置一个特务机构来做这个事情,而是利用了正常的本身就具有监察职能的御史台来做。

        唐朝有一套相对完整、成熟的御史制度,其基本职能是监督百官和各种大小政务,同时又拥有部分的司法权。

        武则天特务统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鼓励告密,要求大小官员甚至普通群众互相检举揭发,挑动群众斗群众;一个是任用酷吏,凡有被检举揭发的官员,不管有无实据,一律交御史台办理,而御史台主管官员则是其任用的酷吏。这些酷吏秉承武则天旨意,对异己分子采取花样百出的刑讯逼供,屈打成招。

        顺便八卦一下古代的举报方式。

        大家都知道天安门城楼前后各竖立了一对高大华丽的华表,许多人以为那就是个建筑装饰,其实不是,华表最初的意义和作用之一就是用来举报的。

        这个渊源要追溯到远古尧舜时代,当时的统治者在岔路口安插一根木柱,既作路标,又供行人留言,对时政提出意见建议,也可举报不法官员,“政有缺失,民得书于木”。其名称为“桓木”或“表木”,古代“桓”“华”发音相似,最终演变成“华表”。

        因其有举报功能,因此又称其为“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个中性词,就是提出意见建议的意思,没有贬义。

        “谤木”的路标作用非常明显,现代城市里仍然到处可见这种路标,但作为议论举报工具,用起来很麻烦。远古没有书写工具,写字是用刀刻,拿把刀爬上木柱或者架个梯子来一个字一个字的刻写,还真是个体力活。

        于是出现了举报箱。古代最早的变法大臣是战国时魏国的李悝,他设置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举报箱——“蔽竹”。从这个名称上看,应该是用竹子做的,大概有一尺多长,上面开一个口,举报者将竹简从这里放进去。为了保护举报者,李悝特地将“蔽竹”安放在行人稀少位置偏僻的“僻巷”。

        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些发明创造。汉代颍川郡守赵广汉发明制作了“缿筒”——“状如瓶,为小孔,可入不可出”,有点像现在儿童使用的存钱罐,可以放进去,但取不出来。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干脆就在谤木旁边装一个木匣,叫“谤木函”,和现在的举报箱很相似了。

        武则天继续发扬光大,在宫中东南西北四个对称的方位设立“铜匦”:一个方形的铜匣,四面有门,门的颜色不一样,名字和功能也不一样。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名为“匦使院”。这是古代举报箱发展的巅峰。

        同时,武则天在洛阳皇城西面丽景门内设立推事院,专门交由亲信酷吏来审判大案,称为“新开门”。因凡入此门中受审,没有人能够清白出来,故酷吏们又称此为“例竟门”,即入此门者必死无疑。

        唐中宗李显曾经开列了一张27人的酷吏名单,其中大多数人的主要活动是在武则天称帝后进行的,其中最有名的酷吏叫来俊臣,就是成语“请君入瓮”的那位。

        来俊臣本身就是靠诬告获得武则天青睐,进入御史台先后任侍御史、御史中丞等官职,武则天的特务统治具体就体现在以他为代表的那帮酷吏身上,主要表现为:

        一、大兴诬告之风。来俊臣与其同党编写了一本《罗织经》,详细地教人怎样诬告。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怎样制造冤狱的经典,充满了邪恶。被来俊臣请入瓮的另一个酷吏周兴临死前看完此书,连连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被冤枉的狄仁杰看了此书,全身颤抖,冷汗直流,吓得连冤都不敢喊;就连来俊臣的主子武则天看了此书,都感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

        有武则天鼓励奖励告密的政策,又有这本书详细介绍的告密技巧,全社会告密成风,人人自危,以至百官上朝前与家人告别时都要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相见?”

        二、大兴冤狱之风。来俊臣任职期间,制造了若干冤案,涉及众多的皇亲国戚、宰相重臣、军中将领。为达到审讯目的,来俊臣发明创造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酷刑,让受刑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与这些刑罚相比,坐老虎凳、喝辣椒水就是小儿科了。

        更恶毒的是实行株连,来俊臣疯狂起来可以一次诛杀上千家,丧心病狂之极。

后世不少史家一致认为,武则天就是靠这种特务统治来维持其地位的。

        估计来俊臣是诬陷上瘾走火入魔了,竟然想陷害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武则天的亲信,和诬告皇嗣李旦、庐陵王李显这些宗室,被武氏诸王、太平公主等人反击。武则天处死来俊臣并灭其族。

        在处置来俊臣党羽时,出现了与历史惊人相似的一幕。武则天责备这些人党附来俊臣时,他们回答道:“我们辜负陛下,该当死罪!我们扰乱国家法度,只加罪于自身;如果违抗来俊臣的意旨,却会立即被灭族。”

        回想一下曹操时校事横行的那句话:“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是不是几乎一模一样?

        宋朝也特殊,有特务统治的物质条件,却没形成特务统治。

        宋朝的特务机构叫皇城司,从五代后唐时的武德司演变而来,组成人员是宋朝禁军(中央军)中的精锐,约有三五千人,最多时达七千多人,其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负责皇宫安保;一是负责刺探监察。不受朝廷管辖,直接听命于皇帝。

        赵匡胤是陈桥兵变时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自己得位不正,所以也担心其他的领兵大将重演这一幕,虽然以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式解除了开国将领们的兵权,基本消除了这个隐患,但内心的疑猜仍然存在。又鉴于唐朝毁于节度使藩镇割据的教训,对边镇统兵将领也不大放心,所以皇城司最初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军中将领,后来才逐渐涵盖官情民事。

        为防止皇城司坐大,宋朝同样按五代时的机构设置了一个殿前司(赵匡胤曾任后周殿前都点检),两个机构职责有重叠之处,使其互相牵制制衡。(宋朝许多行政机构之间都存在这种现象,明朝也如此,是皇室故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分权制衡,避免形成权臣,威胁到皇权。让这些部门互相争权夺利,发生矛盾,皇帝来作最终裁判,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这种设计虽然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却导致了行政效率十分低下的弊端。这是另外的话题了,打住。)

        赵匡胤时挑选的皇城司里的亲从官十分严格,连身高都有规定,为五尺九寸一分六厘(约185190),朱元璋最初设立锦衣卫时也有这些要求,可能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从两宋大臣揭露抨击皇城司不法行为的各种上书奏折上看,皇城司活动范围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其行为也多以诬陷为主,横行不法,为所欲为。

        说宋朝的特务统治特殊,是因为皇城司几乎和明朝的锦衣卫相似,却没能形成像锦衣卫那样的声势和危害,这里面的因素很多,大概和宋朝的文治昌盛有关,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有优待文人的传统,皇城司对文人士大夫的威胁和危害相对较小,反而是普通百姓受害颇深,

        就像司马光说的那样“今(皇城司)乃妄执平民,加之死罪,使人幽系囹圄,横罹楚毒。”

        由于古代史书只记帝王将相的事情,对百姓忽略不计,文人士大夫受害少和小,史书对其事的记载就少,以至于后世普通人对皇城司知之甚少,不是专业人士,几乎都不知道宋朝还有这么个威风八面的特务组织。

        没大听说元朝有过什么著名的特务组织,到底有没有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