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职权、官品、威慑力,历史六大特务机构谁才是真正的黑暗之王?

 思明居士 2023-01-05 发布于河北

泱泱华夏,历史钩沉,几乎所有的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帝国万世不衰,所有的朝臣都忠心耿耿,老百姓也都绝对臣服于自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一个隐秘的组织应运而生,这就是特务机构。

文章图片1

说起特务机构,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锦衣卫,然而它是不是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中权利最大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那些曾经横行一时的特务机构,看一看谁才是真正的黑暗之王?

一、汉之绣衣使者

历史:

绣衣使者最早出现于汉武帝元鼎二年,是历史上最早的特务机构。他们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发现不法事可代天子行事。

文章图片2

后来此官职一直存在,在王莽时期被称为“绣衣执法”,亦省称“绣衣”、“绣衣吏”。

到了光武帝当政时,绣衣使者虽然依然存在,但权利大为弱化,《容斋随笔》中记载,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刘秀于是将绣衣使者下放到各郡国。这时它的主要职能已经变成了“缉捕盗贼”。

桓帝、灵帝时,宦官当政,绣衣使者被废止。

职权:

绣衣使者一开始的职责主要是“督察”“治狱”和“讨奸”,比如汉武帝宠臣江充以绣衣使者的身份(还有一层身份是司隶校尉)督治诸邑公主案、巫蛊之狱等。

文章图片3

后来,随着形势变化,绣衣使者还有了“捕盗”的职责,也就是镇压农民起义。比如武帝时,暴胜之、范昆、王贺等人充任绣衣使者分赴各地镇压琅琊的徐勃起义、南阳的梅兔起义、楚地的段中起义等。在此期间,绣衣使者的权势达到顶峰,上至州刺史、郡太守,下至一般小吏,皆听命之,而且有先斩后奏之权,当时暴胜之在山东就将一批镇压起义不力的官吏就地处决,为此还得到了汉武帝的表彰。

文章图片4

官品:

绣衣使者虽然权重,有权诛二千石以下官吏,但官位很低。在编制上,绣衣使者属于侍御史一级,位在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之下,官秩仅六百石,与州刺史平级。

而且,绣衣使者不常置,有专案办理时由皇帝特设,审理完毕后去职。

二、三国时的校事官

前段时间热播的《军师联盟》让大家认识了一个不太常见的机构——校事府,其实它就是三国时曹魏和孙吴的特务机关。

文章图片5

历史:

校事一职由曹操所创。当时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朝堂上并不稳定,比如官渡之战后,在袁绍帐内发现许多将领内通袁绍的书信,曹操在不了解细节的情况下未敢追究,只能一把火烧掉完事。再比如200年董承的“衣带诏”事件,218年耿纪的许都叛乱以及219年魏讽的邺城叛乱等等,这些都让曹操深感缺乏对军队和臣属的掌控,为了强化统治秩序,于是设立了“校事”一职,并成立校事府来负责管理。

曹操死后,校事制度非但没有废止,反而在曹丕和曹叡时期被进一步强化。这些校事倚仗皇权任意枉法、手段毒辣,致使冤假错案频发,朝臣百姓对此怨声载道。其中御史大夫高柔就多次上书曹叡,对校事的不法事进行弹劾,但曹叡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文章图片6

校事最终被废除是在曹芳嘉平年间。曹叡驾崩后,曹爽掌权,他继续任用校事以维护权力。高平陵事后,司马懿诛杀曹爽一党,曹魏皇权随之衰落,因为司马懿代表的是世家大族,所以他当即废除了校事制度。校事府并不是曹魏独有,东吴也有校事官,《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记载:“夫校事,吏民之仇也。”清朝俞正燮的《癸巳存稿·校事》也说:“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候官,明之厰卫。”

文章图片7

从建安年间到嘉平年间,校事制度一共存在了约50年。

职权:

校事府最早设立于军队之中,其前身为“抚军都尉”,主要是对军队进行控制。后来职权逐渐扩张至官府之中,职责也随之扩大为“广耳目”、“主刺举”(刺举就是监察)。

校事不仅可以对百官进行监察,对百姓也不例外。据《三国志》载“民心不安,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取其一切耳。”后来,校事刘慈“举吏民奸罪以万数”,可见当时的曹操已经将监控网覆盖到了广大民众。

校事府第一任首脑并不是郭嘉,据《太平御览》记载,“始太祖欲广耳目,使卢洪、赵达二主刺举。”当时的卢洪、赵达为抚军都尉,被曹操任命为校事府的左右校事官,执掌校事府。

文章图片8

校事的行事风格和锦衣卫类似。史载,由于粮少,曹操严令禁酒。而大臣徐邈是个酒徒,一日偷偷喝得酩酊大醉。这事被赵达知道后,就让徐邈说出个理由来,徐邈说我喝酒是为了做“中圣人”。赵达将徐邈所言告知曹操,曹操大怒。惊恐万分的徐邈解释说这是他酒后失言,曹操这才放过了他。

当时有一句十分流行的顺口溜就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对于校事的畏惧:

“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官品:

不同于绣衣使者,曹操将左右校事官的官品定的极高“秩比两千石”,位同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校事官是由抚军都尉这些高级军官转任,官品不可能比原来低;二是当时天下大乱御史的职权难以实行,而且曹操对这些御史也不信任,所以用校事一职来承担具体的监察职能,也就是说,校事官不仅是曹操的“秘密警察”,在朝堂上也有发言权。这也是后来郭嘉和曹丕能够执掌校事府的原因。

文章图片9

不过,校事官虽然品级很高,但充任校事的人员却都是一些身份低下、地位卑微之人。曹操就曾把校事和“群盗”相比,他认为身份低下便于掌控,只要稍稍授其以利益,这些人必定感恩戴德,尽心尽力。

所以,校事虽然品极高,职权大,但普遍被朝野看不起,时人就曾把校事戏称为“区区小吏”。

三、武周时的内卫

历史:

武则天称帝以后,为了打压旧唐反对势力,她不仅大肆起用酷吏,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内卫,也叫“梅花内卫”,它不隶属于任何部门,只听命于武则天一人。

文章图片10

武则天死后,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十分痛恨“内卫”,于是上书唐中宗李显要求取消内卫组织,李显本就是一个没有多大主见的人,便依从。于是内卫份子有的被杀,有的隐姓埋名,从此销声匿迹。

内卫仅存在于武周一朝,从建立到消亡只有十几年。

文章图片11

职权:

“内卫”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武则天的安全,与千牛卫一内一外。同时监视朝中大臣的一举一动,有“侦听”、“劾举”、“治狱”之权,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贪官污吏和不合武则天心意的人可以秘密逮捕审问。

内卫分为“明卫”和“暗卫”两种,“明卫”一般作为武则天的内侍或者特定时间分配给王公重臣做监军、保护之用,他可以直接代表皇帝发号施令或者冷眼旁观;暗卫就是间谍,他们行动隐蔽、身份不露,当时很多酷吏都有内卫的身份,比如索元礼和来俊臣,如果他们没有内卫这个身份,是很难做到像砍死大将军张虔勖、割去礼部侍郎范云仙的舌头、严刑拷打宰相狄仁杰这样强势的事情来的。内卫的权势和嚣张也可见一斑。

文章图片12

官品:

在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中,内卫比较特殊,它的直属长官只有一人,那就是武则天,所以可以说内卫品级高到“无品”。

但大多数的“明卫”都只是从六品,最高的“左右御卫”也只是正四品下,但如果像来俊臣这种“暗卫”,还有御史中丞的身份,那他就是从三品。

所以说,内卫的品级可大可小,上至“无品”下至六七品都有可能。

文章图片13

四、宋之皇城司

历史:

皇城司前身为武德司,五代时,武德司为皇帝爪牙,职责是牵制“宿卫诸将”和枢密院。赵匡胤时又授武德司“潜察远方事”,有了搜集军事情报的职能。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执掌官员也由武德使改名为“勾当皇城司公事”。

两宋三百年,皇城司一直存在,而且紧紧握在皇帝手中,成为皇帝维护统治的重要机构。

文章图片14

职权:

宋太祖时,第一任武德使是赵匡胤的心腹王仁赡。据载,此人阴险狡诈,精于谋虑,手腕高超。在他的任上,武德司迅速掌握了各级官员的隐私,成为一个令百官悚惧的部门。

王仁赡卸任后,接替他担任武德使的人还有刘知信和王继恩。二人一个是赵匡胤的姨表弟,一个是最宠信的宦官,都得到了赵匡胤的绝对信任。

有了皇帝的宠信,武德使成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据载,赵匡胤的肱骨大臣宰相赵普,也对武德使惧怕三分。有一次,赵普看到赵匡胤和王仁赡单独谈话,心中十分害怕,第二天就上奏说:王仁赡是个奸邪小人,我十分担心他又谗毁大臣。赵匡胤不但不听,反而斥责他说:不要挑拨君臣关系。

文章图片15

赵光义后的皇城司职权进一步扩大,不但能够搜集军情、刺探百官,还集缉捕、审讯、收监为一体。

特殊时期,皇城司甚至可以主办废黜皇后。宋哲宗时,孟皇后因为女儿福庆公主生病,用道士赐给的符水治病,被指责用邪术诅咒哲宗。皇帝下令皇城司查办,于是皇城司便将皇后身边宦官、宫妾悉数逮捕审讯,审问过程中“肢体毁折”,屈打成招后,皇帝下诏废黜皇后。

皇城司有两类人员,一种叫亲从官,从军队中选拔,负责皇宫内院的保卫;另一种叫亲事官,分布于京城各个角落,专门负责监督朝中官员的言行,收集证据,罗织罪名,然后刑讯、收监,最后移交给大理寺或者刑部,但他们没有审判和裁定权。

文章图片16

官品:

皇城司是典型的权重位低,勾当皇城司公事一般有三人,熙宁时增为七人,元丰六年定为十人,以正七品的武功大夫及正六品的内侍都知、押班充任。

也就是说,皇城司首脑只有正六品的官衔,远低于汉朝的绣衣使者、曹魏的校事官。

五、明之锦衣卫

历史:

从洪武十五年设立“锦衣卫”到崇祯吊死煤山,锦衣卫共存在262年。

职权:

锦衣卫,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文章图片17

锦衣卫的残酷和猖獗不必多说,朱元璋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后来的成祖、宣宗都曾用锦衣卫大索天下,“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

锦衣卫还设立监狱,也就是锦衣狱或诏狱。当时的官民都把刑部的监狱视为天堂,可见诏狱的残酷。

文章图片18

按明朝刑法规定:凡是抓人,必须人赃俱获,或者有确切的证据才能够去抓。但锦衣卫抓人却根本不管这一套,只要姓名差不多,就算扑风捉影也要去抓人。据载,锦衣卫抓人后,先不带回,而是找一处僻静之处,将人毒打一番,名曰“打桩”,被抓的人必须将自己的钱财贡献出来才能被送到衙门。

品级: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从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和校尉。

文章图片19

六、清之粘杆处

历史:

有鉴于前朝的厂卫机构太过臭名昭著,所以顺治、康熙朝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特务机构。但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制度。“密折奏事”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特务机构刺探百官的职能,雍正时期又将它发扬光大,允许官员风闻奏事。但它有很大的弊端,风闻奏事给捕风捉影大开方便之门,一些官员莫名其妙被捕入狱,很是制造了一些冤案。

文章图片20

因为“密折奏事”弊端太大,于是雍正赋予了粘杆处一项额外的职能,(粘杆处早就存在,是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就是出没于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听取民间议论回报朝廷。

雍正死后,乾隆继续使用粘杆处控制和刺探大臣的活动,直到嘉庆诛杀和珅时,牵连到粘杆处,才废止了这个特务机构。

文章图片21

职权:

粘杆处应该是历代特务机构中权利最小的。因为它除了有情报收集权以外,没有任何行动和处置的权力,这点和以前的特务系统完全不同。

粘杆处之所以在民间被称为“血滴子”,有如此的大的凶名,与雍正在位期间对知识分子的严厉管束以及摊丁入亩触动官僚士大夫的利益有关,在民间,雍正也被描绘成一个弑父杀弟、残民以逞的暴君,因此小说中对于血滴子的血腥描写就顺理成章了。

文章图片22

品级:

粘杆处的管理大臣无定员,一般由一品的王、公、额驸担任,不过他们主要负责护卫并随侍皇帝钓鱼娱乐,并无特务职能。

真正收集情报的粘杆处头子一般都有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或“八旗大员子弟之獧捷者”充任,粘杆处头子名叫粘竿长头等侍卫或协理事务头等侍卫,为正三品;下设二等侍卫三人,为正四品;三等侍卫二十一人,为正五品;蓝翎侍卫十五人,为正六品,这是粘杆处的管理人员。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为“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内务府包衣充任,无品级。

文章图片23

从权利大小来看,汉之绣衣使有统兵权、曹魏之校事官在朝堂上有发言权,要高于明朝的锦衣卫,然后是宋之皇城司,再次是武周之内卫,最后是清之粘杆处。从品级来说,最高的是校事官、其次是锦衣卫,再次是粘杆处,最后是绣衣使、内卫和皇城司。从稳定性及威慑力来看,锦衣卫稳居第一,后面依次是皇城司、绣衣使、校事官、内卫、粘杆处。

所以,综合来看,位居六大特务机构之首的还是锦衣卫,它才是真正的黑暗之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